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始 险峻 奇特
1 说起来,自2019年到北京工作以来,也爬了好几处长城了,先后去了北京的八达岭长城、慕田峪长城、黄花城水长城,但遗憾的是上述这些地方的长城都是经过修复的了, 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干脆就是完全重建的。 所以,我一直想有机会去一两个没有修复过,保持原有风貌的原生态长城。
2021年7月3日,我去了一趟司马台长城,圆了我这个心愿。
2 司马台古长城位于北京市密云北部的古北口镇司马台村北。从北京市内到司马台长城驱车需要2个小时左右。到地方一看,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长城,而是一大片仿古建筑的古北水镇,我对假古董不感兴趣,当然是直接爬长城了。
司马台长城的山峰又高又陡,要是真爬上去恐怕会非常累,幸好现在建了索道缆车,可以乘缆车上下,我们选择了双程乘缆车上下,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缆车的终点并不在山顶,而是距山顶的长城还有近百米,需要自己爬上去。司马台长城全长5.4公里,有敌楼35座。现在开放的只有东段的10座烽火台,从缆车终点爬上去好像是第8座烽火台。
2 司马台长城给我一种与我爬过的其他各段长城迥然不同的感觉,这主要体现在了三方面,首先是 —— 原始: 大家可能都记得,当年国内曾经发起 “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 活动,结果其后果就是:八达岭等那些最著名的长城景点被用新的砖头整修一新,漂亮而完整,几乎跟新建的一样,完全丧失了几百年前的历史风貌,变成了假古董,令很多专家为此扼腕叹息。而司马台长城因开发得较晚,吸取了教训,故从一开始便有 “ 整旧如旧,整残如残 ” 之说。只进行了必不可少的维护加固工作,全以保留残损颓旧的外貌为原则,切忌新鲜完整。所以司马台长城现在看上去破败不堪,倒塌缺损的地方比比皆是,维持了原有的历史风貌,崇山峻岭上,长城拖着那残迹斑斑的躯体,仿佛就这样从历史的风云中走来,极具历史苍桑感。
3 第二是 —— 险峻 : 司马台长城所在的山脉极其陡峭险峻,悬崖峭壁随处可见,山峰之间落差极大,而烽火台均建在高处山顶。因此,从一个敌楼到另一个敌楼之间的城墙也异常陡峭。角度甚至超过60度;如此陡峭的长城爬起来很是累人。最可怕的是,这段长城的护墙非常矮,只有大约50厘米高,对游人起不到什么保护作用,如果人多的拥挤的话,边上的游客非常容易掉下去。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司马台长城限制参观人数,每天参观人数不得超过3000人。一眼望去,长城似巨龙蟠伏于绝崖峭壁之上,横亘东西,动人心魄。
司马台长城的险峻,除了 “ 单边墙 ” ,还有两段:一段是从 “ 猫眼楼 ” 向东上攀的 “ 天梯 ” ,建于崖壁一侧的障墙,陡直向上,角度接近90度。另一段是 “ 天桥 ” ,建在 “ 仙女楼 ” 西侧悬崖峭壁上的短墙。

4 第三是 —— 奇特: 司马台这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构思新颖、形态各异,它集万里长城众多特色于一地,形成了一段 “ 奇妙的长城 ” 。这里长城的墙体,既有人所常见的 “ 城墙类型 ” ,也有适应悬崖峭壁的山势而建的 “ 半边墙类型 ” ;既有随缓坡而舒展的马道,也有陡坡上以大阶梯叠进的 “ 天梯 ” 。空心敌台形势多样,同样令建筑史家叹为观止。仅敌台上的望亭,就有一间房、三间房、三间房加前后廊,三间房加周围廊等几种,屋顶有歇山、悬山、硬山、卷棚和重檐悬山式多种。在很短的距离里,城墙和敌楼形式之多,变化之大,在万里长城中极为罕见。

5 司马台长城历经战火硝烟,在它身上记录着中华民族可歌可泣,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是十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司马台长城因长城原始、山势险峻、敌楼奇特受到了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评价 “ 中国长城是世界之最 , 司马台长城堪称中国长城之最 ” 。 1987年司马台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我国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遗址,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 “ 原始长城 ” 。 2012年,司马台长城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 “ 全球不容错过的二十五处风景之首 ”

司马台长城三重奏2
边墙 修边 塞垣
1 明代习惯把长城称为边墙,或是塞垣,相应把修筑长城的工程称之为修边。
2 首先,需要解释的是为什么把长城称为 “ 边 ” 。长城是今人的称谓,在明代称为边墙或塞垣,这是为什么呢?
