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厏愣哥,吃饭了吗?”
“吃了,吃了。”
“厏愣爷,天要下雨了,快回家吧……”
“哦,回家,这就回家。”
只要“大厏愣”在磨盘村一露面,就有人打招呼。这可不是一般的打招呼。而是带着崇敬的味道。
“大厏愣”走路时,一步一厏愣,厏愣一下,肚子就会朝前腆一下,比脑血栓后遗症还严重,那样子实在有点儿对不住观众。
如今大厏愣老了,拄起了拐棍儿。拄着拐棍儿当然也还是厏愣。但厏愣归厏愣,乡亲们并没觉得他的厏愣有多难看。反而还觉得他厏愣得有“范儿”。
按说,“厏愣”这个词儿,用在谁身上,也是个贬义词。可用在“大厏愣”身上,却是一个光环。
大厏愣的原名叫……算了,还是不提起的好。因为从他一开始厏愣,就不愿意再让别人提起自己的真名实姓了。原因是他有个做了汉奸的哥哥。他觉得自己给汉奸做弟弟,感到耻辱。为了不让人们称呼他的姓名,他给自己起了个不雅的外号——“大厏愣”。有自己给自己起外号的吗?有,大厏愣就是其中一个。虽然听起来有些荒唐,但事实确实如此。一开始,人们不习惯,也不好意思那样叫。但是,人总得有个代号吧?他就鼓励大家:“你们只管叫,只要别提我原来的姓名就行。”后来人们就叫开了,时间一长,大家也就顺嘴儿了。乡亲们一见了他,就厏愣叔,厏愣哥的叫,如今已经升级到厏愣爷了。

那么他是怎么把自己搞厏愣的呢?总不至于生下来就厏愣吧?当然不是。说起来还是在八年抗战的后期,有一天鬼子进了磨盘村,来抓一个在村里养伤的八路军团长。这个消息,是大厏愣(那时他不厏愣)那个当了汉奸的大哥,透露给鬼子的。他带着日本一个小队进了村,把老百姓集中到村外的河滩上,给老百姓发了点儿小礼品,又讲了一通“大东亚共荣圈”的好处,要老百姓支持他们,谁若说出那个八路军团长在哪儿,还能给个官当。经过一番诱导,老百姓们都是豆干饭——焖着,没人肯说出那位八路军团长的下落。这下激怒了鬼子小队长,他抡起指挥刀,“咔嚓咔嚓”砍死了十几个老百姓。这时,人群中的大厏愣站了出来,把自己那个当汉奸的哥哥拉到一边儿。
“哥,要是说出来,真能当官儿?”
“真能。”汉奸哥来了兴趣,“你知道八路军团长藏在哪里?”
“我知道。”
“在哪儿?”
“在……”大厏愣看了看人群,又把话咽回去了。
“哦……”汉奸哥也看了看人群,似乎明白了什么,“那你快带我去!”
“好,我带你去!”
汉奸哥来到鬼子小队长跟前,弯着腰,一副媚相:“太君,我弟弟知道那个团长在哪儿。”
鬼子小队长立马眉开眼笑,对大厏愣说:“你的知道?说出来让你当官地!”
“不过……”大厏愣看着大哥说,“你告诉你们的小队长,让他把乡亲们都放了,我才肯带你们去找那位八路军团长。”
汉奸哥把大厏愣的话翻译给了鬼子小队长。小队长一听,立马瞪起冷森森的三角眼:“你的,还敢跟皇军地讲条件?死啦死啦地!”说着,抽出指挥刀,举起来就要砍。汉奸哥赶忙上前拦住了,说:“太君地息怒,太君地息怒。您如果把他杀了,咱们就找不到八路了。”
鬼子小队长这才把刀插回了刀鞘,指着汉奸哥说:“吆西,你地说地对地,黄军要地是八路。让他带你去找。找回来了,全部放了他们地。如果跟黄军耍花招,找不来八路,这些老百姓通通地死啦死啦地!”
“是地,是地!”汉奸哥鸡鹐米似的点着头,跟着大厏愣走了。鬼子小队长不放心,还派了两名鬼子兵跟着。
大厏愣带着他的汉奸哥来到离此不远处的一座山洞前。大厏愣用手一指洞口说:“那个团长就在这里边。”
“那好,你带我进去吧。”汉奸哥让两个鬼子兵留在洞口把守,他跟着弟弟进了洞。他知道弟弟恨自己当了汉奸。但毕竟是亲兄弟,也没多想,端着盒子枪,跟在弟弟身后进了洞。两人越往里走越黑,汉奸哥有些害怕,便站住了。自从几年前他去当了汉奸,就再也没敢回来过,他走之前还没有挖这个洞。因此他心里没底,问:“兄弟,这个洞有多深?”
“哦,不深,几丈远就到底了。”大厏愣催促道,“快走吧,耽误功夫大了,黄军该不耐烦了。”
汉奸哥刚往前迈了两步,又站住了:“还是你自个儿进去把八路带出来吧,我在这里等着。”
“不行啊大哥,那团长的两条腿都受了重伤,他的块头又大,我一个人弄不动他。还是咱俩进去吧。”说着,伸手来拉汉奸哥。可汉奸哥说啥也不肯进去。
大厏愣一看这一招不灵,便乘其不备,绕到汉奸哥的身后,突然张开双臂,抱住了汉奸哥的后腰,两人撕打起来。情急之下,汉奸哥把枪从肩头伸过来,想击毙大厏愣,被大厏愣一巴掌把枪打了出去……与此同时,突然从洞外传来一声枪响!紧着着,枪声伴着喊杀声乱成一团。原来是在附近山里打游击的八路军,接到了鬼子进了磨盘村的消息。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赶了过来。河滩上的乡亲们见救星来了,有了主心骨,也奋起反抗,纷纷捡起起石块,雨点儿般朝鬼子们砸去,眨眼功夫,小鬼子有的中弾,有的中了石块,全部见了阎王。
战斗结束后,乡亲们带着八路军跑进山洞里一看,那个汉奸哥被弟弟死死掐住喉咙,早已断气。人们掰开大厏愣的手,把他扶起来,见他的右胯骨受了重伤,后来经过几个月的调养,虽然腿保住了,可还是成了残疾,给他留下了一个光荣的记号。

作者简介:王起,石家庄市作协会员,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民俗协会会员,河北省第一届小小说沙龙常务理事,散见于《河北工人报》、《承德群众报》、《锡林郭勒日报》、《小小说月刊》、《故事家《热河》《太行文学》等,获省级奖五次,出版小小说集《对面的灯光》。

朗诵:吴文香(吴瑕),女,1951年生。中国共产党员。河北人民广播电台主任播音员,在电台曾从事过播音老干部和工会工作。2011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