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护县委领导安全撤离
文/ 张勤宝
张廷彬,1930年7月生,临沭县玉山镇圆岭洞西村。张廷彬7岁丧父,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贫寒清苦。1943年参加儿童团,在村口站岗放哨查路条,1945年参加民兵,1946年报名参军,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军后分在临沭县独立团(亦称县大队)任战士。张廷彬在连队打仗勇敢,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机智灵活,积极肯干,不久,被调往临沭县土地改革和土地复查工作队。土地是地主老财的命根子,土改就是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让耕者有其田。当时土改工作异常艰难,土改工作队冒着生命危险,与各村恶霸地主和还乡团进行了你死我活的顽强斗争。在广大村民在干部群众的配合下,赢得了土改的胜利,分得了地主的田地。贫下中农有了土地,生活逐步改善,欢欣鼓舞、扬眉吐气,积极种田,多打粮食,支援前线,并把自己的孩子亲自送往部队。
1947年,国民党反动军队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张廷彬成为县公安局的警卫战士,任县长汲书田的警卫员。经常与县长一起下乡,在全县各村庄开展土地改革,地主和还乡团不甘心他们的失败,曾经被批斗的地主、富农纷纷逃到沭河西的敌占区,组织了还乡团队伍,把复仇的希望变成了报仇的行动,疯狂向我解放区进攻。他们穿上长袍马褂,抽壮丁,拉队伍,端着变天账,反攻倒算,烧、杀、淫、掠,无恶不作。一时间沭河两岸血雨腥风,尸横遍野,人民群众急切盼望早日消灭这些敌人。为了打击敌人的进攻,营造稳固的战略后方,县公安局配合县独立团,在县委书记李华林的领导下,带领全县武装力量,严惩来犯之敌。这年秋季的一天,县委书记李华林、公安局局长秦宝堂和其他县领导共六人在沭河西岸黄庄子村开会,张廷彬负责会议的安全保卫工作。突然,消息被地主还乡团得知,县委干部开会的村庄被包围,还乡团在外面叫嚣:“被包围的都是干部,要抓活的,别放走了一个”。李华林书记指挥大家边打边撤,分头突围,敌人的枪声越来越密集,子弹打在墙上“叭叭”直响,形势十分严峻。就在这时,张廷彬冒着枪林弹雨,不怕牺牲,英勇作战,找到敌方包围的突破口,并连续扔出几颗手榴弹,借着手榴弹爆炸后的烟雾,掩护大家翻过墙头,冲进高粱地,最终成功突围。事后,张廷彬受到了县领导们的高度评价和表彰。
通过土地改革运动,镇压了反革命,使广大农民进一步从政治、经济上解脱了封建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痛苦,普遍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阶级政治觉悟,调动了参军、支前、生产的积极性。发展壮大了群众组织,对早日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9年,张廷彬又成为单永和县长的警卫员,时刻牢记使命,赤胆忠心,鞠躬尽瘁。在50年代,为响应党的号召,张廷彬退伍回乡后积极投身于农业合作化运动,在本村任生产队长、大队长、支部委员等职务,与村民一起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在农村听从党的安排,党叫干啥就干啥,时刻以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不忘初心,兢兢业业为人民办实事。以身作则,深入群众,为建设家乡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践行了一名老党员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
作者简介:张勤宝,1951年生,中共党员,临沭县玉山镇圆岭洞村人。1972年12月参军,先后任工程兵建筑第一0二团三机连战士、副班长、班长等职。1974年10月,随一0二团出国,执行援老抗美作战任务,获得连嘉奖六次。197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7年3月回国,1979年转为志愿兵,1986年转业临沭。先后任施工技术员、高级技工等职。

编辑简介:蓝馨小筑,本名王丽,女,生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现居住于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八零后,国风社沂蒙分社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