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文‖邹飞
题记:记云南省会泽县以礼街道新城安置区根雕艺术家张关保
前言:时代在飞速发展。走在大街小巷里,周围都是川流不息的车辆,满街的店铺里都摆满着琳琅满目的商品。有智能手机、光鲜艳丽的服装、鲜味可口的美食等等。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慢”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工业时代。而现在很多企业都追求“投资少,见效快”的理念,从而忽略了“工匠精神”,导致如今中国人去日本等地大批量采批生活用品,甚至连马桶盖,剪刀等也求“日本制造”,对中国制造敬而远之。这类怪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工匠精神”的缺乏。放眼周遭,浮躁之风滋生蔓延,所以我们需要工匠精神,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01.根雕文化,彰显“工匠精神”
缘于对根雕工艺的憧憬与向往,抑或是对会泽古城这方热土上的根雕文化的崇拜,家住会泽县以礼街道新城安置区先锋社区4组的张关保,读完小学就因家庭条件限制没上初中,18岁以后自己开拖拉机,随后成为一名货运卡车司机。他每次出村都会带回一些奇形怪状的树根,除了外出收集,还抽时间自己上山采集一些枯树根根,家门前那块本就狭窄的空地上全堆满了枯树根根。原本在乡亲们眼里,张关保是一名优秀拖拉机手、一个好农民,但随着他越来越迷恋“枯树根根”,左邻右舍都不理解,“花时间拣来那么多枯树根根有什么用,有时还花钱去买?”“不好好干正事,可惜了”。更有甚者,还戏谑称呼其为“走火入魔”、“不务正业”。
对乡亲们的看法,张关保从来不在乎,他始终相信,总有一天,他的枯树疙瘩会变成艺术品。带着对枯树根根的执着与韧劲,对追求艺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张关保购置了刀、斧、凿子、砂纸等简易工具,开始了他的根雕创作生涯。几个月里,他的作品全被根雕爱好者买走了,有的还是半成品就被订购。在别人眼里的废品,一到他手里,总能化腐朽为神奇。两年多时间,他就从乡亲们眼里“不务正业者”摇身变成了方圆百里小有名气的“根雕艺术家”。
2010年,张关保在会泽县以礼街道新城安置区租了个门面,专门经营他的“根雕文化”产品,开启了自己的“根雕文化”加工厂。随着市场需求的日益扩大,经营视野不断拓宽,业务范围逐步扩大,选料更加严格,他盯上了东南亚市场,定点从缅甸、老挝和国内的四川买进红豆杉、花梨木、楠木、碳化木进行加工制作,产品销往省内外,张关保的根雕文化产业初具规模。2015年,他注册成立了会泽县晨冉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他把自己的根雕文化产品与会泽厚重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在木元素中融入更多的本土文化,比如会泽的斑铜文化,名人文化,古建筑文化、民俗民间文化等。自此,他的根雕制作工艺始终像清晨的朝阳一样在会泽县以礼街道新城安置区冉冉升起。一把斧头、一个刨子、一支凿子和一张沙纸,便定格成了他的世界和全部人生。正如张关保本人所言:“只要坐在树根前,我就会忘记一切,根雕才是我一生追求的事业。”张关保找准了人生的方向,开启了他的“根雕艺术之旅”。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11月到12月,他的三件根雕作品《一品清廉》《隆》《冉》一举斩获十一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银、铜奖,另一件作品《凤引九洲》更获中国民族工艺美术最高奖“神工•百花奖”金奖。在云南省270人送展的近千件作品中,仅有30余件获奖,而他所送的3件不仅件件获奖,还分获金、银、铜奖,成了参赛者中最大的赢家。这次出手不凡的参展,不仅使他成为了云南省木雕协会副秘书长,还更加坚定了他要发扬好会泽县“根雕文化”的信心和决心。这些国家级大奖,铸就了他不朽的“工匠精神”。
2020年05月,张关保被会泽县委、县政府命名表彰为第一批“会泽工匠”。
02.耐心与严谨,是铸就“工匠精神”的前提与基础
耐心,是张关保铸就“工匠精神”的基础。在茶具上嵌入“嘉靖通宝”,因木就势雕出“百岁老龟”,在根结上巧妙雕刻葫芦,并命名“福满乾坤”……融入的文化元素多了,作品的文化品位也就随之有了较大提升。他的根雕作品,一步步走出会泽,走进省城,走到省外,走出国门……
