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考的代价
文/胡文燕(安徽)
参加安徽省4月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成绩4月26上午就可以查询,之前虽然存着“我尽我心”的态度面对自考,但是电脑出现成绩界面的那一刻,还是屏住呼吸盯着屏幕,手心紧紧握住鼠标生怕它不听使唤。结果鲜红的两门课程挂科,一门公共课程中国近现代史通过。虽然提前做了足够的思想准备,但没达到理想的落差感还是瞬间蔓延到胸腔。
都说“一孕傻三年”,我这个近不惑之年傻了六年的二宝妈妈居然报了自考本科,追根溯源,还是那颗不甘落后的自尊心在作祟。入职目前就业的政府购买岗位是2018年12月底,同时入职的同事有三位,一位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安农大女生(喊女生是因为她一直单身),一位是90后时尚小辣妹。入职第一天,三人依次被喊进了局长办公室,从家庭状况、工作经验、学历专业进行了全盘了解。我至今还记得当时领导询问我以后,用那种半信半疑的目光将我上下打量几遍。之后一个星期我都是处于清闲的等工作任务状态,而同时入职的安农大女生第一天就被安排修改文稿。那几天确实恬淡悠闲,但那种自我否定的低落感始终伴随。几个月后,分管领导有意无意的和我透露:“我们本来和人社局要求本科生,但是他们不给设定这个高门槛”,言下之意,专科生不想要。
一年以后,新上任的书记来单位,第一天,各科室被轮流喊去谈话。无外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你是什么文化程度?”唇齿间嗫嚅出“大专”之后,目光就再也没有和书记之间正面交集,我害怕那种怀疑的眼光再次将我的信心击碎。
产生提升学历的想法日益增长,愈发强烈。起初,身边不乏有两种声音。一是善意的提醒,自考难度较大,需要慎重考虑。不如选择函授本科既省心又轻松。二是闺蜜的无条件支持和鼓励,一句“我相信你”使我满腹活血,憧憬着未来。最终还是花了3000大洋,报名了安徽师范大学的汉语言专业。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凌晨五点的闹钟承载了太多的不甘。面临的现实问题接踵而至,每天忙不完的工作,做不完的家务,查不完的作业,操不尽的琐事,有限的精力用于家庭和工作之后,凭着仅存的满腔热忱支撑着每天晚上十点之后,凌晨六点之前的自主学习时光。不累吗?那是假的,无数次背着知识要点,眼皮忍不住上下打架,滑落在地板上的书本“哗啦啦”声拉回了游离的思绪,硬生生地掐断了无数次我将要和周公见面的愿望 。一段知识要点或许年轻人两三遍熟记于心,而我却要五六遍才能勉强吃透。
第一次踏入考场,忐忑不安顾虑重重,一是感觉自己年纪偏大,在这群孩子们之间显得格格不入,二是对自已的文学功底没有把握。自学考试群体广泛,有朝气蓬勃的90后,有成熟稳重的80后,还有极个别青丝染白发的70后,不同的年龄段朝着同一个梦想在考场上驰骋拼搏。据不完全统计,四月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江苏全省共317874人,安徽全省约6万余人,可见学历的提升是多数人的终极挑战。
考完不尽人意第一场,深思默想,人到中年不是要劳逸结合吗?最要紧的是维持心理健康和精神的平衡吧!一切做到无愧于心、成败置之度外的道理,调整好心态,按照目标一步步制定高效可行的学习计划,我相信今天的自己一定优于昨天,每一份的光鲜体面背后都是饱含辛酸,永不言弃的付出所换取。
傅雷在家书中对儿子傅聪提醒到:“第一,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第二,凡是童年不快乐的人都特别脆弱(也有训练的格外坚强的,但是只是少数),特别敏感”。这两点引起我强烈共鸣,第一点是强调目前需要持之以恒付诸行动,第二点是提醒了我性格里存在的缺陷。
自考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首次自考之后的挫败感,在深夜已上述文字作为对自己的一段独白吧!
未来可期,愿每一个怀揣梦想的自考生在考场都能所向披靡,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