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生目的就是要赶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主动积极地进行预防。如果平时不注意加强养生保健,等到疾病发生以后,再去调理医治,就会造成意想不到的被动。古人智慧提示我们,预防重于治疗,养生重于吃药。只要顺应天时,以古法养生,必定会远离疾病,益寿延年。一切疾病,首先始于神病;然后是气血病症;最后将导致有形疾病的发生。第一阶段,先从无形的精神和信息层面出现问题。第二阶段,由精神转移发展到气血部分时,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开始发生不规则的紊乱。第三个阶段,由气血紊乱转移发展到有形疾病的层面时,如果调治失控,大病即可来临。
疾病的源头,大都是某种烦恼怨恨和无法解决的困惑疼痛所致的。很多想不到的疾病,大都是因为不愿意去面对、去澄清、去解决所扩散的。当身体出现大疾病的时候,已经是生命列车的方向错行很久了。但有一点一定要记得,心念一转,神气随时找机会予以修正,修正的力度在于无形的思想和精神。
真正的养生,就是要用心去感受自己的身心反映。当我们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时候,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的,感受的原点就是自己。当下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形神分离与身心不和。现在讲的营养,就是在生活当中去体会自己的适宜性,不是再去外面寻找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在生活中要养成用心感受自己、用心观察自己、用心调理自己的良好习惯。至少要了解记住自己的一些日常感受。比如,自己吃些什么食物最舒适,什么食物不舒适。跟谁在一起能舒心愉悦,跟谁在一起会心烦不安。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会顺心如意,反之会寝食不安纠结难过等等。
很多疾病患者大都是缺乏柔缓造成的。比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烦躁抑郁综合症等,都是这个时代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大都是陷入了一种太快太急的心理生活状态之中。南怀瑾先生常常提到,当打坐打到比较细微的时候,一个念头,身体都会感觉到新的变化新的感觉,那个时候自然就不敢乱动意念了。当心灵处于寂然不动状态、与天地宇宙相交感的时候,自然就会通达一切的真实。当虚静放松的时候,当没有那么多思想情感、生活欲望和各种烦心事涌动围绕时,自己的心就像一面相对干净的镜子,一切都清清楚楚地存在于那里。我们每天都要去体验新的生活,都要去感受新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