拥有耐心,是张关保铸就工匠精神的基础。小时候,张关保最敬重的人就是爷爷了。他敦厚,老实、沉默寡言,总是一个人在摆弄着自己的斧头、刨子、凿子等玩意儿。真可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耳濡目染的张关保,因受爷爷的熏陶,他自小就热衷于用斧头、刨子、凿子等简易工具把废弃的木块砍修成形状各异的玩具。成年后,为了某生计,拿到大街上去卖。家里的饭碗、椅子、杯子…几乎所有的家具都是他的木制杰作。就连左邻右舍的小娃娃经常坐的三角车,还有木偶都是他亲手做出来的。每次走进他的厂房看到他,都是他带领工匠们在埋头苦干,常常忘记了吃饭。他的爱人总是很不耐烦地对他呵斥道:“整天瞎弄这些东西,能买几个钱子呀?现在家里又不缺这点钱!”张关保却总是很平淡地回了句:“好了好了,就快好了。”但还是对他的根雕爱不释手。
拥有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是是张关保铸就“工匠精神”的前提。制作根雕得要砍伐最好的木材,所以张关保总是要到山上去找到一种有韧性、材质又好的枯树根。可能是已经很老练了,所以他总是很快地就找到了。回到家,也没来得及休息,又见他的双手开始工作了。家里的人知道劝不动他,就任由他自己了。他拿着工具非常果断地将枯树根分割、切块、打磨、钻孔,每个动作都很均匀。张关保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总是可以心神气定地完成工作。经过他的加工、定型、打磨、钻孔,而后呈现在眼前的就是一个精致的根雕工艺。
碳化木、红豆杉、楠木、血白木、木耳花木……在他的工艺创作室里,摆着许多难得一见的千年老木。这些木料大都是从老挝、缅甸和四川等地买进。这些奇形怪状的树根和老木,经他的精心策划、精妙构思和工匠们的精心雕琢后,就有了活灵活现的神韵,再加上镶嵌在里面的诸如清廉、福寿、平安、和谐、古建筑、铜商等文化元素后,新意顿时跃然而出。比如《凤引九州》《喜上眉梢》《雀之灵》《出水芙蓉》等具有东方传统文化特色的作品应有尽有,像《达摩坐禅》等具有西方文化元素的木创产品也有了一定数量。
03.淡泊宁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张关保擅长木头雕刻。书房,客厅、就连寝室里都遍布了他的创作品。孩童时代,张关保是和爷爷一起度过的。小的时候,他总是跟在爷爷身后,和他一起上山放牛,寻找好的枯树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四处游玩的时候找到了一个表面特别光滑的木头,然后感到很欣喜地拿去给爷爷看。爷爷拿了过来,很仔细很认真地观摩着。他沉思了一下,又朝张关保看了看说:“嗯,是个好材质,是块好料。”后来回到家中,张关保就拿着那块木头进了书房。他拿着小刀,开始雕刻起来。样子很不娴熟,应该是第一次制作。连续好几天,都看见他在书房忙来忙去。直到有一天中午,一个类似小娃娃的木偶出现在邻居们的眼前。对这个很神奇的木头,他当然是爱不释手啦。后来这个木偶他每天都拿在手里,就当个宝一样,唯恐被别的小伙伴抢走。他还对左亲右戚说:世间万物都是有灵性的,都是有生命的,植物也一样。一块好的木头,如果能被世人利用制作成有用的东西,那么这就是它生存的意义,生命得到了升华。“你手里的这个木偶呀,其实也是有生命的,你和它说话,它是可以听得到的,但却不会回应你,而是在聆听你。”张关保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工匠精神应该是张关保对自己创作的热爱,并坚持不懈地在努力。在岗位上坚守本分,不断进取,淡泊名利。即使做的事情不被世人理解,只要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就一定要义无反顾地去坚持。这就是工匠精神。但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应该呼吁并践行工匠精神。
04.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工匠精神,是对于事物完美的不懈追求。工匠精神,更像是一种吹毛求眦。但事实上,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张关保的敬业精神,影响了身边的多少人。也许有人会对此不懈一顾,念叨着所谓的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却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的,正是因为小节的点点滴滴,如沙粒般的聚集,才造就了平地而起的万丈高楼。张关保就是靠着如此繁多的点点滴滴,才制作出琳琅满目的根雕工艺,铸就“工匠精神”。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如果说根雕细节,是张关保“工匠精神”的四肢,那么,创新,就是他铸就“工匠精神”的心脏。对于根雕制作,他总是在创新中不断努力。
