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游铁炉寨
特邀利川籍专栏作家/刘志尚
7月9日约9时许,应挚友吴伦元邀请,重登铁炉寨。我们一行三人乘车到铁炉寨山下,王延安早在进寨口的农家等候。一晃10多年没有和王延安见面,他以东道主的身份欢迎我们,旧地重逢,少不得握手寒暄,于是四人就边走边聊,徒步登山。

连续几日的大雨,整个山寨苍松翠竹,權木摭天,杂树鲜草隐藏在云蒸雾绕的水气之中。一条经过人工修造的石梯小路湿湿漉漉的,因为行人稀少而杂草丛生,枯木横道,石级上厚厚的落叶被雨水冲洗后,积垫而腐变,或乱叶,或青苔,或枯枝,踩踏着有如地毯一般,竟有雨后防滑之妙,还真的别有一番情趣。进入头道寨门,破瓦断檐,一种苍凉而凄楚的景象,让人顿生怜惜。这那是我10多年前见到的铁炉寨呀?
记得2008年,我受市旅游局委托编修《利川市旅游志》,铁炉寨作为利川城北著名的风景名胜地,且又是佛教圣地之一,更是时任市城建委副主任王延安亲手打造的旅游佳境。因为他就是铁炉寨土生土长的人,参军退伍后转业到政府机关工作。出于对生养自己的故乡的深情,怀着帮助家乡父老脱贫致富的心愿,更是对铁炉寨的历史积垫和自然景色的卷念,加之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对旅游发展前景的远见卓识,蒙生了开发铁炉寨的信心。王延安是一位有军人作风,敢作敢为且雷厉风的人。由他出谋划策,由其王家在农村的兄弟姐妹共同努力,集资开发。得铁炉寨村委会和凉雾乡政府支持,很快在铁炉寨遗址范围,与当地村组及山林所有权农户达成50年承包开发的协议。又逢小青垭粮站改制、小学翻新,两单位所占老庙折除。王延安首先买下所折旧房屋木枓及瓦片,人挑肩扛,搬至铁炉寨山顶。又请专家设计,邀地方能工巧匠,重修前后正殿,及附属建筑。恢复损坏墓碑石刻,用水泥浆将石块砌成宽1米许,达500余米人行石梯便道,直抵山顶。又设山门、凉亭供游人小憩。历时一年许,铁炉寨由古建筑损毁殆尽、旧基垮陷,權木荆栜、杂草茂密、鸟曽出没之所,重新建起龙泉寺庙。又得利川民族宗教委员会审核,市人民政府批准,龙泉寺隆重开光,接待香客游人。
记得那日独自登山,沿新修的石板路上行至半山,恰遇王延安妻子在打扫道路,她一眼认出我来,热情招呼。原来她在五金公司改制下岗后,也到此山“修行”。由她导游,看过龙泉寺及整寨风光,又听她介绍,知其要略。下山后将铁炉寨写成一节文字记入《利川市旅游志》中,现抄录:
铁炉寨位于市城北2公里,小地名高坎子,南距太平塘1公里。《利川县志》(同治版)载:“四壁如斧削成,若铁炉然,屹立直上五百余级。明初,土人避赤眉之乱,作寨于顶,后改梵刹,香火特甚。”抗日战争时期,铁炉寨游人如织,多为流亡学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中,龙泉寺僧尼还俗,寺庙拆毁,保存有古墓2座,其中心德、心诚老和尚合葬墓保存完好,墓高3米,宽3.1米,五厢抱鼓式组合。上雕唐僧、悟空、八戎、悟净、小白龙西游取经及西天诸神佛像。碑顶明刻“想似蓬莱”四个大字。现存石碑2块,清咸丰甲寅(1854年)碑刻和光绪十年(1884)碑刻各1块。分别由谭英藻和徐峰山撰碑文,正楷阴刻,字迹清晰。记修铁炉寨四代僧尼的来往及建庙始末。特别是记述在铁炉寨一带曾发生的红巾军(即县志所记“赤眉”)、闯王(李自成)、太平军(石达开部)与地主武装的战斗。对研究历史极有价值。

