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头条济南头条》第30届书博会专题

编者按:2021年7月15-19日,第三十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济南举办。为展示济南市作家形象,推介济南市文学精品图书,博览会期间举办济南“海右文学”精品图书展。该展览是由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指导,济南市文联、济南出版社主办,济南市作协承办。市作协与省市媒体合作,设立“书博会作家访谈”专栏,对参展作家予以集中采访推介。
【书博会作家访谈】鞠慧:
让法制文学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记:鞠慧老师好,很高兴在书博会见面。能跟读者谈一下您的创作情况吗?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文学创作的?主要从事哪方面的写作?
鞠:谢谢!我是属于那种开始较早但进步较慢的作者。我第一篇小说在期刊发表的时候,高中刚毕业。断断续续写了一些中短篇,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白净河谷》后,便尝试着写长篇。第一个长篇小说《女儿滩》写了五年,七易其稿。从最初的将近40万字,改到了出版时的27万字。《女儿滩》写了改革开放初期,黄河滩区一个叫苇子圈的村子里,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三个女孩,面对人生中的各种诱惑与困惑,面对亲情与爱情,她们为了走出世世代代生活的黄河滩,所做出的努力与挣扎。该长篇荣获济南市精品工程奖。之后,出版了长篇儿童小说《杏花如雨》《丁香季》,这两部长篇分别荣获了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齐鲁文学奖和泰山文艺奖。另外还出版了童话《花园国的SOS》和以留守女性为主人公的《幸福列车》等。2010年后,转入以护航未成年健康成长为题材的纪实文学写作。济南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好少年金盾丛书.圆桌对面的孩子”系列《没有身份证的男孩》《红色高跟鞋》《无航道飞翔》《迷雾中的女孩》,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迷失的花季.蓝卷》《迷失的花季.绿卷》等。另外还有刚刚收到的“中华先锋人物故事汇”系列丛书《宋鱼水:情与法的交融》。
记:法制文学作品以可读性强,青少年更易接受等优点,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是什么让您走上了青少年法制文学创作这条路呢?
鞠:从2010年初开始,我在区法院担任人民陪审员,在十年多的时间里,接触了大量涉案未成年人。每参加完一次庭审,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那种震撼与心痛,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脑海里来回翻滚着的,是那一张张面孔,或茫然或羞怯或悔恨或无所谓。而那些家长们,木讷、愤恨、心痛、无奈、伤心……各种说不清的表情。
每一张面孔后面,都有一个令人心痛的不该发生的故事。
我是一个有较重脸盲症的人。但不知为什么,圆桌对面的那些面孔,却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那些不该发生的故事,时时在脑海中闪现。这使我不得不对一些以往未想过的问题进行思考。
这些不幸坐在了圆桌对面的孩子,他们是阳光一样的花季少年,本应在知识的海洋里愉快地徜徉,在阳光下与蓝天、白云、鲜花同舞蹈共歌唱,在学校在家庭里感受着爱与温暖,在父母的呵护中快乐地成长。就像田里的小苗,接受着阳光、雨露的滋润,幸福快乐地成长一样。但是,仅仅一步之偏,这些孩子却进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本应与他们这个年经不应该有关联的世界。当面对着那些被称为“少年犯”的孩子的时候,我是一名人民陪审员,一名“不穿法袍的法官”,同时,我也是一位母亲。相信每一位母亲,面对着那一张张稚嫩的面孔,尖锐又深刻的痛,都无法不直达心的最深处。
圆桌对面的这些孩子,到底是在哪里出了问题呢?是父母、学校的疏于管理、指教?是周围环境的影响?是孩子自身的弱点所在?生活中,即使是成年人,在人生的道路上,也难免会有一刹那的迷失,更不用说孩子了。那一桩桩案例,那一个个与鲜血和泪水揉在一起的事件,到底是为了什么,才得以发生?是因为孩子的无知、好奇、冲动、玩劣,还是因为家长和学校的关爱不够、沟通不畅、措施不当?或者,是几者的综合?