张关保的根雕制作,如同辰星,高悬无垠,影响的人,数不胜数。他的根雕工艺,是由细节和创新糅合的产物。他制作根雕工艺的“匠心精神”,更像是一种对于职业本身的要求,是一种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责任感,融入到每一个人的心里。他总在不停地叩问自己:是否可以时时刻刻地保持这种不断追求完美,追求创新的精神,凭此去完成每一件根雕制作,并且永远热爱它?可见,他对根雕制作的要求, 不是管理方法,不是一种工具,不是一种神秘的知识,而是一种心态,一种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态度,它是“工匠精神”,更是工匠精神的灵魂。
古人云: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张关保选中了根雕事业,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张关保的爱人如此形容他。
张关保毅然把赖以谋生的营运卡车转为自用,并贷款兴建了厂房,开办了根雕门市,把弟弟也叫来一起琢磨根雕。“我哥对人诚信,卖东西,价格从来都不贵,更重要的是三年五年都可退货。五年以上退还的,不管是工艺品还是家具,退款比原价上涨百分之十。”张关保的弟弟张吉奎说,“其实,最终谁也没有退,也不愿意退。”
会泽县金钟人何朝兵是晨冉根雕厂的师傅,他说:“张关保这个人值得相信”。来自贵州省的雕刻师傅吴聪彦说:“这些奇形怪状的枯木老树,经过他的精心设计,再指导我们细心雕琢,都有了活灵活现的神韵。”“是张关保帮我们圆了根雕梦”。
吃水不忘掘井人。为积极响应会泽县委、县政府号召十万人搬迁进城,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张关保雇用的工匠全部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挑选组成,还毅然决然地把根雕厂房改造成扶贫车间,拉动贫困人口从选材、搬运、制作、销售等环节给予周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需求,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手中选购的原材料给予额外提高10%的优惠。带动了成百上千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还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05.学习,为“工匠精神”添彩
“创作过程是思考过程,更是学习过程,是学习让我拿了大奖。”说到学习,张关保体会很深。
他利用一切有利机会加强学习,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外面的根雕师傅,学习技术,交流创作心得。遇到各种根雕展会、研讨会,他从不放过。遇到好的木料,他常去“木雕之乡”大理剑川请来大师研究指导。他还特别注重学习文化知识,“要把文化这一课补回来。”
事情少的时候,他就到会泽古城研究古建筑上的木雕,江西会馆的飞檐斗拱、湖广会馆的雕花格子门,他一看就是一整天。
在创作根雕“万里长青”的过程中,他发现木料非常硬,于是想找专家鉴定一下是啥木头。在朋友的推荐下,他找到云南木雕协会蒋福生会长。蒋会长与张关保一见如故,给了他专业指导,也给了他鼓励鞭策。在蒋会长的指点下,他的专业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工匠精神,让张关保不断追求完美。张关保一生追求完美,他所做的《钟灵毓秀》木板复刻至今无人再做第二份,因为他所做的太精妙,难度太大。他用1979块木板才做成,说是铭记自己是1979年出生的。先打板打印,不合适的再修改,如此反复,一年半才做成,其坚守细致完美的工匠精神令人叹服。正因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让我们获得如此艺术精品。相信有了这样追求完美的精神,那些粗制滥造的产品也就不复存在了。
工匠精神,让张关保接续解放心灵,摒弃浮躁之气。张关保认为,工匠精神需要坚守、情怀和修行。他精心端坐,几百个小时做出世人精绝的《出水芙蓉》,在展览会上备受称赞。他肯静心做事,如同修行一般地做着根雕工艺。反观我们的制造业,恨不得一个小时做出成百上千的次品,让国人对“中国制造”失去信心,假如有张关保根雕艺术家一般的不顾浮躁,只专心做自己的产品,“中国制造”一定会大放异彩。
著名美食家、历史学家逯耀东先生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米饭为主食的国家,我们有一只有内涵的碗吗?我们每天点灯生活,我们有一盏有感觉的灯吗?”是啊,如今文明推动进程太快,来不及体会传统文化之美,做不出有中国人情怀的东西,即使有也是少数。所以我们要抛下浮躁做产品,慢一点也不是坏事,将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工匠精神发扬起来,融入产品,拉回国人总“向外看”的目光,让中国制造有朝一日成为人人争先购买的产品。06.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曾经,工匠是一个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须臾不可离的职业,他们用精湛的手工技艺为传统生活景图定下底色。