2003年,铁炉寨村民委员会作为旅游开发承包商,由黎亚琴租赁,为期50年开发经营权,定名“铁炉寨公园”。累计投入资金80万元,在铁炉寨原址修复龙泉寺、重塑菩萨,恢复山门,修通人行便道,安装电灯、树立碑刻,保护性维修古墓,营造林木等。
2004年1月,铁炉寨公园对外接待游客,设有食宿服务设施,成为市城区休闲游览地。
2007年,贵州梵净山僧人释身慧来龙泉寺云游、住持。
铁炉寨成为市城的休闲观光的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20余万人次,且龙泉寺香火极甚。此间我却无暇光临。

这趟登山刚到头道寨门,破败之状就在眼前。从王延安口中得知:原来新任民委主任周某某到铁炉寨巡视后,打算将铁炉寨纳入市民委管辖的企业,向铁炉寨公园业主提出兼并的意向,遭到拒绝。老百姓敢与官家分庭抗礼,必有来头,一查后台竟是王延安。于是周某某向省、州、市纪委举报:“王延安身为中共党员、国家公务员在铁炉寨大搞封建迷信,大修寺庙,宣扬佛教。”市委书记从发展旅游事业出发,发话:“请民委高抬贵手!”周主任只得作罢。但人言可畏,王延安夫妻为避嫌,只得从铁炉寨公园退股,转由其兄经营。但有关部门只准旅游,不准搞宗教活动,不留和尚。又过两年,则以安全不达标为由,责令停业整顿。自此铁炉寨门庭冷落,园林荒芜。呜呼!

我等4人边走边看,越往上行,所到之处愈见苍凉。龙泉寺前,碑刻满布苔癣,字迹模糊。枯木杂草当道,门窗破损,瓦面缺破,水漏屋湿,桌椅用具赃乱损坏,一派溃烂萧条之状,令人目不忍睹。正殿菩萨金身蒙尘污垢,楹联匾牌脱落倾斜、金字残缺,布幔雨淋,霉斑色变。殿前小池其水中污泥积垫,唯有石龙半卧水中,灵气全无。如此泄渎神灵,罪过罪过。

我们一行出正殿再北行数十米,山巅西北建有仿忠县“石宝寨楼”,保存基本完好,凭栏俯览山下,迎面茂密的青山对峙之中,318国道小青垭路段,车流、民居尽收眼底,尉为壮观。寨楼下门前有一岩石形如游鱼卷尾,其鱼头的岩石之上天生一株奇树,王延安称之为“发财树”。树不甚高却枝茂叶繁,石上无生根之土,树却挺拔如“迎客松”,令人叹为观止。
下山之后,王延安胜情邀请,到他在318国道旁,退休后在老家开办的民宿。坐在堂屋饮茶,吴兄伦元谈起他的观感,他说:“从市城北出来,新开的318国道隧道西口就在省级文保单位太平塘与市级文保单位铁炉寨之间,318 国道从市区至南坪干堰塘,就是一条旅游休闲的经济带。市城区东南西三面开发热火朝天,唯北面如养在深闺无人识。”
吴兄呷了一口茶吞下,接着说:“小青垭的森林氧巴就是这条经济带的皇冠,铁炉寨就是这皇冠顶上的明珠。要唤起利川城北部的振兴,首先要抓特色,要起动宗教把铁炉寨变得与峨嵋山、梵净山一样齐名,才有普天下意义。要用思维,开发、建设和打造规划,吸引高端商业精英投资开发,对利川才有真正的价值。这是我的宏观想法。”

听吴兄之说,使我顿开茅塞。王延安却心有余悸,周某某虽然退休,但民宗局这把锁恐怕难开。吴兄自告奋勇,愿上书湖北省委书记应勇,真可谓“空将㦮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此举看似退休人员纸上谈兵,但能为利川的建设发展出谋献策。实为难能可贵。吴兄不愧是重庆市、万州区表彰的“老有所为新乡贤”,所创“龙溪书院”其德润巴渝,多次被重庆电视、报刋报道,受重庆市、万州区领导接见和坐谈。但愿利川的有识之士,让吴兄的宏观设想变成现实,其功莫大焉。吴兄老冀伏枥,志在千里。我亦钦佩,于是写此散文,为铁炉寨保护开发、为振兴市城北门318国道经济带呼吁,以尽微薄之力。
2021年7月13日深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