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附近有这样一家共享厨房,专为顾客提供炒菜、加工营养餐等服务。在这里,人们可以自带食材,只需花上5块钱就能吃上自己亲手做的饭。因前来的顾客大都为附近医院的癌症患者或其亲属,这家店也被人们称之为“抗癌共享厨房”。

从食材到加工一条龙服务
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附近,多家餐馆饭店林立,但一家名为“共享厨房”的店面里却异常火热,人潮拥挤。走进这家仅有120平米的店里,首当其冲的是蔬菜售卖区域,往里走是炒菜区和炖汤区,60个电磁炉依次排开,有人炒菜,有人炖汤,狭小的空间里热气腾腾,不时传来锅碗瓢盆间的碰撞声,做饭间隙人们的交谈声和热油下锅时发出的噼里啪啦的等混合声响。再往里走则是洗锅洗菜区,在这里人们相互交替地使用洗菜池,传递着案板切菜,满满的烟火气息,并在锅碗瓢盆叮当响中燃起新希望。
据共享厨房的创办人张广兵介绍,店里不仅提供代加工饭菜,还提供新鲜的蔬菜,还免费供应各种调味品,如油、盐、葱、蒜等,另外店里的油、鸡蛋和面条也是免费使用的,可供附近医院的病人及其亲属亲自做饭,早晚还免费提供粥,基本实现从食材到加工的一条龙服务。

“人来人往的共享厨房”
“90%来共享厨房的人是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张广兵介绍,“也有一些生活实在困难的人。还有一些人在网上看到了,就过来体验。”
张广兵说,每天店里会来两三百人,他们会互相交流,有时候也会和张广兵他们聊天。“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厨房,对我、对他们来说,这里都像一个港湾。”
“不是没想过放弃,就觉得还能再坚持。”尽管抗癌厨房经营艰难,但张广兵他们心甘情愿把小店经营下去。“在肿瘤医院住院的,基本上都是花大钱的病,我们不容易,他们更不容易”。
这个120平方米的抗癌厨房里,承载着无数个家庭的故事。“你没在这个环境中,根本体会不到有多可怜。我曾经遇到过一对年过七旬的老夫妇,他们四十多岁的儿子得了白血病。他们询问我能不能免费做一顿饭。我一听,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要不是遇到大困难,谁会这样说啊。这件事一辈子都忘不掉。”
“行啊,我不收钱”张广兵这样回答。
那对夫妇免费做了一个半月的饭,后来,张广兵再也没见过他们。
这里,也见证了太多家庭的心酸,“我们河南人爱吃面,有的人没钱吃饭,就一碗白水煮面,放点盐,连青菜都没。”对很多抗癌家庭来说,一块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看病已经花了很多钱了,能省则省。
这里,每天都有新面孔,也有老面孔离开后就再也没回来过,可能是他们的亲人已经不在了。但张广兵更愿意相信他们的亲人被治愈了,比起经营店铺,他更希望这个地方成为“全国最不被需要的地方。”
经营困难或将只能坚持三个月
不久前,张广兵向外界表示:最近一年营业仅结余1000多元,对于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已经是杯水车薪,资金仅能维持3个月,抗癌厨房或将关门。即便如此,张广兵表示,如果有人需要免费粥面,进店报暗号“A套餐”,他仍会提供,甚至直接免单。报道一经发出,来自全国爱的星火,都向抗癌厨房汇聚。来来往往的快递员、外卖员成了这两天厨房里的常客。他们不停地把米面油送过来,而且,大多数的订单上没有名字。其中一张订单上留下一句话:“来自远方的一点心意。”
张广兵试图联系这些不留名的好心人,想着一定要给人家说句“谢谢”!替自己,更替那些身处水深火热的病人和家属们。北京、江西、厦门……有许多人打电话来想给予帮助。张广兵很惊讶,这些人可能从未来过郑州,却从远方给处在困难中的人们送来了帮助。
还有不少企业也送来了物资。“第一批物资,100斤米、100斤面,还有两箱油。”“50桶油、19袋面、35袋米。”
为“共享厨房”提供“A套餐”的网商银行给予精准帮助。客户与公众沟通部的李江说:“暂定为‘共享厨房’更新一批炉具,大约50个,以及整个厨房的装修更新。”

如今的共享厨房,屋内和屋外堆满了来自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捐赠从米面粮油到瓜果蔬菜再到资金资助,让人不禁感慨来自人世间的温暖,同时张广兵呼吁大家目前各类物资已存放不下,而且夏日天气炎热,食物容易变质。郑州抗癌共享厨房表示,感谢网友的支持与爱心,也请各位网友不用再向共享厨房捐献物资了,谢谢大家。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我们会一直干下去,直到没有人需要我们。”张广兵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