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年前的今天,敌军制定的“MB一84”计划,以7个团的兵力在炮火掩护下反扑我老山,企图夺回我军收复的阵地。
在“662.6”高地松毛岭,战斗非常激烈。我英勇的119团指战员在强大的炮火支援下打退了敌人数次疯狂的进攻。
这天,老山地区硝烟弥漫,敌我炮弹雨点般的将前沿阵地炸成了焦土。代理排长李海欣带领全排战士打退了敌一个加强连六、七次轮番进攻,最后因身负重伤壮烈牺牲。班长杨国跃接替排长李海欣指挥战斗,战友们英勇顽强浴血奋战,用生命守住了阵地。战后,被上级命名为“李海欣高地”,授予李海欣、杨国跃、李国文等“十五勇士”英雄称号。
这天,我军强大炮火对敌轮番打击下,阻断了敌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在前沿阵地的119团以及老山、八里河东山前线指战员,发扬不怕牺牲誓与阵地共存亡的英雄气概,英勇作战,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领土完整。最后敌军以损兵折将3000多人的惨痛代价失败而告终。
收复老山的14军部队坚守至7月底,交由11军指挥接替防御。32师96团接防119团阵地,94团接防118团阵地。
曾任14集团军司令部副参谋长、 战时任119团作训股长秦翔友是 这场惨烈战斗的亲历者。他在纪念“7.12”大战胜利37周年之际,激情创作这首诗词:
鏖战松毛嶺
血洗清水河
拼死守疆土
毙敌超三千
老山战旗红
血肉铸长城
2021.7.12于昆明
“李海欣高地”15勇士事迹
就在169号高地接敌战斗打响的同时,在那拉地区142号高地上,敌316师174团一个营在黄罗北侧展开,以两个排的兵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偷袭142号高地。扼守高地的是119团3营8连3排,阵地上有代理排长李海欣带领的9班和3营机枪班共15人。
当敌人摸到距离堑壕约30米处时,被我观察哨彭明林发现。李海欣一边向上级报告情况,一边命令全排战士沉着应战,重机枪手先敌开火,战士们随即以集束手榴弹和各种武器将敌打下去。敌人见偷袭不成改为强攻,在炮火和机枪火力掩护下,以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分三路扑向142号高地。冲到前面的敌人向我投掷炸药包,20多名敌人趁爆炸浓烟升起之时,从北面突入堑壕。9班长杨国跃带领4名战士沿堑壕反击,毙敌10余名,很快就将立足未稳之敌赶了出去。在阵地另一面,李海欣在用冲锋枪撩倒4名敌人后,按响了一颗定向地雷,迫使敌人后退。在战斗中,他不幸左胸中弹,鲜血直流,但仍带着重伤向前爬去,忍着剧痛又按响了一颗定向地雷。杨国跃见状冲过去给他包扎伤口时,他紧紧握着杨国跃的手说:“我不行了,高地交给你了,告诉全排的同志们,就是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坚守阵地,不能给祖国丢脸!”说完又向前爬去按响了第三颗定向地雷。
就在李海欣按响第三颗地雷爆炸的同时,敌人甩过来的一个手榴弹在他头部附近爆炸,他壮烈牺牲。随身携带的指挥机也被炸坏,与上级的联系完全中断,杨国跃当即命令通信员唐有国跑步向连指挥所报告情况。唐有国一出堑壕便与敌人遭遇,他打倒两名敌人后壮烈牺牲。赶来支援的周忠烈一连击毙了3名敌人,自己身负重伤倒在弹坑里,但他仍然不停地向敌人开枪射击,子弹打完后,另3名敌人扑上来想将他活捉,周忠烈毅然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这3名敌人同归于尽。
5时45分,敌人又以一个加强连的兵力在汉杨和411高地高射机枪火力掩护下,蜂拥而上向142高地发起冲击。战士刘家富在击毙4名敌人后身负重伤,子弹也打完了,他拉响2颗手榴弹,炸死了又冲上来的几名敌人后以身殉国。此时,142高地上已有5名勇士阵亡,活着的10名勇士中有8人负伤,高地上除了一条坑道还是完好的外,其余工事全部被敌人炮火炸毁。
6时05分,敌又以一个连的兵力发起攻击,并占领了142号高地表面阵地。杨国跃带领战士们退入坑道坚持战斗。越军占领表面阵地后,起初并不知道坑道里还有我们的战士,为了躲避我猛烈炮火,敌人退着往坑道里躲,被我退守到坑道里的战士打得哇哇直乱叫。后面的敌人见状立即在两个坑道口分别架起机枪封锁,不断往里扔手榴弹,妄图将坑道炸毁。同时乱吼乱叫进行恫吓、诱骗。面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杨国跃坚定地对大家说:“机枪班长彭明林是共产党员,我们要团结在他的周围,坚决抗击敌人,决不给祖国丢脸。”
10勇士同仇敌忾,抱着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同敌人展开了坑道战,一次次打退敌人进入坑道的企图。敌人见攻击不成,便用密集的火力封锁住坑道口,将10勇士困在坑道内。6时50分至8时6分,团炮群向占领142号高地表面之敌实施猛烈炮击。下午13时25分,9连3班、8连7班奉命向142号高地发起反冲击。一直被困在坑道内的杨国跃和战友们主动配合出击,在友邻高地火力支援下,最终和反冲击分队一起打退了敌人,于15时许恢复了表面阵地。残敌弃尸80余具狼狈溃退。
至此,我142高地上的“15勇士”以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与越军一个营鏖战10小时,先后打退敌人6次轮番攻击,毙敌104名,缴获轻、重机枪3挺,各种枪12支及军用物资一批。人人荣立战功,有3人被授予“战斗英雄”光荣称号。他们坚守的142号高地,被誉为“李海欣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