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才兼备可堪用
文/朱双顶
陆逊,三国时吴国后期名将,夷陵之战主帅。他采取积极防御的措施,实施战略退却,把难以展开兵力的峡谷险地,主动让给了刘备亲率的蜀军,使蜀军在深入吴地的崇山峻岭之中疲惫不堪,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最后采用火烧连营之战术,集中兵力横扫蜀军如落叶,取得大胜。刘备兵败逃到白帝城后,因此而一病不起,于夷陵之战惨败郁闷中散手人寰。陆逊从此名扬天下,一改先前不为人所认知。
陆逊虽出生于江东吴郡吴县世代望族之家,却由于父亲过早去世,自幼跟随堂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任所生活,后因避战乱而回吴郡,为陆康管理家务,名不见传。但由于自二十一岁起,追随时任将军的孙权,在孙权的手下用事,凭自己的才德,一步步地得到孙权的赏识,才脱颖而出。《三国志》中,陈寿对此在为陆逊立传时给予了重点记载。

陆逊初时,为了讨伐山贼,征募士兵,引起了会稽太守淳于式的不满,他给孙权上表说陆逊非法征用民力,扰乱地方。陆逊后来到了都城,言谈之中,却反而向孙权荐说淳于式是好官。孙权好奇地问道:“淳于式告发你而你却举荐他,为什么呢?”陆逊真诚地回答说:“淳于式意在养民,因此告发我。如果我又诋毁他来混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可提倡。”孙权说:“这确实是忠厚长者的行为,不过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从此,陆逊在孙权的心里就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从关羽手中夺取荆州之后,陆逊被孙权任命为右护军、镇西将军,加封娄侯。而此时的荆州士人刚刚归顺,一些人的官职任命还没有安排恰当,陆逊仁德之心又一次闪光,上疏孙权说:“过去汉高祖接受天命,招纳任用贤才,光武帝中兴,众多豪杰都来归附。如果是能够推行道德教化的人,就不会在意亲疏远近。如今荆州刚刚平定,有才德的人还没有显达,臣愚钝而忠心恭敬,恳求您广泛施予培养提拔的恩惠,让他们都得以进身任用。这样,天下的人都会引颈仰慕,想来接受您广大深远的教化。”孙权很敬重地采纳了他的建议,做到了人尽其用,从而使刚平定的荆州得以迅速稳定。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率军与刘备对战。初时,陆逊由于接手的部下将军,有的是原孙策手下的老将,有的是皇亲国戚,各自骄傲自负,对名气不大的陆逊,不放在眼里,瞧不上,不听从指挥约束。对此,陆逊采取怀柔之态,手按宝剑说:“刘备天下闻名,曹操都怕他几分。如今他来到国境,是强劲的对手。各位都蒙受国恩,应该和睦相处,齐心协力消灭强敌,报答国恩。如今各位都不顺服,这很不应该。我虽然是个书生,却接受了主上的任命。国家之所以委曲各位,让你们接受我的指挥,是因为我还有一点儿长处值得称道,能够忍辱负重。每个人都应各司其职,不能再推辞!军令有常,不可违犯。”直到打败了刘备,计策大多出自陆逊,众将领才心悦诚服。

事后,孙权听到这些,问陆逊说:“你当初为什么不向我禀报众将领不服从指挥之事呢?”陆逊回答说:“我受国家大恩,担负的重担超出了我的才能。另外,这些将领们有的是亲信,有的是冲锋陷阵的战将,有的是屡立战功的重臣,都是国家应该和他们共同成就大业的人。臣虽然才能低劣,但私下佩服蔺相如、寇恂谦虚忍让的大义,以成就国家大事。”一席话,得到孙权大为赞赏,加授陆逊为辅国将军,兼任荆州牧,并当场改封他为江陵侯。
陆逊的仁德之心,还更多的体现在他辅佐孙权治国上。他曾先后多次上疏孙权治国之策,得到孙权的采纳和重视,为吴国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上疏的主要有:制订法律不能太严太细,否则下面违犯的人就多,在天下还没有统一之时,应该图谋进取,小的过错应该宽恕,以安定下面的情绪,严酷的刑法,不是创立帝王盛业的做法;应当养育士民,少收租赋,使百姓齐心协力,提倡道义,勉励勇武精神;国家应以百姓的利益为根本,民众强则国强,财富也都是民众创造出来的,治理国家的人就是要得到民心,失掉民心天下就会大乱,如果民众得到好处,却让他们倾力报效,是非常难的等等,可见陆逊为国的一片忠诚之心。

正因如此,陆逊继续得到孙权的器重,在赤乌七年,被委任为丞相一职。只可惜,在后来的太子继位上,陆逊与孙权意愿不合,意见相左,被孙权多次派人大加斥责,家人也因此事多人被无辜流放,六十三岁的陆逊在愤懑中去世,其家穷徒四壁,没有多余的财物。一代才德之人就这样带着遗憾而陨落谢幕,吴国也自此走向不归之路。
今天,当我们读起《三国志•陆逊传》时,当记住:德,立国之本、立人之本;才,为国之用、为百姓之用。或许这样,就更能理解了坚持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
二〇二一年五月八日

【作者简介】
朱双顶,网名东香人,安徽省直机关退休人员,在家以读书为乐,近年内重拾旧时雅好,不时写点扎记、散文、随笔、诗歌等,先后在多家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表二百余篇。
【热评精选】
欣赏朱双顶老师的文史典章《德才兼备可堪用》,朱老师用详实的史料向我们讲述了任用人才必须有德行,德居首,才次之,德才兼备方可堪以重任。
朱老师列举了三国鼎立吴国后期的名将陆逊,也就是夷陵大火七百里,将他的名望推上前所未有的巅峰。在内为相,在外为将,是三国时期东吴与周瑜比肩的统帅之才,也是社稷之才。
朱老师选取陆逊为例旨在阐述一个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人,凭籍自己的才德,一步步得到孙权的赏识,以才开道,用德立足,慢慢地脱颖而出。
朱老师在这篇文史典籍里一是选用了陆逊在荆州之战胜利之后,以“仁德之心”,上书孙权谏言:“推行德化,广施恩惠”,孙权采用了陆逊的建议,正是他的“仁德之心”才使得荆州迅速稳定。
其二,选取了在夷陵之战时,接手的部下有的是战功卓著的老将,有的是皇亲国戚。他一个仅凭讨伐鄱阳山越和代替吕蒙统帅三军,生擒关羽,取得荆州之胜而初露头角的大都督,许多将官不受约束不听指挥。他再一次以自己的德行人品,感化他们。他以怀柔之态,火烧夷陵的封神之战赢得了所有将领的诚服。他的谦虚忍让,成就国家大事的情怀美德,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小胜靠智,大胜靠德。
朱老师以史为例,用凝练的语言,详实的史料。生动的人物语言,阐述了德乃立国之本,才为国为民之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思想和原则。我们不仅从中学到文史知识,更多的获取做人的道理,以德服人,以德立世。感谢朱老师的史学知识讲座!点赞!(点评:何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