3 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长城本身就是边防修筑的高墙,但是在明代这么称呼还有其他的原因。作者实地考察的时候,当问及村民长城的时候,他们一脸茫然,但是当换个方式,问及边墙的时候,他们多数都能指出哪里有边墙,可见边墙的定义在他们印象中多么深刻。
4 “ 边墙 ” 简称 “ 边 ” ,是明代对长城的称法。 《长城百科全书》对边墙的概念这么描述的:边墙是明代对长城的称谓,筑于边境上的界墙。 塞垣,本指汉代为抵御鲜卑所设的边塞。后亦指长城 ;边关城墙,又指边塞、北方边境地带。
5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先生认为:将长城称之为 “ 边 ” ,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 “ 边地 ” ,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 “ 边墙 ” 、 “ 塞垣 ” 或 “ 边垣 ” 。

6 景爱先生在他的《中国长城史》一书中阐释过这个原因,他认为,边墙的称呼不仅是就其结构和形态而言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政治原因 —— 由于秦始皇修长城留下了千古罪名,孟姜女的影响深入人心,故而明朝统治者非常忌讳长城之名,将长城改称边墙,以边墙作为长城的代替用语。按照这个说法,明代统治者是吸取秦始皇修筑长城劳民伤财,害怕激起民愤,于是换了个称呼,这个换汤不换药的做法旨在转移修筑长城的民怨。
7 但是笔者认为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长城本身的结构形态和军防作用,修筑在边疆的高大城墙,也就是边墙、塞垣、边垣。
其次,要说明的是 “ 修边 ” 的称呼。明代长城的修建,根据边防的收缩或加强,建有两道边墙,有的地方甚至建有三道边墙,这几道长城者彼此相联,构成一个整体,成为拱卫京都的稳固的军事防御线。

司马台长城三重奏3
聚仙楼 望京楼 仙女楼
1 司马台长城东起望京楼,西至后川口,全长5.7公里,其中鸳鸯湖水库将该长城分为东西两段。东段有敌楼16座,西段有敌楼19座,共计35座,包括已毁水中一座。
2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眼前的聚仙楼,我不知道为什么此楼叫聚仙楼,听说寓意为所有能登顶的人大概都会成仙。还有一说叫 “ 接待楼 ” ,因为不管来自何方登顶的或下山的人都要经过它,都要在它这儿喘息停留片刻,它就像热情接待各方客人的茶馆或驿站。这是一座四面墙体,中间两面各2个窗口、两面各3个窗口的敌楼,由于建在山体靠外侧便于阻敌,北面墙体很高。它东西各有一扇门,门框是典型的八块石式结构,上部是三块各有60度弧度弯曲石料组成的拱券,中间左右各有一横砌的条石形成横腰,下部左右各有一竖砌的条石形成立柱,底部则是以一横砌的条石托底,每块石料足有几百斤。其顶上还残留一堵有20来层单砖的孤零零的半扇墙,它曾经是两层带铺房的高级楼吧。
3 望京楼是司马台长城的制高点,海拔986米,屹立在一座当地人称老虎山主峰的垂直腾空突起的山尖上。据说在雨后晴天、万里无云伫立楼上可以依稀望见北京城,夜晚还可以看到北京城的万家灯火。聚仙楼到望京楼有一段长百米左右坡度平缓的残破墙体,这对于后面的天桥来说就是高速公路。
