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缪荣株长篇小说《银行风云》
曹学林
《银行风云》这部长篇小说,我读了两遍。下面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好”:
一是题材好。小说所写的是金融题材,金融题材本来涉猎的人就少,而且也很难写,更何况是县市级基层人民银行,就更少有人写、也更难写了。但作者却挖掘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精心构思,把这个关于基层人民银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围绕人事变动而产生的权力斗争、围绕新旧体制改革所生发的矛盾,写得一波三折、惊心动魄。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银行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以说是有一点神秘感的,对于在银行工作的人员人们都是很羡慕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刚刚开始发展,银行的吃香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做一个银行的行长、主任,特别是信贷股长,那是很牛的。没有哪一个厂长,没有哪一个地方领导,不对银行人员客客气气,点头哈腰。但这仅仅是表象,内里的情况很少有人清楚,更不可能知道表象之下,竟也充满变幻的“风云”。
缪荣株先生的这部小说就为我们填补了这一认知空白,更通过银行这个小小的“窗口”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特殊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态、官场生态图。其对那个时代社会浮躁之风、腐败奢侈之风、官僚主义之风等等不正之风的描写和揭露,在当今有着很大的警醒作用。
作者在小说中描写的人物傅六八、邱木中,都是党员,都是党的金融干部,但他们却能那样为非作歹,胆大妄为,组织上对他们竟然束手无策,或者睁只眼闭只眼,而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干事的郑刚却屡遭打击,得不到公正对待,申诉无门。细想想,如果这样的局面长期下去,我们的党不是要垮吗?我们的国不是要亡吗?真有点让人后怕!因此我说,这个题材选得好,它写的是银行,但已经超越了银行,它写的是那个特殊时期的人和事,但已经超越了那个时期,有了普遍的警醒意义。
毋庸讳言,本书中有很多作者的经历、感受,但它却超越了个人的一己悲欢,而上升为了忧党忧国情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读过全篇,我触摸到作者跳动于字里行间的一颗赤子之心。我觉得,这正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价值意义所在。它会让我们读过后思考:我们今天还有这样的人和事吗?如果今天还有这样的人和事,我们该怎么办?
二是形式好。小说采用了我国传统的章回体叙述形式,由引子开篇,然后一章一章,娓娓道来,每章最后,都设置悬念,引出下章。作者主要采用了这样两种方法:
一种是以问句形式,设置悬念,如“引子“最后一句:“傅六八哪里去了?”第一回最后一句:“郑刚在思考‘今后的路怎么走?’”第六回最后一句:“正副职一起参加会议,从来没有过。上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九回最后一句:“季莉的心不由得紧张起来,难道他的右眼会出现什么问题?”第十回最后一句:“郑刚的眼睛吉凶如何?”第十四回最后一句:“季莉拖也拖了,郑刚气也出了,邱木中丑行也暴露了,下步棋如何走?”等等。
一种是以突然出现的人和事引起下文,如第二回最后一句:“就在傅六八心灵空虚之际,一个40来岁,终年洒着法国香水,穿着十分妖娆的女人贾妃妃闯进了他的生活。”第三回最后一句:“两人正当风狂雨暴时,傅六八的妻子郝桂珍突然破门而入。”第四回最后一句:“就在这时,突然两名公安人员闯了进来。”第七回最后一句:“傅六八的半个脑袋刚伸出门外立即缩了进去,门外‘突突突’突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摩托车声。”第二十一回最后一句:“就在这时,蒯海山拿着朋友写的那封信,带着几分酒气,绾着袖口,红着双眼,铁青着脸,气呼呼、急匆匆地来找傅六八拼命了。”等等。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收束上文、开启下文的过渡方式,如第十六回最后一句:“郑刚一听,如坠云雾,倒也似有非有,似真非真,似像非像,似信非信。这计算机算命灵验吗?”第十七回最后一句:“傅六八的精神上终于支持不住,告了一个星期的假,躺在黑手的铺上终日望着遗像发愣。”等等。总之,作者创新了章回体小说那种“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固定过渡格式,采用现代小说的笔法,把前后上下缝合得天衣无缝,自然流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摇曳多姿,抓人眼球,引人入胜。强化了小说的故事性、节奏感、可读性。虽然章回体是一种传统小说形式,但作者运用得恰到好处,形式与内容、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让人别生一种阅读趣味。
三是人物塑造好。小说塑造了郑刚、傅六八、邱木中、金长山、王古泽、贾妃妃、姬媛媛、季莉、黄汪等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还有中间的,可以说每个人都活灵活现,都是那个特定时代某一方面人物的代表,具有典型性。
其中作者重点塑造的是郑刚、傅六八这两个人物。郑刚是一个主要的、正面人物代表,傅六八是一个主要的、反面人物的代表。但他们又不是好人就完美无缺、坏人就一无是处,而是具有一定的丰富性、复杂性、多面性,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如郑刚,他既是一个正直的人,看不惯搞歪门邪道,“不吹不拍,只会像牛一样耕田”,但他又有为了搞好工作,求得领导班子团结,而委曲求全、甚至忍辱负重的一面,以至于造成坏人更加猖狂,甚至于使得自己陷入艰难的境地。
