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格律诗中的撞韵分析
王永富
(根据学习材料整理,并非原创,意在交流)
格律诗就是用韵句与不用韵句组成的韵律诗(这样概括不一定准确)。用韵叫韵脚,不用韵叫白脚。
所谓叫撞韵,就是在不用韵的那句(白脚)(比如七绝的第三句子、七律的第三、五、七句)尾字也用了韵脚同韵母的仄声字。比如:一首七绝诗用九熬ao韵,第一句最后一个字“高”,第二句最后一个字“朝”,第三句最后一个字“道”,第四句最后一个字“毛”。很明显第三句最后一个字“道”就撞韵了。
由此可见,格律诗(五绝、五律;七绝、七律;还有排律),无论平、仄,一旦白脚与韵脚的韵母相同,都属撞韵。诗中出现这种情况,整首诗的字韵就缺少了丰富的变化,读起来使人涩口、别扭、不美。
撞韵,在古诗中虽然不是非常严重的诗病,但它毕竟是诗病,还是不算完美的。诗人在创作时还是尽量避免为好,因为我们的汉字浩如烟海,只要用心,总可以找到避免撞韵的字来。格律诗,很重要的一点是音乐美,音乐美就要变化(平仄搭配变化、韵脚与白脚变化),尽量不要撞韵。诗词有了韵脚,可以增强韵律感、音乐感和节奏感。白脚的穿插,是为了强调诗的变化,增加诗的美感,突出韵的重要。撞韵的存在,削弱了诗词的韵律感、音乐感和节奏感,使诗词读起来单调,缺乏变化。
当然了,在古典诗词中,也有撞韵的例子,甚至一些大家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也有撞韵的情况。但是这些大家文字功底极其深厚,驾驭文字的能力不是一般人可比的。他们可以通过巧妙的运用你意想不到的文字,把撞韵调整得让人感觉不到撞韵带来的涩口。如:
韩愈的《初春小雨 》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好去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四句诗的最后一个字分别是:酥,无,处,都。第三句最后一个字——处,就撞韵了。我们虽然没有感觉它有什么不妥。但毕竟还算是毛病的。这也是诗人上千首诗中仅有的这么一首而已。
格律诗,如果发生了“撞韵”的现象,整首诗句中韵脚的字韵就缺少了变化,读来粘滞、涩口,所以最好不要出现这种情况。例如:
山林乌啼月痕移,云卷风疏竹影低。
清泪丝丝梦中洗,泉声夜落小楼西。
这首诗虽然写得比较生动活泼,没有什么大毛病。但我们试着读起来,就会感觉不这么舒服的。其原因无非是第三句最后的‘洗’字出现了“撞韵”的问题。“洗”字一读出来,后面这个“西”字就完全被淹没了。“西”字的韵律感几乎荡然无存了。
综上所述,撞韵虽然不是大毛病,但也是小毛病,在今后的创作中尽量避免出现撞韵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