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毛板船
(听宝庆人讲宝庆故事)

(22)
其实,不光关帝庙,古城邵阳与三国有关的古迹地名还有好几处。如祭旗坡、白马田、箭落门、卸甲坊、鼓楼亭、棋盘岭等等。
祭旗坡据说是当年诸葛亮发兵祭旗之处。
正当诸葛亮准备出祁山北伐中原之时,南中蛮酋孟获却举兵十万进犯蜀境。
东汉末年宝庆为楚地,称昭陵郡,属荆州领,隶零陵辖。
邵阳本来已经是地处湘西南之隅,已经是蛮荒之地了,那里容得孟获再来捣乱。

所以孔明先生决定率军亲征。
当年蜀国大军就驻扎在邵阳市城南的百花坡,也就是现在的高速路南互通立交到学院路一带。原来有一片高台,现在换成了林立的高楼群了。
大军发动,先要祭旗。只见旌旗猎猎、盔甲鲜明,战鼓隆隆、号角震天。
“大将生来胆气豪,腰横秋水雁翎刀。豺狼虎豹排两厢,令发地动山也摇。”由此演绎了一场义薄云天,回肠荡气的“七擒七纵”的历史活剧。

很多年前,我曾到成都的武侯祠去拜谒过诸葛丞相。因为我从小喜欢读“三国”,特别景仰崇拜诸葛亮。
武侯祠中古迹甚多,名联云集。但据说排在第一的是清人赵藩的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句话可以说揭示了古兵法中“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和诸葛亮治军用兵指挥艺术的精髓。
诸葛丞相雄才大略,未出茅庐已知天下大事,有了“三分天下”的宏图构想。他自幼熟读兵书,尤其对“孙子兵法”中“以火佐攻者明”的战法格外赞赏。
他把“火攻”的战术运用到了极致。古往今来的军事家还没有人能够达到他的高度。

初出茅庐,他便点了三把火:一烧博望,二烧新野,三烧赤壁。直烧得曹兵尸横遍野,也烧出了一个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我没有考证过,古代“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俗语是不是就从他这儿来的,或者跟他喜欢玩火的工作思路有点什么关系。
后来诸葛亮还在上方谷烧了一把火,差一点就把司马懿烧死了。如果不是老天爷怜悯,突降了一场暴雨,魏军就全军尽墨了。
但是诸葛亮最不忍心也是最内疚的是他在“七擒孟获”的战役中,他在盘蛇谷放的那把大火。
熊熊大火中,三万藤甲军垂死挣扎,哀嚎惨叫的场面让他不忍观看,掩面而泣。他知道,这么多的生灵断送在自己的手上,自己的阳寿也不长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在攻占了五丈原之后与司马懿隔河对峙。由于积劳成疾,病入膏肓,病死于军中。时年53岁。

有小说家戏说,孔明夜观天象,知其不久于人世。便点了数盏七星灯,以祈天假以阳寿一纪。
已平安过去六天,如果再过一天,即可获得阳寿12年。偏偏这个时候,司马懿派兵偷袭,魏延冲进大帐告急,将七星主灯吹灭。
孔明自知再无回天之力,长叹一声说,罢了罢了。
孔明弟子姜维见状大怒,拔剑要杀魏延。诸葛亮拦住说,不怪他,是我此生杀戮太重,乃天意也。
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司马懿也得知消息,却不敢贸然追赶。怕又是孔明耍得诡计。
待到数日后,蜀军三军恸哭,哀声动地。司马懿方知又上当了,但是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掩杀时机。
他掂量了半天,觉得掩兵追杀还是比原地观望要好,就挥军杀了上来。谁知杀到蜀军阵前,蜀军纹丝不动。
只听一声号炮,军中一辆小车推出,车上端坐的正是银须飘飘,羽扇纶巾的诸葛亮。
司马懿大惊失色,连呼上当,拨转马头,疯狂逃窜。魏军乱了阵脚,人踩马踏,死伤不计其数。
这就是“死诸葛吓死活司马”的故事。
孔明去世之后,最伤心的就是姜维和后主刘禅。其次就是孟获了。孟获是感丞相七次不杀之恩。
杜甫在草堂上有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不是英雄,却“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小人书的时候确实掉了不少眼泪,让列位见笑。
如今过了不惑之年的邵阳人都应该还有印象,二十多年前的春节前夕,邵阳不幸发生了一次民用炸药大爆炸的惨烈事故。
那就是著名的“1.31”爆炸案。不少无辜的生命在那天的傍晚戛然而止。令人扼腕痛惜。
那一次事故的发生地就在祭旗坡。
(未完待续)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