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军营新兵连
张卫军
八一建军节将到,不断有战友回忆军人生涯的帖子,也触动了心扉始终活着的、燃烧着的军人情结。记得有首歌唱到:“18岁我参军到部队,红红的领花迎着我这开花的岁月……”我似乎也如歌词记载的一样,高中尚未毕业,以十八岁还不到的年华进入了军人的行列,戴上了俗称“两面红旗”的红领章,一下子从一个啥事也不太懂的学生娃,成为承担保卫国家的军人。
心中的那个美、那个甜,至今依然难以用言语表达。不过,跨过长江,坐在敞开的嘎斯车上,在蜿蜒的山路颠簸后真正进入军营,并经历了今天看来的几多磨练后,心中对军人的含义有了更多的了解。
卧倒装子弹
新兵连是新兵聚集的地方,也是从老百姓走向军人的第一步。一天三餐没有桌椅,围成一圈盘腿坐在地上,是我们新兵吃饭的特色。四毛几分钱一天的伙食费今天看来匪夷所思,而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早餐咸菜馒头和稀饭,两顿正餐则是以白菜萝卜加上豆腐和少许的肉片,不过比起七十年代中学生活,每周四才有那么一丁点的肥肉,咱还是感觉到军营的幸福。马克思老人家说过物质是基础,有肉吃的生活确确实实是幸福无比的,而且白花花的大米饭管饱。
不过,过了几天看似稀松的日子,进入新兵强化训练,似乎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原本盘腿而坐的吃饭改成了单腿下跪,一只脚盘在腚下的射击跪姿,一顿饭不许改姿势,起初坚持不到几十秒,酸、疼、胀成为赶快完成吃饭任务的催命鬼,新兵班长则一脸正经的告诫我们:“步兵,步兵,三大任务,射击、刺杀、单兵进攻,射击姿势不稳,如何打好靶?光头知道吗(子弹打不上靶的别称),你们才刚刚开始。”班长一席话不是危言耸听,确实我们是刚刚开始。
可能因为咱当的是野战军的步兵,训练强度和要求很高,就拿练卧倒装子弹来说,咱们的训练场地可不是松软的草地或者平坦的训练场,而是铺满了小石子的沙石公路,一声“卧倒装子弹”的口令下来,“哗……”的一声人枪合一,整个要窜出去几米,因为姿势不正确,滑行动作不得要领,与沙石的接触面太大,可怜穿了没几天的单军装,裤腿、肘部磨毛、磨破再到撕拉成一个个大豁口,军装如此,肉长的手腕、两肘以及两个膝盖更是悲壮,先是渗血后是破皮,再整个是鲜血淋漓。
“一个练为战”涵盖了军人练兵的所有内涵,加上那几句:“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似乎吃的苦、受的累还不够多,咬牙,再咬牙;坚持,再坚持,酸楚的泪只有偷偷躲在被窝中自己享受,革命军人的豪气似乎可以压倒一切艰难困苦。
皮破了,结疤了,长老茧了,动作也麻利了,一声“卧倒装子弹”后,就如动作协调的花果山猴子,一下子就能窜出去好多米,倒下去的声音也不再是麻包倒地的闷声,而是哧溜一下以及出枪果断的清脆声。
新兵连两个月强化训练下来,完成了从老百姓到军人的初步转变,队列、射击、刺杀似乎也成为心中至爱,偶尔也悄悄躲在山后,大声吼几下“杀,杀,杀!!”自己操练一把,自己崇拜一下自己,在不怕苦的精神感召下,感觉老百姓与军人的距离实际上也是很近、很近。
突刺,刺
刺刀见红,似乎是老军人内心永远沾沾自喜的快活,打小从无产阶级革命版的战争小说中读到革命军人的英雄气概,那就是关键时刻的一声吼:“杀”!