残酷的现实,任何人都无法更改。我想,除非在事情发生之前,他能正确地认识社会、认识朋友、认识自己。在做那件事之前,能想到后果,想到将来,想到自己的人生之路。
于是,我就想,把这些孩子的足迹描述下来,让他回过头来好好看看,到底自己是在哪一段路上,误入了歧途。也让这些孩子的家长、老师想一想,自己是在哪里,没有好好地呵护到孩子,在他们最应该得到呵护和关爱的时候。同时,也想让更多的正在学着走路的孩子们,以此为鉴,少走一些弯路、偏路。
通过那些真实的案例,这些同龄人不该发生的故事,让更多的孩子们在即将迷失的那一瞬间,能猛然惊醒,重新走回正确的人生之路上来;让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通过了解这些孩子的人生轨迹,能去反省一下自己,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甚至,是完全违反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同时,在孩子的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能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疏导出内心深处那些不应该积存的负面的东西。就像电脑硬盘那样,扫掉垃圾,腾出空间,然后把他们这个年纪应该拥有的东西装入其中。
记:未成年犯罪这个领域,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陌生的,相信对您来说也是一样。您是如何对他们由陌生到熟悉的呢?
鞠:为了更准确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成长经历,我申报了2015年度中国作协的定点深入生活项目。我希望通过深入生活,能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多地了解到他们的成长经历及心理历程,找到其犯罪的根源所在。
很幸运,我的申请获得了评审立项。
但是,接下来的采访却并不顺利。
监狱是个特殊单位,想进入其中采访非常困难。特别是我作为一名女性,监狱方面更多了一层顾虑。面对重重困难,我不想也不能放弃。最后,未管所的领导被我一次次的请求所打动,也意识到了我是真心为了孩子们。同样有着一颗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之心的未管所的领导,破例让我进入未成年犯管教所,进行了第一次采访。
之后,我通过法院的朋友,以帮教的形式,又进入山东省齐州监狱,对现已转入成人监狱的曾经的未成年犯进行了采访。
2015年10月,恰逢山东省法学会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换届,我荣幸当选为理事。我以研究会理事的身份进入监狱,以帮教、讲课的形式,多次对未成年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采访。同时,多次参加全国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管理研讨会,与公安大学李玫谨教授、澳门大学刘建宏教授等专家,就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长环境等问题,进行了大量交流。
非常感谢未管所的领导和朋友,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就无法走进未管所,走进那些孩子的内心世界;感谢济南出版社的领导和朋友,是他们在市场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冒着不赚钱的风险,以出版人的责任和担当,给予了这些文字一个家;感谢省妇联《祝你幸福》杂志的领导和编辑朋友,他们看到稿子后,就决定开专栏,连载这些稿件。
2016年9月,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宣部和中国作协举办的“全国儿童文学作家和编辑研修班”,在分组讨论的时候,我说到了这两本书和正在写的第三、第四本,当即就有几个出版社的编辑表示想要这个稿子。后来,我把这两本书的稿子给了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书名为《迷失的花季》。这两本书出版后,入选2018年度影响力图书。
记:我们都知道,这类题材的作品,在写作时有一个度的问题。您在处理这类题材时,是如何做的呢?
鞠:我觉得一个儿童文学写作者,首先应该具备的,是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同样是犯罪,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犯罪却有很大的差别。成年人犯罪多是有计划的、故意的和恶意的,而未成年犯罪则多是哥们义气、一时冲动、不懂拒绝、意识不到后果等。
未成年犯罪,现实生活中和各类新闻上我们常常听到、见到,但这样那样的原因,此类题材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却比较少。写作时,把握起来确实比较难。稍有不慎,就可能滑向猎奇、暴力与血腥。因为那些素材里,包含着太多这样的元素。但这些东西,都是未成年不宜的。
在写作这个系列时,我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心存一份真挚的爱,去写他们的成长经历,他们的心路历程;二是我觉得人和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应该和谐共处,甚至相亲相爱。
记:您多次进入省未管所、省女子监狱采访,对那些孩子,您是如何评价他们的呢?
