
【克勒文苑】历史文学新著《中国不容易》精彩选载⑼■作者/徐甡民

赵充国,前137年—前52年,字翁孙,汉族,原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人

作者/徐甡民 系上海市多家知名纸质媒体和
解放日报原《朝花》副刊主编、高级编辑,
曾被聘为市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克勒文苑】名家精品&旷世历史文学佳作《中国不容易》精彩选载→⑼‐Ⅲ〖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⒐前赴后继的"克匈"团队►赵充国|共⒀期■作者/徐甡民

【章节导读】:本著《中国不容易》共分10个章节,(【克勒文苑】下面选载的是本著中“第3章〖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中的部分内容,且分为13期,陆续展示给广大师友读者们,敬请品鉴!)今天刊载的是🚩🚩⑼‐Ⅲ〖匈奴…〗⒐前赴后继的"克匈"团队►赵充国
【本著概要】作者以中国所经历的夏、商、周、秦、汉、三国时代、晋、南北朝时代、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为顺序,在严格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用富于理性的思辨,首次以一个专题的视角,对相关重大历史事件依次“重新打开”,并将它们归纳串联,以凸显其主题意义及其认知价值。
作者用雄宏优美的笔触,以气贯长虹之势叙写中国历经的千年苍桑与曲折轮回,是一部可以帮助我们尽快地更好更全面地解读中国史、认识中国的珍贵的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倾尽作者心血的难能可贵的值得珍藏的史学巨著!…
===【正文】:▼▼▼===
{上接→“【克勒文苑】《中国不容易》精彩选载‼️⑻‐Ⅲ〖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⒏苏武牧羊”■徐甡民”}
☛⒐前赴后继的“克匈”团队►赵充国
==

▲赵充国将军铜铸骑马式雕塑
经过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的实锤重击,匈奴不可一世的气势业已无存;但是不能不说,匈奴是一个强劲的对手,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就像被打倒在拳台、却在读秒结束前又站起来的拳手,尽管鼻青脸肿,仍然出拳凶狠。然而“不幸”的是,匈奴却又连续遭遇着克星,他们前赴后继地组成了一个英雄团队,不让匈奴有彻底翻盘的机会。其下列举他们当中比较有型的几位。
→➊赵充国

赵充国从军后从底层干起,在随李广利战匈奴时,陷入重围。汉军断粮好几天,死伤众多。危急时刻,基层军官赵充国挺身而出,率一百多名壮士组成敢死队,拼死杀出重围,李广利带领大部跟随其后,得以突围。敢死队大多数战死,赵充国全身受伤二十多处,满身鲜血。李广利把情况上奏给汉武帝,汉武帝亲自接见赵充国,查看他的伤情,感叹称赞,擢升其军职。
汉武帝去世,年幼的汉昭帝继位,匈奴伺机进犯,主政的霍光虽不像他哥霍去病那样领军带兵,却是稳健而强硬,匈奴虽然对汉朝边境时有攻杀劫掠,却基本上损兵折将,吃亏很大,得不偿失。其间,赵充国的意见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宣帝继位,匈奴对汉朝在西域的盟国乌孙攻打甚急,汉朝与乌孙国王和亲的解忧公主频频向汉庭求援。赵充国将作战方案都拟好了,汉宣帝就是迟迟不发声,赵充国不免焦急,去找霍光。原来汉宣帝被从乡间“发掘”出来刚刚上位,处事谨慎,朝内朝外反战的声音很大,毕竟汉武帝的穷兵黩武损伤了国计民生,汉宣帝不得不顾及这层。

而在这么重大的事情上,霍光也不敢擅自做主,于是他与赵充国策划了一招:给汉武帝追封庙号,这样的倡议自然无人反对,而缅怀汉武帝打击匈奴之丰功伟绩的舆论宣传,果然激起了全国人民对匈奴同仇敌忾的热情,战争气氛被炒热了。接着宣帝下诏,兴兵15万,分5路出击匈奴。在战前会议上,常年与匈奴死磕的赵充国是主讲人,负责后勤的魏相发言时说到:战胜匈奴首先是要找到匈奴,赵充国认为说得很对。果然,汉军5路兵马基本都无功而返,赵充国为此十分郁闷。但是这次行动既威慑了匈奴,也给乌孙国解了围。

