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琳)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在河南省洛阳市法院,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青春和汗水谱写“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新篇章,用忠诚和热情践行使命与担当,弘扬司法正能量,用细心和耐心化解矛盾定分止争,传递法律的温度,融化当事人的心房。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他们是我们身边闪耀着奋进之光的人,在奋斗不息、追求卓越中薪火相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认识他们,倾听他们庭里庭外的故事,感受他们在平凡岗位上绽放的光彩人生。
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
一起感受“榜样的力量”

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程延涛
“在农村,工作好做吗?有想过换个地方吗?”
“肯定不好做啊,但是老乡们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这是栾川县法院潭头人民法庭庭长程延涛的回答。

程延涛,男,1985年出生,法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栾川县人民法院潭头人民法庭庭长。曾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1次,被评为“全省法院先进个人”“洛阳市优秀共产党员”。
从“农村娃”到“草根法官”
“从农村娃到‘草根法官’,农村就是我的根。”这是程延涛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毕业之时,面临就业选择,迷茫就像雾霾一样困扰在程延涛的心上:是去大城市的律所做一名律师?还是报考法院成为一名人民法官?
迷茫的几个月里,程延涛在家乡田间地头里找到了答案:简单的邻里纠纷,却大打出手,险酿惨案;自身权益被侵害,也不知道如何维权。
当隔壁七十多岁的老伯流着泪问他,“你说这事儿我该咋办呢?”那一刻,程延涛下定决心,一定要回来,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潭头法庭
就这样,程延涛选择回到家乡的基层法院工作。
2015年,他主动要求到全省海拔最高、自然条件最恶劣的三川法庭;2019年,他又申请到辖区众多,工作繁重的潭头法庭。
程延涛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最了解农村生活,那里是我的根,那里是我梦想的起点和舞台。”
从“理性人”到“温暖者”
2011年的初夏,程延涛如愿进入了栾川县法院。那时候,他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汲取各种养料。努力加快打字速度,认真研习每一个案件,学习庭审驾驭技巧,温故知新,他在孜孜不倦的求知中迅速成长。
那时的程延涛,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理性人,成为一名近乎“冷酷无情”的法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做出公正的裁决。

深入基层的第一起案件,让初入法院的程延涛至今难忘,也正是那个案件,让他第一次直面了群众的困难,体会到了法官的真正使命: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那天,程延涛所在庭室的老庭长开庭审理一起案件,表面上看是常见的欠款纠纷,但是开庭审理时被告却说不欠原告钱,欠条不是自愿签的,但是无法提供证据。
庭审后,老庭长仔细分析了案情,了解到被告是在原告工厂看管仓库的工人。因为仓库失窃,原告怕追不回失窃物品,就胁迫被告书写了欠条。
意识到这不是一起普通的欠款纠纷,不能简单地按欠条来判决,在调查核实清楚后,判决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当宣判结束的那一刻,被告激动地老泪纵横,连声致谢。
这一幕,深深地印在程延涛的脑子里,老庭长持中守正的态度成为了他执业的标杆。

从那以后,程延涛时刻提醒自己:“一名法官每年办理几百起案件,但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只经历这一起案件,自己作出的一纸判决,就是影响当事人一生的大事件。一定要慎之又慎,让每一个裁判都经得起法理、事理、情理的推敲,符合常识、常理、常情的基本判断。”
所以,即便在别人看来算是鸡毛蒜皮的小纠纷,程延涛也始终用自己总结的“三关”办案标准要求自己。第一关是良心关,即裁判结果绝对不能违背自己和公认的良知;第二关是法律关,即只有在证据达到证明标准的情况下才能裁判;第三关是社会关,即从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能够感受到案件是公平正义的。
从“守护者”到枫桥经验的“践行者”
基层法庭的工作最大的特点就是平凡、琐碎,但是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要付出成倍的精力与奉献。
考虑到当事人路途遥远,他就跋山涉水、入村入户调查核实案件线索;对街坊邻居反映的情况,他牢记在心,作为参考;对不同乡镇村落的乡情民俗,他一一记录,总结归纳......
通过普法宣讲、巡回审判,程延涛和同事们用最朴实的话,最接地气的做法,让父老乡亲们懂法、守法、用法。老乡们的评价也往往都很实在:“这法官朴实,没架子,经常来村里走访,说话和气,有问必答。人也很有耐心,干的可是不赖。”每当这个时候,程延涛总是笑笑,说还差得远哩。
“乡亲们不懂什么是‘枫桥式’人民法庭,但是我们要把‘枫桥式’法庭的便利实实在在地惠及于民,不仅要让他们看到带来的改变,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公平与正义。”谈及“枫桥式”人民法庭,基层经验丰富的程延涛有自己的看法。

有一年寒冬,当事人孙某因三尺路面与邻居打架,经过程延涛的多次调解,孙某仍然觉得占着理,激动之余还动手打了人。
那一天,程延涛和同事们冒着大雪、踏着积雪,走了几十里的崎岖山路到孙某家进行调解。当孙某开门,看到干警们眉间结着冰碴子,嘴里冒着热哈气,他顿时惊呆了。
进屋后,他一改往日的固执,态度也缓和了不少。那天很快就做通了他的工作。孙某拉着程延涛的手说:“本来我想判决后上诉,就算官司输了,我也准备跟原告耗到底。没想到,你们为了我这点小事,大冷天能来到这,我心里真不得劲儿,就凭这,你放心,明个我就把这赔偿款送到法庭去。”

每当听到讨要劳务报酬的农民工说,通过法庭处理,老板拖欠我们五年的工资,已经一分不少的要回来了;听到宅基地纠纷的老两口手持感谢信激动地说,通过十余次协调后,邻居已经主动将占超他们路面的杂物,清除得一干二净……这时候是程延涛和同事们最开心、最满足的时候,也是他们觉得最骄傲、最自豪的时候。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没有激动人心的话语,有的只是对每一个案件、每一份文书、每一项流程近十年始终如一的审慎和较真。
身为一名基层法庭的法官,肩负起的是人民群众的希望与期盼,不断丰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内涵,努力把人民法庭打造成平安建设的桥头堡、社会治理的排头兵、群众工作的先锋队,切实担负起新时代职责使命,为加快推进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贡献法院力量,我们责无旁贷!
【编辑 赵萌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