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作者一生三个典型片断,凸显词人晚年悲苦凄凉的境遇和心情。同是听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际遇,有着迥然不同的感受。
我想描写一下林中听雨的绝妙。林中听雨,韵在雨中,情在曲中。
小树林在小城东部,在东山脚下。树林不大,但是也不小。一条发源于东山的小溪,穿林而过,给小树林带来无限生机。没有小溪,小树林就会逊色很多。没有小树林,小溪就显得单一。就像草原上的河流,互相交融。穿林而过小溪和小树林就是绝配。
小树林里密密麻麻都是树,以杨树、槐树为最。在树里中,小径幽幽,通向林子深处。每条小径上,都是树枝交错,密不透气。偶然间从缝隙间,洒下一丝一毫的阳光,斑驳陆离,己经被绿叶所吸收,柔情的像女人的发梢。脚下小草,有半尺高,萋萋如丝,青青气味沁人心肺。鸟儿是林子的主角,叽叽喳喳鸣叫,像女中音,似男高音,如高山流水,如二泉映月,如黄河大合唱,如命运交响曲。
我总是在傍晚时间到来,在林中散步。沿着曲曲折折小路,缓缓前行。有时会停下来观察一片树枝,看它那椭圆形的,或者扇形的,或者扁平形的小叶,看它那如丝如筋的纹理,每片小叶好像都有故事,好像都有诗意。它或许刚被一美女欣赏,亲吻,抚摸,还遗留着兰香。它或许被一诗家欣赏,正有诗品佳作。正是茅屋地炉小,荒园树叶多。更多的时候,坐在小溪边,听溪流潺潺。总是追寻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美好。可惜有月光晚上,没有到小树林里赏月。
功夫不负有心人,寻寻觅觅总是情。多次光顾的小树林,今晚可能要经历一场风雨。俗语讲风是雨的头,诗词说山雨欲来风满楼。云脚低平就是雨的先兆。风是顺着东山峡谷向小城方向而来,先是低缓轻柔,之后就如歌如诉,急如星火。我本来是打算离开树林,避一避风雨,这是一般人的想法。但是,我今天想听一听小树林里的雨声。
风是从山边吹到小树林,没有减弱而是变强。只见风吹树梢,左右摇摆,如跳广场舞的少女。一片一片的叶子上下飞舞,被蹂躏被震荡。不大功夫,第一滴雨便从树叶上滑落到我的脸上,我感觉一丝的凉意,一丝的美感。开始时,雨落林中没有声音,轻漫而柔情。数分钟后,雨滴变大变密变急,在树梢上下滑,在叶片上翻滚,在缝隙间斜下,打湿我的头发,脸颊,衣服。我没有去躲避,而是站在树下听雨打树林声音。
老师讲课吋说,写文章要紧扣主题。本文章标题是林中听雨,那么我就把风声隐藏,专述雨声。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轻歌曼舞,有时如威风锣鼓,有时如大珠小珠,有时如大弦嘈嘈,有如野鸭落水,有时兔落鹘起。这是田园交响曲,这是黄河大合唱,这是希望的田野,这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林中听雨,我想到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淅淅沥沥的雨声,独剪残烛,夜不能寐。诗句通过巴山雨声,传递一种情绪,那是他乡的孤独,忧伤,思念。那滴滴哒哒雨声,仿佛是恋人的心跳,如泣如诉,如怨如幕,余音绕梁。雨声让思念延续,思念在雨声中疯长,雨声中没有思念是单一的,思念只有在雨声中才更绵长。
林中听雨,只有我一个人,独享这种美好。但是那飞翔的鸟儿,是否能听懂这独特雨声呢?一只只飞翔的鸟,是黄鹂,是杜鹃,是雨燕,它们永远是风雨中的强者,振翅高飞,低空盘旋,站立枝头,迎风逆流。我最喜欢高尔基在《海燕》中的一句话:让暴风雨来的更猛一些吧。"在这林中,我感觉鸟儿是有灵性的,它仿佛能察觉到我的心声,它似乎能读懂雨声中的诗意。它多次掠过我的头顶,眼前飞越,可以用惊险刺激,可以用擦肩而过形容,它是告诉我,请把你的思念留下来,让它带向远方…那就把女作家张小娴的名言带上:"爱情是一百年的孤独,直到遇上那个矢志不渝守护你的人,那一刻,所有苦涩的孤独,都有了归途。"
在人生的路口,行走了一程又一程,看着不断变幻的风景,有萧瑟,有雨晴,淡然相对,听雨,听风,一蓑烟雨任平生。听雨是人生的意境,是孤独的思念,是巴山蜀水的寄托,是风雨梧桐的感念,是茫茫人海的经历。没有在风中听雨,是人生的缺憾,是生命中的不完美。就像一个男儿,缺少军旅生涯,就像一个音乐会,缺少小提琴的配音。
或许有人会说,下雨谁没有经历过。人的一生会经历若干次下雨,上学的路上,行军的途中,工作的岗位等等。我认为这是你把下雨和听雨没有区别开,或者说没有理解其中的含义。下雨是自然现象,谁都会经历。但是听雨就非自然现象,那是有诗意,情怀,理念蕴藏其中。就如清华园的荷塘很多人都去过,但是你却没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的感悟,又如很多人家都有一个园子,但是你却写不出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如边城小镇很多人光临过,但是你永远不会有沈从文的《边城》。
听雨是心灵的交融,是情感寄托,是人与自然的对话。我的情感,心灵在雨声中升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