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头条济南头条》第30届书博会专题

编者按:2021年7月15-19日,第三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济南举办。为展示济南市作家形象,推介济南市文学精品图书,博览会期间举办济南“海右文学”精品图书展。该展览是由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指导,济南市文联、济南出版社主办,济南市作协承办。市作协与省市媒体合作,设立“书博会作家访谈”专栏,对参展作家予以集中采访推介。
【书博会作家访谈】李官珊:
我手写我心,成为你自己

记者:请谈一下你的创作经历,一直很顺利吗,有没有动摇和退缩的时候,激励你的力量是什么?
李官珊:我一直热爱文学,但随着工作和生活上的变化,创作时断时续,表面上是源于一些职业顾虑,其实是内心的创作激情不能持续,对自己的写作产生了动摇,怀疑自己的能力。文学是一座金字塔,向上攀登是艰苦的旅程,能登上塔尖的只是极少数,大部分人匍匐塔基,苦苦挣扎,悄无声息。加之现在图书市场低迷,我国的人均阅读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让人惭愧。而快餐式的文化产品,又产生巨大冲击,使得传统文学面临困境,很多全国知名杂志发行有限。杂志社、出版商运营艰难,创作成了少数知名作家圈子里的自娱自乐,普通作者难以发表,难以市场化出书,纵是发表或出书,也引不起什么关注,于是,许多文学爱好者慢慢放弃了。这就是市场选择,真实,无奈。这就是内心的执著与环境之间的博弈。执著与环境之间,可以相互影响,如果环境顺利,对自己的激发会不断加强,而环境不顺利,就会慢慢消解意志力,于是,有人坚守,有人放弃,有人实现创新与飞跃。
让我受到激励的是一位大师,其实也只是有幸听了他一场讲座。也许,人在某个关键点上,只需要几句话,就能想通很多事情。他用传统方式写作,不用电脑,写了1300万字,而他在写到300多万字时,并未发表过。一时让我受了强烈的震撼,一位大师,尚且需要几百万字的作品数量为自己奠基,而一个普通的写作者,还没写到几百万字,怎么有资格对文学说三道四?当时,我暗下决心,先别管别问,遵从自己的内心,写下去吧。即使不能有所成,也是一种欣慰,是无法拒绝的宿命。
应当感激的人还有很多,亲人,朋友,甚至还包括一些给过我挫折的人。他们的意义是给了我对世界与人性的反思,给了我素材、语言与生活之源。甚至说,正是因为他们,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才要在文学里探寻一条理想之路,温暖自己。
记者:刚才你也讲了,写作困难重重,而有所成就也非常艰难,请谈一下你为什么要写作?
李官珊:为什么要写作呢,付出这么多,时间、心力、健康,几乎没有任何物质上的回报,连最基本的发表和出书都要大费周折。而当你沉浸到写作之中,你才会发现它的美妙与乐趣,如果只是痛苦,谁会一直坚持呢?它能给予你最珍贵的,与自己心灵对语的能力,在一个没有宗教仪式感可以慰藉的族群,这几乎接近一种宗教。每日三省,省的是自己的痛苦,但这却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只有一个虔诚的从业者,才能体会得出,而且随着生命的成熟,这种幸福会越来越深刻,饱满,它是人活着的意义所在,人活着,慢慢地成为你自己。找到与自己相处完整与清醒的方式,同时,也找到了与世间万物的对应。我手写我心,无愧于路过的人物与风景,无悔生活这一遭。即使历经沧桑,依然不改赤子童心,面对痛苦,依然选择诗意地栖居大地,遭受困厄,依然保持善意与梦想。生命越是走向成熟,越是呈现出本真的样子,生命就应当是这个样子。
记者:关于表达方式与灵感,你有何思考?
