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幸得闲暇,于是与夫人商量,要吃顿韭菜鸡蛋包子。早饭后,我便亲自去了割韭菜,坐到凉亭之下,一边择菜、一边闻着那股略有辣感的清香味儿,思绪却悄悄地回到了儿时。 
我是个农村孩子,离开家乡时,村里还过着大集体式的生活。当年,村子称作大队,大队里设生产队,有的生产队还要再分组。每个生产队,都会在街上选一块儿较宽敞的地儿,作为固定的集合场所,再挂上一个钟,凡开会、每天上下午集中分配农活等等,都以敲钟为号。所谓的钟,大多并非是钟,而是以犁铧片、轮毂,也或是一段儿钢轨、钢管,等几乎一切可以发声的物件儿来代替的。现在想想,这因陋就简的智慧真是了得!
约莫两支烟的功夫,我的菜韭择就已经好了。看了一眼将要扔掉的韭菜叶,让我顿生了几分自责。回想大集体的年代,农村少有卖菜的,蔬菜全由生产队统一种植,菜成熟了再按人口统一分配到户。韭菜馅是许多人所爱。那个贫穷的年代,更是如此。择菜是吃韭菜所必需的第一道工序,这是个要求细致,且耗时的活儿,一般都由家庭妇女们完成。夏天的大树下、门洞里,三五成群的妇女,带着蒲扇,坐着板凳,边择菜,边聊天,边看孩子,一旦有熟人经过,还要打打招呼,甚至开上几句不大不下的玩笑。这绝对可以算得上当时的农村一景儿。小孩子们因为感觉好玩儿,或者是为了凑热闹,有时也会帮着大人择韭菜。有一次,我为显示自己干的快,就掐着一把韭菜,去和妈妈比谁择的多。谁知,妈妈却很不高兴,指着被我择下来要扔掉的韭菜叶说:“你看看,你看看,太糟践东西啦”!其实,这都是带着黄尖儿的叶子。妈妈边说,边动手把那些叶子捡回来,掐头儿去尾,把中间一段儿绿的留下来,以备做馅用。
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学会了节约。更会感觉许多东西都好吃。比如:把玉米饼子劈开,洒上盐,摸点儿香油,感觉竟然是那么的美!当下,一些过来人居然也忘了本;年轻人,更不知道食不果腹的苦。“低标准,瓜菜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些话,他们更不知何意。
前两年,相约旅游,见景点里有一面墙,上写标语,叫做“伟大 领 袖 毛 主 席 教导我们说:闲时吃稀,忙时吃干,平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在此留影者甚多,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见此就会心生感慨、回忆和对今日生活的满足。年轻人的表现则多是感觉好奇、好玩儿。更有人说:一位大国领袖怎么会讲这么小、这么具体的小事?!
物质发达、生活水平提高了,本是好事。但随之而来的,在吃穿住行上的浪费,以及攀比奢靡之风,让人堪忧。此事非同小可,此风更不可长!它不仅事关一个人、一个家庭,更事关国家、民族的兴衰。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有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再如:“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些古圣先贤的教诲,振聋发聩。好吧,那就让我们以此共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持家从你我,从现在做起吧!
* * * * *

作者简介: 白云广,河北省固安县人,携笔从戎23载。上校军街,正团职自主择业干部。任连长期间随部参加了对越老山作战。其带领连队因完成任务出色,先后立集体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个人也曾多次立功。作为诗词、散文爱好者笔耕不辍,文字朴实,充满积极、健康、向上的正能量。现为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

诵读者简介:东山老兵(王双林)执戈从军卫国、为民三十载,解甲回归余热未减,为企业发展效力。闲暇时喜欢文体,热爱朗诵,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现为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石家庄分会专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