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景观之异采,帝尧血脉之根蒂
一一瞻仰望都尧母陵
Ⅱ罗森
中华大地是一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景观圣地,而探华夏文明之根,瞻仰先圣风采,尧帝当为首选!
史学家司马迁盛赞帝尧的仁智如天之涵养,如神之微妙;尧的道德如日之普施照临,如云之广覆浸润。然而他自己从不以其尊贵地位表现出丝毫的傲慢与娇矜,所以,天下的百姓万民都倾心于他、崇拜于他、仰赖于他。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奉尧为圣君的榜样,制世的模范,故曰民师帝范。他十分爱护万民,以民为本。他回答舜关于“天子的用心”的提问时说:“对求告无门的人不傲慢,对穷苦人要帮助,悲悯死者,喜爱孩子而同情妇女。”充分表明了尧的慈祥仁爱之心。他开创了上古社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高尚道德风尚,他常说:“百姓有罪,在予一人。”他胸怀天下,心系万民。“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无怪乎华封人奇怪的问他:“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汝独不欲,何邪?”这就是因为帝尧心里装着普天下的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


他一生的践行,可谓人间至善至美的境界。所以,其大臣皋陶赞颂帝尧任人唯贤,并总结了贤人的九种美德:“宽而栗,柔而立,厚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意思是说,宽宏大量却又谨小慎微,性格温顺却又独立不移,老实忠厚却又严肃庄重,富有才干却又办事认真,柔和驯服却又刚毅果断,为人耿直却又待人和气,志向远大却又注重小节,刚正不阿却又实事求是,坚贞不屈却又符合道义。这九德后来成为大禹任用臣子的标准,也成为后世做君臣的标准。

尧十二岁受封于陶为诸侯,十五岁改封于唐,十六岁从诸侯为天子,号陶广广氏。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所说的唐尧虞的帝尧。据文献记载:尧曾制定历法,以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确定民间农时播种季节,对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尧身为天子生活俭朴,穿粗衣、食粗饭,很受群众爱戴。他在后期实行了禅让给受群众拥护的人,他到处访贤,选定舜为接班人。曾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命舜摄政,他死后由舜继位。
尧帝血脉却又首推河北保定望都,望都是尧帝之母庆都的出生地和安息之所,这里的尧母陵,位于河北省望都县城内东南角,原有尧母祠尧母陵,鸡鸣井等古建筑。

余于工作之余,近回望都,见尧母陵修建工程已完成80%,尧母陵庙复建项目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棚户区改造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2.4亿元,占地60亩,分为尧母陵遗址公园和东关帝尧庙遗址公园,2018年9月19日,望都县在尧母陵遗址举办尧母陵庙复建项目开工奠基仪式。

项目自启动以来,备受关注,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鼎立支持和帮助,目前已完成拆迁177户、2.66万平方米。尧母陵庙复建项目聘请了天津大学设计院及兰州何鄂雕塑院进行规划和设计,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并多次修改,力求精益求精。

查阅资料知:尧幼时随母寄居伊祁山,被尊为天子后,伊祁山改为尧山,后人称伊祁山为太子庵,张晏《汉书》注云: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尧母登尧山,望都(孤)山曰望都,望都县以此得名。三阿,太子庵在我县西北四十里唐县固城村北一进而,现录属完县,古代庆都邑幅广阔三阿、太子庵、固城、都山都是庆都域。固城原为望都!曰望都。


相传,在原始社会末期,河北省望都县(原名庆都)居住着华夏民族最古老的一个部落,部落首领系黄帝四世曾孙帝喾第三妃陈锋氏女以地氏为名曰庆都,于三阶前丹陵生尧,故称尧母。
下图为陵园内的尧母庆都典故二则:

《庆都拾稷》
尧三岁时,伊祁侯夫妇先后病死了。庆都安葬了养父养母,悲痛了很长时间,于是派人给帝喾送信,让人来接。古代的通讯十分落后,不知是送信人没有把信送到还是帝喾没有派人,庆都母子始终没有见到来人的影子,没有办法,母子俩只得在伊祁山住着等待。
伊祁国的大臣们见庆都孤儿寡母,又与帝喾失去联系,便不把庆都当侯女和王妃看待,让她自己生活。
庆都带着孩子日子过得渐渐艰难。这年秋天稷成熟时节,庆都背着尧去拾地里落下的稷穗。太阳似火,炎热难当,尧在母亲背上晒得直哭,庆都也汗流满面。于是把儿子放在一棵大树底下,又怕尧乱爬,就用一根绳子一头拴在尧的脚上,另一头系在大树上。
割稷的人们割了一块又一块,运了一趟又一趟。稷都收割完了,天空的太阳还高高地挂在天上。人们都议论,怎么今天太阳不动了,时光不走了。那时没有钟表,人们不知究竟当天有多少个时辰。
庆都拾满了一筐稷穗,意识到该回家了,就来到大树底下,解开拴尧的绳子,收拾好东西,把尧背在背上,准备回家。这时太阳就像掉下井的水桶“哧溜”一下钻到地下去了。庆都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太阳怕晒着尧,也是让自己多拾点儿稷穗才原地不动的。庆都很感激太阳,但又感到过意不去。太阳不动违背常规,人们会感到不方便的。
庆都每天还得去拾稷,以解决生活问题,又恐怕给太阳和人们带来麻烦,于是不带尧出去了。她把尧放在山洞里,仍然用一条绳子一头拴上尧的脚,另一头拴在床腿上。
庆都出去后,洞口便飘来一片白云,把洞口封得严严实实。庆都一回来,那片白云便自动飘走了。
这是天帝为了保护尧,用这片云彩封住洞口,以防毒虫猛兽的伤害。
至今伊祁山尧母洞前仍不时飘过云彩。可能是云彩走路熟了,常回来看看吧。

《转盘制陶》
淮夷人很早就会制陶。他们用粘土加水混和后,经过反复踩踏、捶打、搓揉,做成熟泥捏制成自己需要的形状,等晾干后经窑火焙烧坚固定型。做成碗、盆、壶、罐、坛等各种器皿,作为重要的生活用具。
用搓捏法做出来的陶器十分粗糙简陋,有歪有斜,造型非常难看;而且陶壁有厚有薄,很不耐用。
庆都十多岁就跟着母亲学习制陶,她觉得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陶器既不美观,又费时费力,一天也做不出几个来。她经常苦思冥想,怎样才能提高工效又能把陶器做得漂亮一些呢?
庆都经常看见母亲捻线,麻丝随着线砣旋转就能捻出匀称的细线来,如果能让泥坯旋转起来,不就可以做成形体光滑的器皿来吗?想到这里她非常高兴,但怎样才能让泥坯旋转起来呢?经过多次试验,她终于发明了旋盘拉坯的方法。
首先根据器皿大小取一团熟泥,置于平板之上。然后转动平板,使熟泥在轮盘上匀速旋转。
用手指或刮板按照想象中的造型,慢慢向上拉伸,使之逐渐成型。有了这一发明之后,做出来的陶器不仅形状规整、厚薄均匀,而且极大的提高了制陶效率。后来经过逐步实践,将手动转盘改进为脚踏转盘,使制陶技艺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
庆都创造的转盘制陶方法很快传遍了整个部落,外地人也纷纷前来学习,庆都总是精心传授,耐心指导。经过相互交流,后来又出现了一种“装配法”。比如制作壶柄、罐耳等配件,必须在陶器成形而未干之时安装上去。三足陶罐的三只脚也是后来组装上去的。庆都还在陶器上绘制花纹和图案,作为部落祭祀的神器,给陶器赋予了神圣的使命。
古老的拉坯成型法,直到现代仍为陶艺家所称道和延用。“手随泥走,泥随手变”,这种巧夺天工的技艺一直流传到现在。人们都尊称庆都为陶师


新尧母庙里,端庄,雍容典雅的尧母,令瞻仰者心生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