李官珊:表达方式需要寻找,阅读可能是一种途径。阅读须得触到你潜在的方式,才可能有效。碰到喜欢的作家,其实就是找到了你与之对应的链接。找到自己的方式,自然地表达出来,就好。
灵感的意思,也许是指潜意识,写作让它显现出来。所以说,写作就是自我意识的整合,是成为你自己的一种方式,也是与外界产生深度交流的可能。
记者:你的写作比较多样,请谈一下对此的理解。
李官珊:前些年写散文,感觉越写越平淡,接近琐碎,好像把生活原样翻出来一次,创造的乐趣不大,于是就放下了。写诗会让人充满激情和挖掘的冲动,把神经打磨得纤细敏感,有一种超越现象的快乐,伴生着痛苦。诗歌创作一直难以突破,它几乎完全依靠灵性,简直是神话一样的呈现,可望而不可即。一直喜欢诗歌,因为无法跨越,成了一个情结,过一段就要写一点,不为诗歌本身,只为保持自己语言的诗意,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锤炼语言最好的方式。有段时间也写寓言与杂文,它们能让表达深刻而犀利,这些都是形成自己语言风格的方式。
近年小说写得多些,一直关注各种小人物的命运,在本地报刊上连载过长篇小说。受影响比较大的作家有钱钟书、陈忠实、路遥、贾平凹,多是一些西北的大师。后来偏好魔幻现实的风格,一路溯源读了马尔克斯、胡安·鲁尔福以及国内的莫言、余华、苏童、格非等前辈的作品,喜欢这种酣畅淋漓的表达,于是尝试着写。近年在《青春》《当代小说》发表了一些,多次被《青春》杂志选为小说头题,并被《思南文学选刊》转载。这是我的一次尝试,在写作过程中,我一直在做各种尝试,试图找到让自己满意的表达。语言,是需要修炼的基本功。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是最难实现的,也是最有趣味的。
为儿童写作,是实现了一直以来的心愿,借此重温一下儿时的梦想。童年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塑造,从而影响一生的走向,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在的孩子们比成年人更爱读书,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先后在明天出版社、安徽少儿出版社出版了系列童话,并被多省推荐为中小学生必读书目。看到故事被越来越多的孩子们阅读,心里有一种欣慰,感觉做了一件有益于社会的事情。
记者:在你的小说中,关于时间的主题比较多,请谈一下对这个方面的思考。
李官珊:时间属于我们的部分好像只有线性这一种,你只能跟随着它的钟点,向前,向前,直到没有前方。这个过程不可逆。你的生命历程就是这样一个线段。这样无数的线段漂浮在时间无尽的直线之中,被它包括,被它消解。这件事情让人觉察到生命的短暂、雷同和渺小,无可奈何。
有时,我就想象时间是否有别的存在形态,是否在局部实现变形。比如回忆,过往的时间实现了跳跃式的堆放,似乎可以有所设计。再如梦境和相当于酒醉状态的幻觉,也有类似的效果。还有一种就是想象。回忆是对过往时间的重组,会受情境的局限,修改是人为的设定。梦幻的飘忽无序会造成现实的折叠,伴随着非理性和逻辑混乱。与之相比,想象更理想一些,它是无形的,无边无际。所以,我喜欢用想象的方式进行创作,将一些思而不得的问题推进去,不再局限于自身。这类题材的小说,就是这样一些探索。对于时间的想象。
记者:请谈一下对地方文学交流的认识。
李官珊:我在写作过程中,得到过不少本地同行的指点,受到了他们的影响。文学在一个区域内,是能相互激发的,这种激励与读书所得不同。所以说,一个城市的文学氛围对初创者很重要,也同时解释了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文学为何会持久繁盛,新人迭出,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种力量存在,有大师级的人物存在,文脉的打通在于人的相互影响与传承。
记者:请谈一下你的读书情况。
李官珊:书读得比较杂,早年没有选择,随机性强。家里主要的家具就是书柜,客厅、卧室、书房,几乎所有的房间都摆着书柜。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不断产生新的兴趣,激发新的思考。后来懂得选择,慢慢建立自己的判断,开始接触世界级文学大师的作品,仰望文学高峰。这也是得益于朋友的推介,像是给我推开了一扇门,所以说文学气场很重要。阅读要选择与自己气息契合的,没必要面面俱到,与无限的图书相比,人的阅读量是有限的。碰到震撼心灵的就是找到了穴位,就深读,这样,才能找到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宫殿。阅读能培养人的智慧,让人学会独立思考与判断。我们面临的世界是一个现象的世界,纷繁复杂,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具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属于自己的观点和方式。当生活脱离物质的匮乏,有条件享受自己精神的无限时,如果不享受开发自己的乐趣,是在浪费生命。读一件作品,是在拓展自己生命的疆土,读了一个人的作品,就相当于增加了这样一个人生的宽度,如果阅读一百个人呢,相当于同时拥有了一百个人生。你感知了这一百个人的精神价值,这一百个人也借着你,又享有了一生。这就是我对永恒的理解,人的精神可以不朽,是阅读打开了它不朽的通道。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