望京楼是一座砖石结构的双层敌楼,外侧也就是北侧的墙壁上有三个箭窗,而内侧既南侧墙壁上却一个箭窗都没有。东西两面的墙壁上各有一扇门和一个瞭望窗。门也是八块石式,但窗上的拱券仅由两层砖、一竖一卧,砌成。门距离地面有五、六米高,当年守城军士是用木梯或绳梯上下,上去后抽回梯子,关上门,外人是无法上去的。上层楼原有一个砖砌铺房,已毁。据文物工作者考证,望京楼的主要用途是观察三北方向的敌情,一旦有情况,就通过放炮点烟火或击鼓鸣锣,传递信号。据专家考证,当时主要是采取铁索绞、滚杠滚、扛杆提并用的办法,把这些条石一块一块运到山顶上。
望京楼得到了一定的保护,整个楼子用大角钢和粗钢筋箍住,令人欣慰。纵向:楼角从上到下用大角钢扣住,横向:墙体用五道粗钢筋箍起并与大角钢焊接,用螺丝螺母调整张力,纵横结合,感觉非常结实。

4 仙女楼,是司马台长城东线的第15座敌楼。仙女楼建在老虎山的一个陡峭的山尖上,是一座地基长仅5.6米、宽仅4.7米、高约15米的以暸望为主要功能的敌楼,海拔高度仅次于望京楼。由于受山顶面积限制,它只能建得如此纤细修长,南北两边与悬崖紧贴,东西靠只有40厘米宽的单边墙相接,墙两边也是悬崖。当年 “ 戚家军 ” 精心创作的司马台长城艺术,给后人留下了叹为观止的美学遗产。他们修这段长城的时候异常艰难,薄薄的山脊上只有容足之地,甭说运送砖石料有多难,就是连个堆料的地都没有。据说是在山下照图纸精确计算,然后按顺序依次把建筑材料运到山顶,运到一块砌一块,最后一块正好砌到最上面。
为什么叫仙女楼,有多种传说,有说是七个仙女曾到此一游,有说是一只羚羊化成了仙女住在这里,有说是当地人听见楼里传出只应天上有的仙女的歌声,也有说是楼内住着一位莲花仙女等。流传比较广的是莲花仙女说,说是有一天天宫莲花池里的一支莲花被一阵大风吹落到了长城上,经过几百年修炼变成一个俊俏的少女。她非常喜爱人间美景,尤其喜欢这雄伟壮丽的长城,并在 “ 仙女楼 ” 中住了下来不想回天宫了。山下有一个财主想修宅院,看 “ 仙女楼 ” 的青砖又光又亮,是盖房的上好材料,就派人去拆。有一个又穷又苦的放羊哥,每天放羊时都要到长城口上坐一会儿,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祖宗建造遗留下来,因此十分爱惜。当他发现财主的人在拆砖楼时,立即上前阻拦。几个恶人一起冲了上来拳打脚踢,抱起他就往山下扔去。就在这时,忽然天空刮起一阵旋风,把几个恶人卷起来抛到了山下。惊魂未定的放羊哥眼前出现了一位白衣少女,伸手扶起他羞红着脸对他说:“ 我早就发现了你,你是一个心地善良、正直可爱的人,如果你不嫌弃的话,我愿做你的妻子。” 从此以后,牧羊哥和莲花仙女结成一对恩爱夫妻,就住在仙女楼内,男耕女织,生活十分幸福美满。仙女楼因此而得名。
5 司马台长城横亘东西,5千米之内,密布35座敌楼,座座刹那矗立,势不可当,雄健无比。特别是在陡立的长城东段第十四座敌楼(猫眼楼)和第十五座敌楼(仙女楼)之间,此间耸起一架 “ 天梯 ” ,天梯为单面墙体、坡陡、墙窄,呈直梯状沿山脊跃升,倾斜度为85度,俯首下望,令人目眩。下临悬崖,宽仅容脚,几近直立,且无扶手,长约百米,宽仅一砖,左右两侧皆是900米的深渊;第十五敌楼(仙女楼)和第十六敌楼(望京楼)之间的 “ 天桥 ” 更是险中套险,长100米,宽约30厘米左右,两侧又是绝壁。
6 1985年,聚仙楼、望京楼、仙女楼,三景观长城敌楼被命名为 —— 万里长城绝险处 。听闻此景,令人胆寒,险峻之处,不言而喻。

司马台长城三重奏4
诗词 登望京楼赋 传说
1 司马台长城以水库为界,以东的部分长城为东段长城,以西的部分为西段长城,徒步登上司马台长城东段第一个敌楼东一楼,在山下望司马台长城,只见它背倚蓝天,横亘东西,野云悠悠,极高极险。其山势犹如人的手指并拢,呈双向阶梯状。若从西面登上长城,侧向看去,唯有一峰在上,仿佛只要奋力爬上,便可居高临下。但一旦登上第一个峰顶的敌楼,转身东望,却又有一峰逼面。当登上第二个山头的敌楼,仰头东望,还有更高一峰在上;而低头下望,只见第一个山头上的敌楼全被掩住,真个是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上第四个敌楼,眼下开阔起来,远处的村庄冒着温馨的炊烟,显得恬静、悠然。