刺刀见红是英雄主义的,是军人的豪情所在,所以在新兵连训练刺刀拼刺是很卖力的,一杆钢枪七斤半,枪管上装着刺刀,在阳光下,那刺刀泛出的光是银光闪闪的,宛如隐含着英雄主义的无畏、无惧气概,“狭路相逢相遇勇者胜”,电视剧《亮剑》震撼了许多人,刺刀的光芒似乎也在渲染着这一条军人的真理,勇者,胜利者也。
练拼刺绝不是看着玩的,而是需要力量、技巧和精神的统一,对一个手不能提的新兵蛋子来说,练习拼刺的苦不亚于卧倒装子弹的皮破肉烂,“突刺,刺!”口令声后的动作需要全身心的爆发力,瞬间枪托从右侧的腰际随着两臂的合力向前方突击,排山倒海,英雄主义全在枪刺向前的果敢和勇猛之中,到达如此境界不是一天、两天就可炼成的。记得起初,班长口令下的我们这些新兵蛋子,出枪的动作和眼下滑稽戏差不多,班长戏称我们是样板戏《沙家浜里》的“刁小三”,疲疲沓沓,软弱吧唧的,枪刺向前了,却毫无劲道,班长斜刺冲来猛地一抽,就把握在我们手里的枪夺了过去,那窘相至今回忆起来依然羞涩,惨不能睹。
不行就练,中不中看行动,军人是练出来的。握枪,两手合力,跨步,声嘶力竭的大吼,猛力突刺,突刺一下,两下,然后一口气二十下,三十下,接着是一百下,突击的力量一天大于一天,声音似乎也是一天高过一天,“杀,杀,杀!!!”军人的气概与豪情沉湎在厮杀声中,短短几个月,柔弱的学生成就了一身的肌肉疙瘩,振臂,挺枪,转身,跨步,突刺,尤其是步兵连队的那首永远唱不厌的歌曲:“好钢要用烈火烧,响鼓要用重锤敲,枪法虽准还要练,杀敌本领要好上加好。”更是时刻督促着,练,练,练!以至于今天骨子里依然存在着那份气概:“有什么学不会的呀,只要用心、刻苦就行。”
投掷手榴弹
如今,导弹似乎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武器,可当年,我们沿袭小米加步枪的传统,以步兵的战斗形象练习手榴弹投掷。有好多英雄形象就是以投弹出现的,如“毛主席的好战士王杰”,一个在手榴弹投掷场地舍生保护民兵的好战士。
七十年代,手榴弹投掷是部队军事训练的一个重要科目,我们团就有一个班长在军区大比武中以手榴弹投掷87米远的水平获得军区比武的第一名,并在那个极少记功的年代里获得三等功,让我们这些新兵蛋子羡慕得口水直流:“厉害”,心里也在默默的惦记着什么时候也能让手榴弹飞得更远一些。
与那位比武第一名同乡的一班长看着我们羡慕的眼光,以一个老大哥的姿态谆谆教导我们:“火车不是推的,高山不是堆的,手榴弹投那么远不是吹的,是练出来的。”并娓娓道来那位比武冠军的练武佚事。让我们听得咋舌:“啊,这么辛苦啊。”
不过初生牛犊不怕虎,当年的新兵性格养成了“不怕吃苦,就怕吃不到苦”的豪情。手榴弹投掷的及格成绩是三十五米,可区区三十五米似乎不过瘾,我和班里的几个兄弟就每天清晨在起床号之前一小时起床,或者晚上熄灯号后悄悄跑到营房后面练习投弹。因怕影响老兵们的休息和保证安全,我们就学着一班长故事里的比武冠军,用绳子一头牵在树干上,一头绑在手榴弹上,使劲练习臂力,一下,两下,以全身的力气用劲拽、用劲拉,起先一根绳子要练习十多天,可后来力量练出来了,一根绳子用不了几天就被拉断了,于是改用铁丝,晨练、夜练,每日练习,投掷水平也逐日见长,我也以一个文弱学生的形象从三十多米练到了五十七米,次年,当了副班长后也骄傲的对班里的新兵炫耀:“好好练,练到我的水平,就可以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新兵的生活刻骨铭心。从中学生到军人,勇敢面对一切,勇于战胜困难,让生命绽放在豪气之中。正如歌中所唱“虽然没有带上大学校徽,我为我的选择高呼万岁,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