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就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进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唤,北大荒啊,我爱你……”这是《北大荒人》中的歌词。
唱了几十年,我一直保留这首歌曲,无论参加什么活动,我都必须唱这首歌,唱的时候常常泪流满面,记忆便随泪儿流淌。
那一年,我还是高中毕业生,便随着无数名高中生,从外地奔赴北大荒锻炼。我们不是下乡,而是“上山”,也就是说,我们锻炼的地方是山区。
一起来的同学都流泪,尤其女同学,上火生病,无法忍受这艰苦的环境。
我倒是很高兴,不仅没有流泪儿,每天哼哼唧唧唱个没完没了。
我第一眼看到的,是那些木刻楞的住房,就是把一根一根原木杆摞起来做成的小房,里面是用木杆搭成的大铺,南北各两排。同学的行李一个挨着一个铺放。
白天,我们去山上干活,夜晚,我们在木刻楞房里洗漱完毕,便开始唱歌,我们唱《红灯记》插曲,唱红歌《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大海航行靠舵手》。
唱了个八小时,我们便躺下。临铺的同学开始小声的说着悄悄话。
“今天那个梳着一条大辫子的女孩儿真漂亮,很像李铁梅呢。”
“咋,你看上她了吗?如果是,我明天给你介绍一下。”
“去你的。”
这是我和同学的一段对话,我们说着,小声地啼啼地笑着。
屋子里出现了呼噜声,我们不再说话,梦境随之而至。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就这样的度过。
这便是北大荒精神之一,乐观的看待自己的生活。
日子在不经意中渡过了一年。
从第一次见到那个女孩儿以后,我便有了一个梦,一定和她生活在一起。
我便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留意她的身上。
终于,我了解到,她是管库员,青年点儿的仓库归她负责。那仓库里有工人的服装,苗圃种植用的松树籽,除雪用的铁锹镐头等。
有一天,工人青年都下班了,我慢悠悠的走在最后,企图碰到她,和她说说话,开始我们的恋爱之旅。
人都走没了,还不见她的影子。我着急了,她去了哪里呢?
我开始不自觉地到处寻找。
当我来到仓库门口的时候,我看到仓库门是开着的,屋子里传出轻轻的歌唱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是她。我听过她和别人说话,声音就是这样的甜美,非常好听。
我蹑手蹑脚地往前走去,在离门口一米远的地方,我看到了里面的情景。仓库里挂着一盏马提灯,他坐在一堆麻袋上,手中有一件破旧的工作服,她正一针一线的缝补着那件工作服。她的脸是微笑的,她的手是那样的娴熟。
或许,我的脚步弄出了动静,她立即抬起头。看见了我,她把手中的活儿放在一边,站起来,脸依旧是那样甜美的微笑。
“你有事吗?大家都下班儿了呀。”
我有点木讷,不知编个什么理由。好半天,我才说出了一句谎话:“我找卫生间”。
她咯咯地笑出了声。因为她知道,我在说谎,卫生间根本不在这边。
我的脸红了,我转身想离开,却听到她说:“进来坐吧,我们唠唠嗑。”
正合我意。我走进去,她递给我一条麻袋,让我坐下。
接过麻袋,我看到,这条麻袋也是缝补过了,是用废旧的工作服补的。
她看到我认真仔细地看着,笑了。
“补的不好是吗?”
“不,不不,补的很好。”
我坐下,她又开始缝起那件衣服。
“这是你的工作吗?”
“不是,这些工作服是只是袖子和肩头坏了,扔了可惜,补补还能穿。现在咱们国家还不富裕,不能老是伸手向国家要,能穿的就将就穿呗。”
我们又聊了很多话。在交谈中,我了解到,她是上海来的高三毕业生,是个独生女,她的父母都是老师,家庭生活很好,她在父母的手掌中是一颗明亮的珍珠,从来没有干过任何活。缝补工作服是她来了以后,自学的。
和她聊天儿,觉得时间超快。
她补完了这件衣服,看看表,说:“不早了,我得回宿舍了。不能影响大家休息。”
“明天,你还来补吗?”
“是的,是下班儿以后。”
她把补完的衣服叠好,放到那摞工作服上,锁上门。
我看得很清楚,那摞工作服有十几件,都是打了补丁的。
许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她干活时的模样,像雕像,像丰碑。
后来,我把她搬上了报纸。我说:“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北大荒的第二个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