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景亭,生于陕西吴起,现居西安,诗人,园艺家。
在蝴蝶翅膀上飞舞的王朝
在斗拱猩红墨绿的榫卯间
紫金般绽放了一个王朝
宏伟的宫殿,在一只蝴蝶的翅膀上
飞舞,城墙,如锦绣的裙裾
晨钟和暮鼓,两种从不谋面的声音
像驿路上的马匹驱赶着依次排开的王朝
历史在无字碑上佯睡,它只有当真相被蒙蔽太久
才会让有的谎言一捅就破,又让另一些固若金汤
红柳
在黄河入海口,我见到
失散多年的红柳
开着粉白色的小花,褐色柔软的枝条
伸向四周
它的祖先在毛乌素沙漠,鄂尔多斯高原
和我的陕北的故乡
父亲不常回来
奶奶说院子里的红柳,就像她的子孙
每天哄着她高兴
爷爷秋天会将它砍下来
编成柳筐,春天来了
它迎着北风生长
爷爷奶奶去世后,我再没见到它们
现在,它跑到了这里
按老家的辈份
我不知该不该认这个孙子
白鹭
它在湖边临水的松枝上栖息
枝下,是嶙峋的石头
清脆的水流声,滚动
在石隙间蔓延
晨光在它雪白的体翼上燃烧
它的身体后倾,双腿猛地弹起
像一张洁白的纸,轻摇在湖面上
它越过山丘、松林、草地
和茅草屋顶
在松泉庭的浅水滩觅食
湖面跃出一条小鱼
飞溅的水珠像鱼绚丽多彩的嫁妆
它用手艺人精心制作的长铜壶嘴
将小鱼捕获。之后
侧身飞到一块兀立的石头上
闪着金属光泽的喙
探进伸展的右翼
像一个刚刚接受了某种赠予的人
在神明前祈祷
夏日的麦地
我们开车前往那块麦地
公路旁的坡底下,收割机的轰鸣声
从大圆号卷曲的铜管中传来
散入午后的村庄
一只小麻雀像得墨忒耳女神
在麦穗上扑打着翅膀
去年我曾在这儿拍下很多照片
有彼得·勃鲁盖尔的风格
他表现民间习俗的场面
和他对农民的感情
在我的左边,白色的瓦房隐现在黛青色的群山
和金黄色的麦田之间
而我的身后,一条小溪边上
一个面目皴黑的老农
在麦地里捡拾自己的余生
在大昭寺
绕行在大昭寺的八廓街上
转寺的人群像大海不断涌上岸的浪花
另一条仄巷里
商贩用尼龙袋在兜售草药和食材
一个脸上布满血丝的胖女人
疲倦地坐在街边的道沿,夜色
从收拢的塔青向她压过来
街上充斥着各种味道
金光闪闪的手将他们调和
坚硬的青石在脚下溶化,翻涌
我听见心锤敲击胸腔的声音
门锁里,锁舌
舔舐锁芯的声音
街灯熄灭了
俄罗斯北部的小岛上,海象
白鹭般正从悬崖上飞起
玛吉阿米的窗口还透着昏暗的灯光
(终南七子 | 冯景亭的诗)
从一个诗人的诗歌作品重拾“全盘西化”这个词,源于对诗人冯景亭的诗学主张的接纳,尽管这样的接纳并不顺畅,但他却以从2019年9月初学写诗迄今不到两年时间取得的诗歌理论修养和创作“绩效”让人信服。他试图通过对西方诗歌系统、深刻的研摩为混沌的当下汉语诗歌寻找新的可行出路(或者是解药),他在诗中所坚持的否定性、戏剧性和思想性是对当下诗歌的反思和回应,他觉得这是有益而非徒劳的。他的诗干净、准确、冷静、智性,表达上很少借助中间介质,也不固定于某种单一风格,而是乐于作出多种尝试,并于实践中得到有效反馈。他认为一首好诗应该直接逼近事物真相,厌恶披上抽象和空洞外衣的写作,并节制地使用象征和隐喻,力求将为数不多的意象落到实处,从不伪饰和自欺,这让他的作品更能友善地面对读者。一句话,他是个具备较深理论水平的诗坛实干家,能在短期内对所涉猎的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这得益于他建设企业和园林的诗外经验,它们为他成为一个优质诗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助推剂。(大枪短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