有一段话概括得很好:“傅六八既然这样,五年中为什么我们能相安无事呢?我到人行时,他儿子开刀刚死,我同情他;他原是分设前人行抓信贷的副行长,到人行后用他的话说没有权了,闹情绪难免,我理解他;县人行工作难,一把手要多挑担子,二把手不卖劲,我原谅他;我是一把手,只要二把手对工作无多大影响,就忍气吞声,怕问题捅出去被人说成是班子不团结,我迁就他;我的人生哲学是以和为贵,以德报怨,心诚能使石头开花,忍得一时忿,终身无恼恨,因此我不计较他;我不愿他再去害其他人,我熟悉他,愿意继续共事,但要上级支持,我继续帮助他……”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郑刚“大腹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性格,但其中也透出一种文人的天真、幼稚和瞻前顾后,这既是他的正派、良善之处,而面对君子可以,面对小人未免就有点一厢情愿了。对于那些邪恶之人,他不但不会被你感化,相反甚至会认为你软弱可欺了。这也是郑刚“不想委委琐琐、抖抖索索地活着,而要做一个看准了真理我行我素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但却付出代价、甚至昂贵代价”的原因,实际上从另一方面说,这也是郑刚的性格悲剧。
再如傅六八,这样的人如果在现在,肯定早已撤职查办了,但在那个时候,几级组织都对他没有办法。可以说,人物形象的塑造跟那个特定年代非常切合。包括王古泽、邱木中等,都是如此,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四是语言好。缪荣株先生作品的语言朴实无华,形象生动,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这部长篇小说更是如此。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运用了许多方言、顺口溜、俚语、俗语,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如写邱木中的头发,“本来黄而稀疏的头发,由于装上假发,乌索索的。”如邱木中责问郑刚:“十五个蠓虫在我眼前飞,七雌八雄我都分得开,你才进几天银行,懂什么?”还有关于挑鱼塘,原来群众说,“挑剩下裤头儿,吃不到鲢头儿”;现在说,“白皮规划黑皮挑,算算收入还是黑皮高”。还有写势利的炊事员,“轮到他,那炊事员抬头看人,低头斫肉,眼一瞟,勺子一歪,好肉瘦肉准确地筛了。”写傅六八不好好上班,爱闲逛,“傅六八是‘茶壶打掉落个嘴子’,平时,办公室椅子上像有钉子,他尖屁股,坐不大的一刻儿就端着茶杯转转。他又爱穿钉了掌的皮鞋,走起路来‘叭叭叭’,发出的声音好像是‘傅六八、傅六八……’写黄端老行长跟王古泽商量融资公司经理人选,“黄端老行长最后说:‘不要茅山的菩萨照远不照近,郑刚不是秃子做和尚——现成的头脑吗?’‘行笃定行,就是这人不听话。’……”写郑刚眼睛不好,“郑刚喂小孙子找不准嘴。”写上面来查傅六八,“傅六八心里直嘀咕:‘当初我就不愿到人行来,我晓得到人行没好处,迟早要在这个牛脚印塘儿里淹死。果然被我算到了。’傅六八见到调查组,虽说是暑热难熬的夏天,心里却冷得发抖,害病怕鬼叫,说话都打结。”还有写有的不干事的当权者,“吃起来像鸭子,碰到矛盾拿刷子,遇到问题装瞎子。”……此类语言在小说中可以说比比皆是。
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从群众的口头上,提炼而来的,生动、鲜活、形象,有声、有味、有趣,口语化中有诗意,通俗化中含哲理,既增强文章乡土特色,又助力于人物个性刻画,还使作品增加辨识度。正如茅盾评价赵树理小说时说的那样:“如果把他的作品片段混在别人作品之中,细心的读者可以分辨出来,凭什么去辨认呢?凭他独特的文学语言。”
五是细节描写好。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处是写家庭贫穷,郑刚在学校上学,妈妈叫妹妹给哥哥送吃的,妹妹背着装着食物的篮子向学校走去,篮子里有油煎鸡蛋,而妹妹肚子饿得咕咕直叫,从来没尝过油煎鸡蛋是什么滋味。妹妹实在忍不住,把篮子拎到一个隐蔽处,打开饭盒,把油煎鸡蛋拿出来,送到嘴边,但最终只是品味了一下鸡蛋周边的油圈,然后又把鸡蛋放回了食盒。为什么呢?因为妈妈跟她说过,省给你哥哥吃,哥哥读书出息后,我们家才有身翻呢。可以说,任何一个从穷家庭走出的孩子,读到这里,都会泪目的。
还有一处是在邱木中上门到郑刚家里来见面调动,妻子实在忍受不下去,揪邱木中的场景描写。“季莉写不下去了,坐不住。她猛然‘哐啷’一声推开门,像英雄人物一样亮了相。”“邱木中惊慌失措地对季莉说:‘你,你要干什么?你要注意影响,你,你是个党员!’……她杏目圆睁:‘党员?你还知道党员?’一股无名火在季莉那原本善良的心中‘腾’的一下燃烧起来。她文弱纤细的身材突然像拳击运动员爆发出排山倒海的力量,向邱木中冲去……她紧攥着邱木中那金利莱领带……两个人拉拉扯扯,邱木中的假发也掉到地上,露出了像用柏油去了一半的毛似的秃头来……”“季莉真是个好角色,一边揪,一边把邱木中的坏水向围观的群众倾诉……人们说,世界上还有这种人呢!……”
整个这一段的描写,动作、语言、神态融于一体,季莉被逼出来的那种女性独有的大胆、泼辣和邱木中狼狈不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读了顿生畅快之感。
可以说,郑刚这样一个正直的、与人为善的、只知埋头工作的书生干部,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伤害、打击、不公对待,而坏人竟肆无忌惮,正义竟那样的软弱无力,公正竟那样的姗姗来迟,其遭遇不免让人感到郁闷、窝囊,而正因为有了季莉的这一“揪”,让整部小说透了一口气,让读者透了一口气,让正义透了一口气。我觉得这一段是全篇的一个亮点,也是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就不多列举了。
(作家缪荣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