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头条济南头条》第30届书博会专题

编者按:2021年7月15-19日,第三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济南举办。为展示济南市作家形象,推介济南市文学精品图书,博览会期间举办济南“海右文学”精品图书展。该展览是由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指导,济南市文联、济南出版社主办,济南市作协承办。市作协与省市媒体合作,设立“书博会作家访谈”专栏,对参展作家予以集中采访推介。
【书博会作家访谈】吕仁杰:
个性即是风格,
精神和思想是创作的品质

草长莺飞日,暖阳赏花时。春意愈浓,青未了散文奖作品征集活动正在火热进行,壹点号作者们也都在积极创作中。如何写好一篇散文?如何将散文写得可读、耐读?3月19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采访了泉城实力作家吕仁杰,听听她对文学和散文的理解。
“我用文字拾起岁月,那些过往的,现在的,还有未来的。”这是吕仁杰创作初期时写下的一句诗歌。怀着对历史、文字的热爱,吕仁杰查阅史志、田野调查,短短五年,成长为一位写人文地理、古村落历史的泉城实力作家。她的作品,用细腻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叩开历史的大门,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带领着读者“回到”千年以前,和李世民、辛弃疾等人物展开对话,探寻一个个古村落尘封的记忆。
“诗歌是文学的皇冠,它是我一生的追求”
吕仁杰的文学启蒙源自家庭,父亲一生热爱诗词,至今70多岁,还坚持每天一首诗,这种生活态度深深影响了她。2015年,吕仁杰正式开始写作,前期的作品以诗歌居多。“诗歌是文学的皇冠,它是我一生的追求。”在吕仁杰的眼里,诗歌的语言正如袁宏道所说“一字千锤”,写诗歌使她的语言更加的精准富有诗性,不同于白开水一般的苍白。“我的语言受诗歌的影响,更追求精准、朴白、诗意,和丰富的意境。”
促使吕仁杰写作的另一方面,是童年。童年是精神的家园,是生命的本真。她说:“我的童年生活在历城区董家村,由于母亲身体特殊的原因,她和别的母亲不一样,所以我的童年和别人的童年也不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中,我成长起来,对生活,对人和事的看法,和同龄人是不一样的,过早的承担起人生重担。生活的苦难是我人生的财富,它也是创作的源泉。”
走上社会后,吕仁杰曾做过一个时期的文学编辑,结识了张清华、蒋蓝、张学昕、高维生等当代国内文坛有影响的作家和评论家。“她说:“和那些师长在一起,使我学习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对于历史的写作、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人文地理、新史学的理解,使我发生了本质上的化学变化。在此期间他们向我推荐了大量的有关经典著作,比如:英国西蒙·沙玛的《风景与记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阿莱达的《记忆中的历史》、张炜的《文学:八个关键词》等,阅读冲击我的创作视野,格局也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些老师和作品,使我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创作,开始了另一种全新的写作——大跨界的历史写作。”
“历史的写作,不囿于简单的记录”
大量的阅读,使吕仁杰的格局有了改变,她的视野望到了更远的地方,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生活蜻蜓点水似的写作。吕仁杰的作品中,“古村落”占了很大部分。古村落是一个沉重的大词,它内涵丰富,是历史的坐标,也是历史的见证。古村落的真实,还有遥远的秘密深深的吸引着她。
“那些古老的东西背后,一定藏着一些秘密,藏着一些人和事,所以她就想去通过自己的田野调查,去探寻里边古老的故事,就像一个福尔摩斯侦探一样,你总是想去探寻一个结果,想知道里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想通过文字,还原历史的真实,让它们在时间中鲜活起来,在纸上留下浮雕般的记录。历史的写作,不囿于简单的记录,它包括民俗、民风、地理和曾经发生的人与事。这些,构成了村庄的历史写作。”
“所有的艺术在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想象都不存在”
然而,要把历史写得耐读并不简单。吕仁杰的作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历史人物在她的笔下鲜活起来,而不是史志上的寥寥几笔生硬文字的记载。吕仁杰认为,所有的艺术在真实的基础上,离开了想象都不存在。
“一个作家所要创作的真实历史,必须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阅读史志记载,而且要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地域文化,一个村庄民俗的传承,是自然和人文融合的精神,这样才能孕育出悠久的历史。在写《拔槊泉》一文时,她置身于李世民的时代,人是变化的,她在历史上曾经来过,或者说,她今天的到来就是曾经的历史,从过去透视现在直达将来。她走进一千多年前的村庄,李世民来过这里,档案资料上有过记载,而且现在村子里还有当年留下的风俗习惯和李世民的脚踪,她在田野调查中,通过这些细节和痕迹记录历史,去复原当年的真实。在阅读大量的史料中,她寻找历史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当历史的细节和现实生活相碰撞的时候,产生出的文字,是她所写的拔槊泉。吕仁杰说:“我站在拔槊泉前,回味史料中记载的情景,想象着他的神情和行动。这样,将个人融进历史,又跨越历史,超越历史,在瞬息变化中,捕捉人的情感。”
“个性即是风格,精神和思想是创作的品质”
“精神和思想是创作的品质,它使作品有了先锋性和穿透力。”独特的生存环境,受家庭、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泉城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吕仁杰有了自己的心理结构,这一切,也是她走上创作之路的因素。
谈到对文学的理解,吕仁杰提到,“个性即是风格,我的生活和阅读经历,以及我对事物的理解与别人不一样,文学彰显的是个人的情感所呈现的世界”。
在吕仁杰看来,一个真正的作家,必须大量的阅读,这个阅读不是所有的文字都能进入视野中,只有那些经典是滋养自己创作的“精神之父”。“她每走进一个村庄,不是旅游休闲式的观光,要进行田野调查,寻找人的踪迹,有了人所有的历史都活起来。沿着他们的踪迹,会寻找到许多埋藏在时间中的事情。有了这些事情和真实的细节,触动了她创作的灵感。”
而评价一个作品好与坏,不仅是要看写了一个怎样的生活故事,更要看它的内核,看有没有精神的核动力。“评价一个作品,如果只看其华丽的语言和煽情的故事,那么,它只是一个休闲的小品,好的作品,不在于外壳的大小,而是内在思想的含量。”
“一个真正的创作者,灵感不会枯竭”
2020年,吕仁杰12万字的非虚构散文集《济南古村落》已交由出版社出版,她的多篇作品还在《山东文学》《长城》《散文选刊海外版》等杂志发表,可谓高产。保持灵感不断,她有什么诀窍?
“一个真正的创作者,他的灵感不会枯竭,丰富的生活、阅读和创作,会使一个人源源不断的创作出新的作品。”吕仁杰告诉记者,如果创作出现枯竭,那么就是在自己的创作中出现了问题。所以,只有加大阅读量,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用思想做为创作的核动力,才能产生出更好的作品。
对于未来、对于古村落,吕仁杰想继续深挖下去,这是一个计划,也是一个即定的目标。“她说:“我每去一个村子,都能看到历史上的人物以及留下的遗迹,比如娄家祠堂、老僧渡口、李开先故居等。当我走进这些村庄时,我看到他们依然在历史中活着,没有被时间淹没。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做为一个济南人,用我的文字恢复了历史的真实,做为一个八零后,重新认识了济南的历史。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济南这座城市历史的厚重。济南这座城市是我生长的地方,也是我创作的源头,他激励着我会继续写下去,用文字重新塑造济南真实的历史。”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曹竹青 杜鸿浩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