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子瞳(姜传春),性别:男。生于南国长于北疆,江南的水给了他灵性,北方的风教会他硬朗,天地万物皆可入诗,灵魂独舞时,夜话成行。吟游诗人,现居北京……
【空约等于辽阔吗】
文/子瞳
雪溶化于心
是冷还是温暖的
天空的下一刻
有多少人能预知
也许有神算子
可以到占卜明日
但风探过的路
多半是无法回头
…
【今音评论】
当意识不被局限之后
这首《空约等于辽阔吗》其中的“空约”,可以有多种角度的诠释,这是指其的活性而言。关键是一个“空”,则更有无限的含意在内,内有人景之比,人物之比,人性之比。
如果能够从这首诗歌当中看出这些元素,说明了一个底蕴尤在并且能够得到长扬的态势在你身上。然后在“溶化”之后,所回馈社会的是一个“温暖”度数的把握与运用,其中也有你的“神算子”。
这首诗歌以空间和地域之间被无限拉大和拉阔的原因,就在于一个少数人能够掌握对社会的前瞻意识,在诗歌中被称作“预知”。诗歌充分认识到空间和时间的运用,能够提升人的境界,而境界的具体指代是针对第四段第一行的“风”。
像这样的有所知,就是“预知”能力。这时候诗歌题目中的“空约”的局限性也就打破了,一个是破人物自身的狭隘与有限,这时候“空约”,从人物自我出发,具有主观色彩的成分,它有两个特征,一个是自我认定的“空约”概念形成;另一个是指它在新形势下所发生的变形,这个变形是通过第三段第二行的“占卜”得到的,亦指和诗歌题目“辽阔”之间的关系摆法。比如,一个是“等于”,另一个是大于。或者就是小于。这三者关系的处理,始终贯穿于“雪”与“心”之间、“冷”与“暖”的过程当中、还有一个“天空”和地域之间。
这时候,第四段第一行的“风”的多元指向,便以喻展示出来。如认识诗歌本身所带有的一个动态过程来演绎其的道理。之所以认为其深刻,是指第四段第二行的“多半是无法回头”这一句。这一句可以作为人物的“预知”,也可以作为读者的假设,从中需要了解的是对人物行动轨迹的大致范围的清晰程度。同时,诗歌也就提出了一个如何辨思、辨识。至于“空约”小于“辽阔”,也会被一部分人在思考中获得。这首诗歌的哲理性也由此会因人作出不同的凸显。如山脉,显得高低不平。
作为理解事物的一种思路,看的出诗歌人物的优势是在于心气不浮躁。这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有这种现象而言。在一个人的历史当中,如果有这样的思辨质量,也可以认为这是自身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高峰与风姿、境界相连,至少不会被局限了。于是,不被忽悠的境界,至少,有些人在你面前,就不会过分张狂。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