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卫平
【编者的话】2021年第6期《南京政协》艺术欣赏专栏刊发陈卫平讲稿《学习书法如何临摹:三点简单要求,一个不同风格》,并在首页介绍陈卫平书法艺术成就。现将《南京政协》杂志相关页面,以及讲稿电子版发表于此,并配以陈卫平书法作品,供大家欣赏。
学习书法,首要途径是临摹。
什么是正确的临摹方法?怎样临摹更容易得到提高?每个字的笔画结构都和原帖一模一样就是好吗?这是每个初学者都会面临的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从古到今莫衷一是。
我们早就讲过,碑帖,特别是碑,经过千百年的变化,面貌跟最初书写的时候差距是很大的,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状态,也是由于后来的历史的各种变化造成的,并非是原貌。这就要求我们在临摹的时候,充分地想见当时碑版的本来面目,这个本来面目有它的规定性,是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的,并不是像有人说的,古人写碑是随着情绪变化写得好一段差一段。我们今天看到的古碑面目,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形成因素。天时不用讲了,有的碑地处僻壤,人为破坏得少,它就完美些。有的身处闹市,早就有人趋之若鹜,破坏得就严重些。还有人别有用心,拓几张后,就把碑挖一挖、磨一磨,手上的就成孤本了。这就造成了同一碑版不同时间、不同拓本甚至不同印刷版本面目差距很大,有些看问题不过脑子的人就以为这是碑版的原貌。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少人都看过过去石匠店里刻石碑的吧,水平高的碑文通篇不管几百甚至上千字,写得浑然一体。今人尚且如此,古人更不用讲,对碑刻是非常严肃、非常讲究的。张迁碑是这样,绝大部分古代碑刻都这样,不然它们怎么能成为经典呢?
陈卫平作品
临摹的过程是一个消化的过程,消化的过程实际上又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这种思维是形象的。虽然讲临摹活动具有理性的价值,但更主要的是有充分的形象思维。在进行这种形象思维的时候,我们加以理性的思考、动脑筋,怎样把它写好,能够在神采上跟古人大致相近?这是我们临摹所追求的。
我前几天看了一个介绍尉天池教授的电视专题,他讲了对学生临帖的要求,就是要求学生临摹的时候不允许跟碑帖上临得一模一样,这一点我十分同意他。为什么要这样要求呢?因为如果你跟字帖上写得一模一样,往往是低能的表现,实际上降低了你的水准,你不动脑筋了,照葫芦画瓢,这个并不是一种高级的思维;相反,如果有一些不同,是你动脑筋下功夫了,则更高级。纵观书法史,是凡大家,临摹逼肖原作的,几乎没有。太远的不说,就说赵孟頫、董其昌、王铎临二王,都是各人自己的面相,八大山人临兰亭,跟原作更是大相径庭。何绍基临汉碑几十种,哪种都是神似,一笔一画几乎都对不上。近的,吴昌硕临石鼓文,那些用笔结体不知道从哪弄来的,都好,都高级。从这一点上讲,追求一模一样就是低能。
陈卫平作品
前几天有位同学讲过一句话,我觉得有点道理,学一个张迁碑,一千个人能成就出一千个不同样来,这是对的,但我还要再加上一句,就是一千个人临摹同一个张迁碑,也能临出一千个不同样来。如果一千个人都临得一模一样,那就失败了,那就拿印刷机印吧。我们为什么要临摹?因为要有充分的想象空间,临出各人的不一样来。而这种不一样,不是像三岁小孩写字瞎画的那种不一样,随便乱涂乱写的不一样,而是经过理性思考、形象思维以后得出来一种各自心目中的张迁碑,这样临出来就有意思了。
陈卫平作品
有同学问,同样是照着字帖临摹,为什么有时候给他的作业画得圈多,有时候给的圈少?给你圈儿多的时候,是你的临写符合我心中的想象了,这时我可能给你圈多一点。当然这并不是要求你们写字非要符合我的想象。而是因为你那样写了,我发现你的用笔跟你前面的用笔变化了,不是跟着帖子亦步亦趋了,跟我的要求不谋而合,并不是我强加于你,而是英雄所见略同。鉴于此,我在批改临摹作业的时候,往往更多地看你的用笔、结构、章法三者掌控是否接近碑帖的精神风貌,而不是照片似的相仿。
陈卫平作品
写字的要求其实是很简单的,我发现,尽管碑帖千姿百态、千种万种,但对初学者来说,无外乎三个方面:第一用笔要扎实,第二结构要紧密,第三要横平竖直。你如果真的按照这三个要求来做,你写字就完全是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上,有一定的高度。相反,你如果想法太多,自以为是,到最后不一定有好结果。我认为越简单的东西往往越高明,不要想得太复杂,而简单不一定档次就不高。南无阿弥陀佛,就这几个字是整个佛教当中最经典最不变的法门,念到位就能成佛。心经260个字,在整个佛典当中最让人感兴趣。你把这260个字完全吃透了,你就能够对佛教的基本思想了解个十之七八了。所以不一定非要复杂,想得太复杂不见得就是好事。我当然也不是说非要太简单,而是说作为一般规律,有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没有更多的东西。
最后我们借用论语的“君子和而不同"作为总结,就是在同一个背景下面,大家临写着同一本碑帖,只要按照上面讲的三点简单要求,各尽所能,就能临写出不同的风格来。
(本文原载2021年第6期《南京政协》,系陈卫平先生在金陵老年大学书法班上的讲课内容,根据录音整理,并经其审阅。)
陈卫平先生于书斋挥毫
陈卫平,字小尘,别署南坡居士、江东十郎,1959年生,江苏扬州宝应县人,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艺术研究会研究员,金陵老年大学特聘教授,南京市新闻界书画摄影家协会副会长,南京汉风书画院名誉院长,江南卅社执事。擅书法,能篆刻。早年进入著名的“下关书法班”学习,得罗化千、杨延复、尉天池、章炳文诸先生指授。尔后以古为师,遍临名迹。出手不拘一格,自成一调,虽未入古亦未落俗。作品多次入选省市、全国等展览,多次参加书法篆刻国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