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补注)》成于溧水
文/庐苔根
《唐诗三百首(补注)》是在我们溧水城区完成的,这一史实见于该书的跋文。——题记
《唐诗三百首》书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编选者是蘅塘退士(1711—1778年),清朝学人,原名孙洙,号蘅塘。上元(南京)女诗人陈婉俊(字伯英)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之前就开始对《唐诗三百首》进行系统、详实的补注,到了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其弟陈康侯(字晋蕃)作校雠,刻印成书《唐诗三百首(补注)》。
值得一提的是,《唐诗三百首(补注)》是在我们溧水城区完成的,这一史实见于该书的跋文:《跋》为陈婉俊之弟陈晋蕃所写:“忆晋蕃初识之无,姊伯英即教以《唐诗三百首》,逮稍长,姊方事补注,间为指陈典实,始知作诗不可一字无来历,读诗不可一字不考核也。岁壬子,姊归桐城 ,晋蕃寻避地寄濑邑,春朝秋夜,感事兴怀,偶事吟咏,以不覩补注唐诗为惜。乙卯冬,镜缘姊丈携姊来濑,欢叙之余,悉唐诗三百首(补注)未遭兵燹,且有增帙焉。急索而读之。博引旁征,字梳句栉,罄胸藏之积轴,更益新裁,漱口授于囊年,如逢故我,觉郝天挺注唐诗鼓吹,尚嫌简陋,高士奇注三体唐诗,无此清整。吾家信有秀才,何必效关氏之夸进士也。爰事雠校,请付枣梨,虽莫当考古之资,庶足为发蒙之助云。同怀弟康侯陈晋蕃谨跋。”其中“濑(邑)”即溧水。再者,在清宣统年钝剑著《愿无尽庐诗话》中有佐证:“道光、咸丰间,上元女诗人陈婉俊曾补注《唐诗三百首》,为时人所注目,其弟康侯幼承姊教,亦善诗。后避“粤乱’,离金陵寄寓溧水,作《溧水城北消夏》七绝二首。其一云:炎炎夏日苦骄阳,喜得桐阴半亩凉。团扇扑摇闲散步,疏篱风过紫藤香。其二云:满院蝉声落照斜,绕篱行过比邻家,门庭冷寂无他事,闲看园丁摘菜瓜。诗多淡泊,其乱外城邑与无所聊赖之心明白可见。”
至于陈婉俊之弟陈晋蕃避地溧水居住之处,这在上述“诗话”里已明确说明是在溧水城北。相当于溧水在城镇北面的施家场、财贸新村一带(一度为县城蔬菜生产基地)。
【附加说明】
(1)
陈婉俊,字伯英,自称上元女史,江苏上元(南京)人,桐城李世芬(镜缘)妻。其夫李世芬为桐城派后期大师姚莹外孙,姚莹也因此曾于道光二十四年嘉平月为《唐诗三百首(补注)》作序。
(2)
陈晋蕃是陈婉俊的弟弟,也是注本的第一个学生。姚莹是婉俊夫君的外祖父,也是桐城派大家姚鼐的学生。
(3)
姚莹(1785年—1853年1月24日),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因以十幸名斋,又自号幸翁,安徽桐城人。晚清史学家、文学家。从祖姚鼐,是桐城派古文主要创始人,被誉为“桐城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4)
《唐诗三百首》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3首诗,共有八卷,分别为“五言古诗”(33首),“七言古诗”(两卷,共28首),“乐府”(39首),“五言律诗”(80首),“七言律诗”(53首),“五言绝句”(29首),“七言绝句”(51首),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需要说明的是:文章中只有句号,没有逗号,除句号外所有停顿一律为顿号。
以下照片是我1982年读高中时,花了相当于一个星期的伙食费(0.57元),在溧水白马镇供销合作社商店里购买的一本由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的《唐诗三百首(补注)》(中华书局出版 1981年4月第12次印刷,为繁体竖排印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