匈奴趁乌孙不备再次发动偷袭,劫掠了几十万头牛羊,然后在回程时却被严重的暴风雪困在了荒野。赵充国闻讯,一刻也不耽误,急率三千骑兵分为三路顶风冒雪向匈奴扑了过去。这一次,借助天气加之北方丁零族的乘火打劫,赵充国让匈奴军队折损了三分之一,军马损失一半以上。其后匈奴发动十多万骑兵向汉境扑来,赵充国统领四万骑兵在边境一带严阵以待,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领兵退去。

不久西羌许多部落搁置分歧,成立联合体,并且入境滋扰。汉宣帝以及满朝文武一致决定予以剿灭,“天道顺当,出兵必胜。”而一贯的主战派赵充国这次却成了反战派,他进言道:西羌的联合必是匈奴撺掇挑唆的结果,而汉朝的主要敌人是匈奴,目前不应另外树敌;因此对于西羌宜采取打击首要、招抚其余的分化瓦解之策,并附之以屯田方略。汉宣帝不以为然,予以斥责,连赵充国的儿子都担心如此抗命会引来杀身之祸,而赵充国仍然以国事为重,坚持陈诉己见。此后朝中大臣终于慢慢认可了赵充国的主张,“初什三,中什五,最后什八”,赞成者越来越多,汉宣帝也终于肯定了他的意见。事实证明,赵充国的意见是正确的。

赵充国常年驻守边陲,年逾七十也该退休了。汉宣帝询问可以接替的人选,赵充国说:“现时还有比我更合适的人吗?”赵充国虽不如卫青、霍去病、李广那般纵横沙场、快意搏杀,却无疑是抗击匈奴的骨干中坚,是相关国政的稳定器。对于战场态势、敌方情况,赵充国的“百闻不如一见”,以及对于政策制定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也都成了后世的成语。(——节选自历史文学书作《中国不容易》)

▲清水充国广场充 国故里
■■■未完待续*^o^*
▼{下接→“【克勒文苑】《中国不容易》精彩选载‼️⑽‐Ⅲ〖匈奴未灭 何以家为〗⒑■徐甡民”}

>>>>>>>>>>(END)
撰 稿:徐甡民
编 审:张凌清/treesea

旷世历史文学书作《中国不容易》徐甡民 著(书照)

徐甡民先生的《中国不容易》书作浏览(如下图)


《中国不容易》内容概要▼▼▼

中国自古以来,始终处于两种战争之中。一是为争夺王权、改朝换代而发起的征战,它们业已成为系统的历史叙事;另一种则是由边烽边患引发的民族社稷保卫战,它们片段地穿插在历史的综述之中。前者决定着王权的更替,后者则影响着国家的形成。
中国地域辽阔,天造地设的地缘特征,使北方的草原大漠与中原的阡陌耕地接壤相连。为争夺土地和人口,北方游牧民族西戎、狄族、氐族、鲜卑、突厥、党项、女真、契丹、蒙族、后女真,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对中原地区进行了轮番的、持续的、剧烈的攻战和劫掠。

中国不容易,就在于它始终处于边烽边患、战祸叠起之中,而终能激荡自新,顽强抗击并最终融合了各游牧部族,从而使华夏社稷不断得以浴火重生,同时维护了多民族共同体的国家统一。
中国不容易还在于,在民族间长期的对抗与融合过程中,华夏文化与多民族文化互相交汇、振荡激活,从而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主核的多民族共同的中华文化,并且以其恢弘的气度,凝聚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
历史没有意外,只有忠告。曾经具有历史先进性的农业文明在遭遇了近代工业文明的时候,因晚清统治者的抱残守缺、顽固不化,而终于导致列强霸凌和丧权辱国。
历史是过往的时空,却又永远鲜活。本著第一次以一个专题的视角,对相关历史“重新打开”,将它们归纳串联,以凸显其主题意义及其认知价值。同时本著在恪守史实的基础上,重新叙事,以人物故事为主要脉络,以使它成为一部文学性的历史读本。
本文撰稿人徐甡民先生简介:


【克勒文苑】历史文学新著《中国不容易》精彩选载‼️■作者/徐甡民
2021-07-16 12:55:14
转载请注明:(来源:浦江头条|【克勒文苑】◇浮世添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