随着农耕时代结束,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老工匠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国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聂圣哲,他培养出来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来自于这种精神。相信随着国家产业战略和教育战略的调整,人们的求学观念、就业观念以及单位的用人观念都会随之转变,“工匠精神”将成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还会有更多的“士”脱颖而出。
“工匠精神”在当今企业管理及运营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学习价值。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灵魂。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当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再出新品、再圈钱”的循环时,张关保总是默默地带领公司坚持“工匠精神”,把“工匠精神”注入公司的血液和灵魂,依靠信念、信仰,推动他的根雕产品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从不计较成功与得失,他始终带领工匠们享受着打造根雕文化的过程,享受着完完全全的脱俗的、正面积极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之于张关保,就是一种认真精神、敬业精神。他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工具,而是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负责的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追求完美和极致,给客户无可挑剔的体验。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环节,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根雕产品。张关保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他对细节有很高的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0提高到1,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我没想到带着3件作品首次参加比赛就能抱回金、银、铜3个奖项,现在回想起来,连我自己也不敢相信我会与根雕文化接缘,而且酷爱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更令张关保想不到的是:他成为享誉云南乃至东南亚的“根雕文化”创意大师,只用了短短的9年时光。
目前,张关保计划精选一批大料,创作系列木雕作品,将会泽铸钱历史、铜运历史、会馆寺庙以及大海草山、念湖、大地缝等自然景观用木雕艺术展示出来。结合会泽县文化旅游的开发,他还计划设计一些制作精美、便于携带、价格便宜、有会泽特色木雕的文化旅游产品,丰富和拓展会泽文化旅游的丰富内涵。张关保说,会泽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林立,根雕技艺精湛,根雕文化源远流长,自成体系,但研究传承做得不够。“作为一名会泽人,有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推动会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社会需要工匠精神。愿张关保在根雕工艺的漫漫制作征程中越走越远,洒下一路铿锵一路豪歌!
2021年7月14日于大海草山脚下

作者简介:邹飞,男,汉族,云南省会泽县公务员,《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特约作家”。作品散见于《全国精短文学作品集》《名家周刊》《中华好诗声》《洽川文学》《文学与艺术》《世界诗人》《篱笆湾文苑》《江西作家文坛》《九洲文学》《芙蓉国文汇》《金水文学》《国际诗歌网》《长江诗歌》《青春放歌》《品诗》《诗梦文学》《凝社·新诗苑》《都市头条》《作家天地》等全国性公开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