2 山那边青黄相间的草木一起一伏,几处羊群涌动,平添几许诗情画意,使人联想起 “ 风吹草低见牛羊 ” 的诗句。登上第六个敌楼,楼分上下两层,为空心敌台,是戚继光将军的一项发明。空心敌台坚固、实用,骑墙而建,敌台中室四壁开设箭窗,用于阻击敌人,同时中室还可遮风挡雨,储存粮食及休息的功能,上层望亭周围构筑垛口、瞭望孔和射洞,居高临下,以便作战。不仅可以节省兵力,而且可以充分发挥火器的威力。造就出这一雄秀奇特无比的长城景观,应归功于这里特殊的燕山地形、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戚继光等古代将士们的智慧创造。
3 登望京楼赋 唐朝 令狐绹
夷门一镇五经秋,未得朝天不免愁。
因上此楼望京国,便名楼作望京楼。
令狐绹,(795-872)晚唐朝大臣、政治家。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东南)人。字子直。令狐楚子。性懦,精文学。唐文宗李昂太和四年(830年)进士,开始从政。前后担任过弘文馆校书郎、左拾遗、左补阙、户部员外郎、右司郎中。

4 长城上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敌楼,恰到好处地建立在各个制高点上,威风凛然,冷峻挺拔。整段长城,完美和谐,气势磅礴,处处显示出它的巧妙、奇特、雄伟和壮丽。再看看连绵不断的燕山山脉奔涌而起,叠起无数的奇幻;看着辽阔的华北平原无边无际,一直铺向目不所及的天边,在这博大奇异的景色中,令人不由浮想联翩。登望京楼绝非易事。一位体验者曾做诗云:
天梯高耸入云端,天桥悬挂云海间。
亭亭玉立仙女楼,登临望京难上难。
5 望京楼是一个历史遗迹,位于河北省滦平县境内的金山岭长城与北京市密云县的司马台长城之间。
望京楼座落在一千米高的老虎山上,楼的两侧全是悬崖峭壁,人只能从石缝中攀登而上。 传说当年修筑时,为了运送筑城的条石死伤了许多人,但仍运不上去。此事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立即派二郎神去运石。当晚,二郎神来到老虎山下,见到成堆的条石堆放在那里,随即将他的神刀一晃,立刻变成赶山鞭。他手挥赶山鞭向条石上抽打,一块块条石,马上变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顶。到山顶后他数了数,不多也不少,正好够用。恰逢此时,一个士兵出帐小解,忽见二郎神赶羊,吓得惊叫一声回头便跑。二郎神听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惊,不慎将几十块条石踢下山去,落在东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随即腾身上天。就这样,修望京楼的条石,就缺了几十块。如今登上望京楼时,会看到楼底十二层奠基条石中有五层是用碎石块垒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条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当地人称此山坳为 “ 条石坳 ” 。
在此望京楼上,极目远眺,远近风光,尽收眼底。东面是燕山之骄 —— 雾灵山,一峰独峙,直插云霄;西南,潮白河犹如玉带飘舞,密云水库波光粼粼,库水浩瀚,水天一色,蔚为壮观。晚上看北京,光焰映天,红光一片,疑幻似真,如临仙境。据当地群众说,如今北京不好认了。是啊!如今城乡发展突飞猛进,入夜之后,哪里不是灯光一片呢。