鞠:在内心深处,我从未把那些孩子当成坏孩子。我这样说,可能有人不赞同。他们也许会说,这个孩子都被起诉被判刑了,你怎么会说他不是坏孩子呢?生活中,坏孩子有没有?有,但极少极少。不幸进入未成年犯管教所的那些孩子,绝大多数都不是坏孩子。因为我跟他们中的很多人面对面交流过,我听他们讲过自己的成长,成长中的痛,以及误入歧途后的悔恨。
比如有一次进去采访,警察带了十个孩子过来,我和他们面对面交谈。这些孩子有盗窃的、抢劫的、替朋友打架的。我静静地看着他们,听他们介绍。当最后一个孩子做自我介绍时,我的目光不自觉地从他脸上移开了,心里也突然涌上一丝小小的鄙视。因为这个瘦小的男孩说,他进来的原因,是因为强奸。但当他讲了自己的经历时,我震惊了,心中的痛无法言说。男孩自幼父母离异,妈妈的样子,他已记不起。在外打工的爸爸也几年不见了。他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后来,他与班上一个与其有着类似经历的留守女孩同病相怜地走在了一起。女孩怀孕后,被家人发现。女孩的父亲把他暴打一顿后,要求他家里给予经济赔偿。但男孩的父亲却拒绝了村干部的调解,拒不拿钱给女方。女孩父母一气之下把他告上了法庭。
作为一个成年人,当我们面对着这样一个孩子时,在内心深处,又如何能把他当成一个坏孩子呢?
在我采访过的孩子中,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太多了。所以,我一直以为,如果你没有亲自跟他们面对面交流过,也并不真正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就不要轻易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我们每一个人,都难免会生病。正常的孩子,在即将生病的前期,父母亲人会及时发现,把病痛消灭在萌芽中。而这些孩子,他们的病痛,有谁知晓?直到最后,病痛暴发,他们步入了另一条路。实在让人心痛。
记:青少年法制文学创作,与您以往的创作有什么不同?写作中遇到哪些问题?
鞠:对《圆桌对面的孩子》和《迷失的花季》这两套书的书写过程,也是对那一个个失足孩子的所作所为进行回忆梳理的过程。从未这样心痛地去写一本书。
我想,如果这些活生生的流淌着血与泪的案例,能够让孩子们在即将迷失的那一瞬间,能猛然惊醒,重新走回到正确的人生之路上来;能够引起曾走过弯路的孩子和家长们的思考;能让正在学着走路的孩子们,不再像这些孩子一样跌倒。我想,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初在确定书名的时候,有位编辑朋友觉得这个名字字数偏多,建议改一个三、四个字的名字。我想了想,没有改。我很喜欢这个名字。我想,虽然是未成年犯罪题材,但是,不管是从书名还是从内文的风格上,都要尽量让读到这本书的人感到温暖。后来在出版的时候,我请教了青少年犯罪研究专家、责编和出版社相关领导,《圆桌对面的孩子》这个书名,得到了他们的一致认可。
目前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一些出版社不愿碰此类题材的作品,相对于别的题材,出版难度大;另一个问题是因为家长的认识等原因,推广较难。
很多家长只想让孩子看到美的东西,不想让他们接触一顶点的杂质,怕污染了他们纯真的眼睛。内心深处,对“犯罪”这两个字,更是非常抵触。他们觉得这是件距离自己非常遥远的事。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我接触到的这些孩子,他们大多都是好孩子,只是因为一步之差,就走到了另一条路上。比如为了怕同学说自己不够朋友,就去帮别人打架的孩子;被拉去偷电瓶,思想斗争半天终没能开口拒绝的孩子;拿拖把杆把同学打成重伤的孩子……
记:面对各种问题,您觉得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去做?
鞠:现实生活中,并非只有蓝天、白云、鲜花,也有泥潭,有荆棘。只有让孩子们了解生活的本来面目,才会让他们在成长中更好地避免弯路和各种陷阱,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增强免疫力。这次书博会少儿阅读节上,接力出版社要求参会作者录制一个短视频,他们给出的题目有一个是这样的:您看过的书中,哪本书让您印象最深刻?为什么?看着这个问题,脑海中闪现出的是巴西作家若泽.毛罗.德瓦斯康塞洛斯的《我亲爱的甜橙树》。因为它没有对青少年的成长环境进行粉饰,没有对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轻描淡写、无关痛痒的处理,它书写了生活本来的样子。
对青少年犯罪案件接触了解比较多的家长,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深入了解这方面的东西。有几位致力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律师和媒体工作者,给自己的孩子买了这些书,与孩子一起阅读并讨论。他们还在家委会群里、在进校园时,极力推荐这些书。
因青少年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现实存在,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如果像面对成年人那样,进行理论及相关法律条款的教育指导,孩子很难接受。而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更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
所以,我希望家长们,能让孩子知晓生活本来的样子。
未成年健康成长,需要我们全社会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正如省未管所领导在为《中国好少年金盾丛书.圆桌对面的孩子》作的序里所说的那样: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做一点事情,正是你我他的共同责任担当。

投稿热线:1332511519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