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年前,我住在平房里,时常跟邻居们在一起拉家常。有个大嫂讲话时总爱用“谁谁”这个词组,如“单位那个吃得胖胖的谁谁得了糖尿病”“谁谁家那个从小就爱爬树的小子考上了北大”“谁谁又打老婆啦”,让人听得云里雾里。
后来,我住进了楼房,跟邻居闲聊的机会少了,听到“谁谁”的机会自然也少了。有次赶上天要下雨,我不敢到外面转悠,就跟站在楼口的几位邻居聊起来,这才又听到了“谁谁”这个词组。
邻居们各有各的职业,聚在一起又不想谈那些整天干不完的事,于是有一搭无一搭地扯着家长里短。按照孔圣人的要求,最好不在背后讲别人的长短,但毕竟世上的俗人还是占大多数的,背地里对别人评头论足是免不了的,若连名带姓讲出,是好话且不要紧,若是带点挖苦甚至带些鄙夷的话,一旦碰上长舌妇、长舌男,很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时“谁谁”就派上了用场。
然而,不是所有的场合都能用“谁谁”的,尤其是职场。职场是讲原则的地方,谁是谁非不可模棱两可,否则就会良莠不分、奖罚不明。为了不得罪人,或是“好人主义”,遇到批评人的场景时,有的人不是用“谁谁”,就是用其近义词“某某”“有的同志”“个别人”。这样一来,讲者闪烁其词,听者不疼不痒,一切规则就在这种语境里渐渐被践踏,于是习惯了迟到的照旧迟到,习惯早退的照旧早退,甚至吃惯了吃空饷的照旧吃空饷。
谁都知道“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改进工作作风的有效措施,但讲实话已经成了件十分困难的事,连管理者对被管理者都睁只眼闭只眼,这是什么思想在作祟呢?职场的风气对社会风气有着引领作用,面对不良习气,管理者在发表批评意见时该指名带姓就得指名带姓,不能把“谁谁”总挂在嘴上,不然社会风气很难跟上新时代建设的步伐。


作者简介:庄木,原名乔建国,1965年生,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石家庄市作协会员,石家庄市诗词协会会员,就职于石家庄市园林绿化管护中心,出版《双桐雨潇潇》《极度抑郁》《绿野春意》《倔强的紫荆花》《疏影横斜》五部长篇小说,在网媒、纸媒发表诗文上百篇。

沈丽贤,笔名小浪花。职业医生,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朗诵委员会会员,副秘书长。爱写作,爱诵读,爱生活。多首原创小诗见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