6 有关望京楼诗词、传说,可见古时便有 “ 望京楼 ” 存在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望京楼。

司马台长城行5
1 2021年7月3日,我满怀喜悦与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密云司马台古长城。据说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时候只建了一部分,而且都没连在一起,还是土墙,一个朝代修一下建一点。在明朝时把长城连了起来,并改用城墙砖 , 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雄伟的长城了。
司马台长城是一个复姓司马的将军修建的,后人就把这一段长城命名为司马台长城。这一段长城十分险要,是万里长城当中最危险的一段长城。城墙修建于明朝,长城下面有将军府,就是当年的司马将军的指挥部,同时司马将军负责这一段的长城守卫。
2 八点多我们就来到了司马台长城,我们坐上缆车,凉风习习,蓝天悠悠,一路上美景美不胜收,渐渐地长城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犹如一条巨大的卧龙盘旋在连绵不断的山岭之间。在碧蓝的天空下、郁郁葱葱的山脊上,显得如此雄伟壮观,让我们惊叹不已。
此时是清晨,太阳神秘地躲在山后面,给暗色的山顶长城镶上了耀眼的金边。我坐在缆车里,仰望着连绵的山岭,绿树环绕的山峰。 这是成片的绿色,树木连成一片,一望无际。近处 ,参天的古树伸展着岁月的枝干,撑起一片绿荫;新生的小树苗儿,贪婪地呼吸者山间的空气,自在地舞动着稚嫩的枝条。山里的一切在这灿烂的清晨,都显得那样神秘,又那样活泼。 猛地太阳放出了万道金光,连绵的群山和巨龙般的长城笼罩在金光之中。 索道将我们送上了山,俯视着脚下郁郁葱葱的树林,我心中默念道 : “ 司马台长城,我来了 。”
3 司马台长城是中国唯一,一处保留明代原貌的长城。城墙依险峻山势而筑,以奇、特、险著称于世。保存有完整的20座敌楼,尤其是望京楼筑于海拔千米的陡峭峰顶,可遥望到北京城,景观绝佳。
司马台长城的索道并不在山顶,而是距离山顶的长城还有一百多米,需要自己再爬石块台阶上去。要是我能变成巨人一步就跨到长城上该有多好呀!我心想:“ 一定要快点到山顶呀!” 于是我就跑了起来,我的好朋友看起来也很着急,我们俩就你追我赶的向上跑,过了不一会儿,我们就累得双手扶着膝盖气喘吁吁冒汗不止。我们休息了一会又继续沿着,掩藏在绿荫中的石阶路,攀向山顶的古长城。
又爬了一会儿, 我的好朋友有些泄气了,他说:“ 我们坐索道下山吧,下次再来吧 ” 。 我说:“ 别呀,我们都爬了这么高了,再坚持一下我们就能爬上去了 ” 。导游也连忙说:“ 无限风光在险峰,要做登上长城的好汉。” 听完导游的话,我们一鼓作气登上了司马台长城。
4 站在长城上,我看见湛蓝的天空像清澈的湖水,白白的云朵飘在天空上,太阳闪耀着灿烂的光芒。我站在箭楼上远眺,长城像一条蜿蜒起伏的巨龙在崇山峻岭之间奔腾。高耸的望京楼敌楼像威武的战舰,航行在碧波绿浪中。 我看到了郁郁苍苍的太行山,宽广美丽的华北大平原。城市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
脚下的长城砖路,经过六百多年风雨的洗礼,坑坑洼洼。顺着连绵不绝、此起彼伏的山峦,长城蜿蜒向前,望不到尽头,像一条巨龙守护着华夏大地。长城上宽阔的道路,崎岖不平,有些是斜坡,有些是台阶,走了没多久,我更是气喘吁吁,真是 “ 长城易到,好汉难为 ” 啊!
