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北“愚公”凿天渠
——赞“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
文/龚国珍
苦涩的歌谣
在黔北的山村传唱了多少年
清澈的山泉
纯朴的山民只能在梦里期盼
水,贯穿在生命的源头
但要得到却难于上青天
祖祖辈辈的引水梦
怎样才能圆
能否将《愚公移山》的寓言
变成当代的典范
一位年仅24岁的毛头小伙
保持定力 登高望远
当年的愚公凭的是一身肝胆
搬走的是王屋太行两座大山
我为什么不能接续努力
凭着坚定的信念
凿渠引水
让全村人吃上大米饭
寓言不是奇谈是信念
改变山村的面貌是我不变的承诺
为了水我愿意拿命来换
一句承诺就是一辈子的磨难
一条水渠就是一辈子的攻坚
脚下的力量源于心中的信仰
手中的蓝图源于最美的画卷
用一字一图一锤一钎
从青葱岁月到耄耋之年
倾其一生
丈量了穷乡僻壤的长路漫漫
无私的奉献
抒写了当代愚公的薪火相传
一条9400米的“生命渠”
终结了千百年来的悲惨局面
“滴水如油”已成过往
如今的团结村已风光无限
小康生活已成现实
水稻产量突破80万
水果瓜菜香满园
牛羊成群遍地跑
穷山沟变成了旅游景点
老支书用生命之旅
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与誓言
树起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向山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简介:龚国珍(笔名:兰花草),生于1952年,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附中退休教师。从小喜爱文学,愿以朴实的文字表达心中的感慨。先后已在全国各大电子微刊、纸刊、省报、校报、书本专辑及头条发表诗歌、散文、论文、小说、评论、专题报道、新闻报道、童话剧等拙作五百余篇(首),并出版个人文集《我在寻找那颗星》一本。常有作品获奖,并参与多部文学专辑编审工作。目前是华中科技大学瑜珈诗社成员,湖北省高校老协通讯员。本人感悟:与其在岁月更替中等着慢慢变老,不如在文字中找回自己的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