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25日至27日,中华大地之光采风团赴山西省夏县的鲁因手工业挂面厂、永杰民间布鞋有限公司采风,深切感受到农村传统挂面、布鞋受到社会的重视,被列入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并促进其发展。山西夏县,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又称“华夏第一都”。千百年来,土特产品争奇斗艳,繁花似锦。采风团在这里采访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鲁因空心挂面和山西永杰民间布鞋。

6月26日上午,采风团走进素有“晋南第一挂面村”之称的山西省夏县鲁因村。鲁因村挂面生产公司总经理张合安,向采风团成员介绍了鲁因挂面的历史及手工制作的工艺。

鲁因村是夏县裴介镇最大的行政村,共有21个居民小组,7000多人口,也是远近闻名的挂面村,素有“晋南手工挂面第一村”之称。600多年前,张合家的先祖张正来到夏县拜谒介子推。路过鲁因村时,看到这里田畴漫漫、枣芬果香,心生向往,举家移居鲁因村,并且带来了做挂面的手艺。当地的优质小麦、清甜泉水,让挂面口感更佳,引得村民纷纷效仿。代代相传的鲁因挂面制作工艺独特,选料讲究。选用优质的面粉,配以精盐,再加上山泉水和面,用传统手工工艺进行加工。从最初的和面到最后的切面,整套工序做下来要花上30多个小时,历经十几个工序,才能做成耐煮不糊、光筋爽口的空心挂面。冬季农闲时节是做挂面的最好时节,无论湿度还是阳光,都是最合适的。所以对于做面农户而言,每天天气预报是必看的节目。一个农户一冬可加工1000千克挂面,收入一万余元。

然而,随着近现代机械化制造的普及,鲁因挂面因其手工制作成本高、利润薄、销路窄,年轻人往往不愿意传承这门手艺,做挂面的手艺几乎失传,挂面的作坊日渐凋零。张合家作为张家的后人,眼看着祖传的手艺就要失传,决定开厂做挂面,挽救这门老手艺,让人们重新吃上纯正的手工空心挂面。

2011年,在张合家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下,鲁因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来,具有浓浓黄土风情和民间智慧的鲁因手工空心挂面,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鲁因挂面公司也获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中华大地之光采风团来到夏县裴介镇石桥庄村,采访了山西永杰民间布鞋有限公司经理、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庞永杰。据庞永杰经理介绍,手工布鞋,在我国已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手工布鞋制作工艺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

庞永杰与妻子王俊玲在家传手工布鞋技艺的基础上,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成立山西永杰民间布鞋有限公司,注册了“石桥庄”商标,组织村里的劳动力,规模化生产手工布鞋,形成了多个品系的产品格局,畅销国内外,收到了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使这项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技艺得以发扬光大。

2014年石桥庄手工技艺被列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风的成员到现场参观、采访,边听文化故事,感受夏县人“以真为质,以美为品”的价值取向;立足长远,继承传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美好前景。在信息飞速发展当下,他们的营销手段推陈出新,直播带货,已成为鲁因空心挂面、石桥庄手工布鞋公司的销售手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直播间,用“直播”的形式,向粉丝 “推广非遗,感受山西特色”,赢得赞赏。

到夏县的中华大地之光采风团的团长是中国记者协会国内部原主任、高级记者阮观荣;副团长是扬帆、孔建超;团员是:中国·企业家日报等单位的罗红耀、陈学海、唐小勇、樊晓燕、崔丽霞、张淑芝等。

(撰稿:唐小勇、孔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