长城墙砖路的两侧,是垛子和射口,用一块块的条形石块垒成。“ 铸就长城千夫苦,何止孟姜一人哭!” 在没有大型器械,大多靠人力运输的年代,如此浩大的工程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又有多少人长眠在这里?与其说,长城是城砖石条砌成的,不如说它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血汗筑成的。站在瞭望台稍作休息,风呼呼从耳边吹过。恍惚间,我仿佛回到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刹那间,杀声喊声震天,无数挥舞着寒光闪闪马刀的敌兵,势如破竹,兵临城下。蒙恬、李广、徐达、刘应节、蓟镇总兵戚继光、总督谭纶等站在瞭望台指挥着士兵 …… 这时,游客的呼唤声把我从穿越时空拉了回来,我们继续往前走。

5 每爬长城一段路,就有一座两层楼高的敌楼 。上层用于点燃烽火,传递信息,下层则可隐藏士兵,储存粮草。它像一个个士兵,坚定不移地守护着长城。烈日炎炎,现在竟成了我们避暑的好地方。
爬上长城到达猫眼楼,这一段天梯大概有70到80度的样子,垂直距离约100米,全部是碎石堆砌的,满满的干货!这也是游客们最喜欢的路。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我想不过也就这样子吧,天梯拉开了司马台最惊险刺激的户外之旅!真正考验游客们的时刻到来了!
从仙女楼里往东看望京楼,整个单边城墙和望京楼正好是一副特别漂亮的照片。 仙女楼建筑格式很简单,和农村的炮楼类似,就是东西两个门,南北四个窗,和其他长城的敌楼都不一样,整个仙女楼面积南北长约三米多点,东西长约五米左右吧,里面空空的,没有其他建筑,楼顶有一个窗口,这比长城其他的敌楼小很多,主要是这里的地理面积太小了,容不下大的敌楼,整个敌楼外形特别秀气,这就是取名仙女楼的原因。
回望仙女楼,整个建筑矗立里在山尖上,犹如天女下凡。过了仙女楼有一段单边墙,上去的时候,山风呼啸,胆子小的,吓得不敢动,主要是那一段抓手不明显,脚蹬的地方也不明显,给攀爬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爬过这一段高坡,进入另一段单边墙。 另一段单边墙,一开始就有一个下降很大的落差,目测比较震撼,单边墙虽然比较危险,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他这个墙的质量特别好,石灰土把石块粘连在一起特别牢固,每个石块都可以手抓可以用力,虽然历经了600年的沧桑,城墙依然坚固如初,不得不赞叹古人!
6 司马台长城景区包括10个烽火台,游人不多,可以徒步登,能从1楼登至10楼跟前,后面据说由于维修不让上。攀登难度有些大,有些地方完全坍塌只有后期用石头垒的墙,地很不平,有些地方城墙边墙已经塌了,两边没有防护,甚至有些陡的地方居然没有楼梯,是砖面斜坡。很危险。可以考虑徒步登上,登至10楼,然后返回至8楼,从侧路去往坐缆车下山。大概晚上5点30至8点30有夜登长城的项目。强烈建议小孩和老人不要登此长城。
司马台长城真的非常壮观,不止是长城,光是那些险峻的地貌就让人叹为观止。游客们,你们千万别去八达岭了,一定要去那些野长城,那才是真正历史长河里留下的轨迹。 司马台长城有索道,但是地势真的还蛮险的,推荐大家可以走上去,然后坐缆车下来,不然下来真的很可怕。
司马台古长城始建于明朝,用于防御外敌,起了重要的军事作用。我站在长城上,望着这条巨龙,不禁想起那金戈铁马的时代,岁月的风沙掩盖了当年 “ 关宁铁骑 ” 、 “ 辽东铁骑 ” …… 留下的蹄印,战争的硝烟也已经远去。遥想长城内外雄关险峻,多少人曾在这儿奋不顾身,保家卫国。我走进一座烽火台,站在它云雾缭绕的炮口,放眼望去,群山云雾缭绕,神秘莫测。
7 我们下长城是坐缆车的,缆车慢慢地向下滑动着,山中美景大半收在眼底,绿树,小鸟,阳光,这一切都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一起,显得那样宁静又和谐。 我们到了山下,仰望山顶,那长城在青山之巅,如一条金链反射着太阳耀眼的光 。
司马台长城脚下的古北水镇拥有各色美食,包括精品酒店、特色餐厅、精致小吃与民宿家常菜,也可以在这里多呆一天,到长城看日出或者日落,一天要往返北京到这里,是来不及的。
8 虽然长城早已没有了往日军事防御的作用,但它见证了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下山的路上,我想:长城正是因为这种精神而吸引着我们吧!它将激励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