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眼里的世界∣过高评估自己的代价
作者:一风
2002年夏天,我从部队转业时,因工作一时没着落,便在一家广告公司做了半年的文案。在那里,我认识了小艾。闲聊中,得知她当年是个“学霸”,从外地考入上海一所名牌大学,本科毕业后又免考研究生。聊到孩子的话题,她希望女儿也能像她那样学有所成。
那时,小艾的女儿刚上幼儿园。为了让女儿将来得到更好的教育,她买了一套学区房,房价不言而喻。听她说,只要孩子进了这所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就没问题,重点高中基本确定。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有过一段对话,大意是这样的:
我问:“你对孩子的严格,是不是跟你的自身要求有关系呢?”
她说:“我觉得吧,人只有从小养成学习的好习惯,长大了才能做到习惯性学习。”
研究生的思维就是不一样,有合理的逻辑性。不过,我还是请教了她一个问题:“习惯可以培养。如果遇到一个天生爱玩就是不爱读书的人,你能让他养成爱读书的习惯吗?”

她说:“你当过兵,你懂的。只要加以严格地训练,没有什么事做不到。”
听到这样的话,我有点惊愕。
不过,我还真找不到理由来反驳她。人性虽然具有与生俱来的特性,但确实是可以通过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如军事化训练)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和习惯模式的。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通过硬性训练得到彻底改变吗?于是,我跟她讨论起来:“是非可以讨论,或者说可以明确,最终得到一个结果。那么,兴趣爱好能定是非吗?换句话说,你能说哪个兴趣是对的,哪个是……”
不等我话说完,她就抢了话:“孩子学习,不能作为兴趣范畴来衡量或界定。可以这样说,很少有哪个孩子天生就爱学习并以学习作为兴趣的,或者说真正以学习感到乐不可支的孩子是极少数极少数的。”
我静静地听着她的话,隐约能从她的语速里听出她的那种不能被别人质疑的学习观念。我当然认可努力可以改变人生境况的道理,譬如我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不过,凡事都不能以自己的某种成功或失败的模式来定义一切事物的成功和失败。毕竟,年代不同了,个人(比如我们的下一代)所处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于是,我反问她:“那么你现在还爱学习吗?”
她停顿了一会儿,清了清嗓子说:“学习就像工作一样,自然也是有阶段性的特点。对我现在来说,只能为减轻家庭压力而努力工作。但孩子不一样,他们的任务就像我们的工作一样,只能不讲价钱地付出,然后才能有收获。你能说我现在的工作是我的兴趣吗?虽然不是我的兴趣,但我依然要去积极地做,这叫责任。当然,孩子对责任的理解可能还比较单薄,所以,我们要对孩子施以压力,让他们渐渐地意识到责任的可贵并成为了一种生活的精神。”

她的这个回答,让我再次感到惊愕。我说:“你的想法,可能有一定的道理。孩子可能会在一定的压力下收获书本上的知识,但他们失去的是人生中一个不可回顾的美好阶段。我说的不可回顾,指的是童年趣味的生活。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当一个孩子长大之后,如果你问他童年过得快乐吗?他却对童年这个词感到很陌生,甚至抵触。那么我想问的是,这样的人生不觉得遗憾吗?”
她一时没有回答我。我继续说:“可能是每个人的人生目标设定或要求不同的原因,我想我的答案可能会让你产生疑问,或者让你感到失望。我的童年时代是非常快乐的,逃过学,摸过鱼,还偷过生产队里的山芋,夏天约小伙伴到河里游泳,冬天到池塘里敲几块冰块在小路上滑冰玩。可以说,小时候衣服就没干净过,脸上的泥巴就没少过。数学成绩基本上都在8分上下跳动,语文成绩从来都在30分左右作深情地徘徊。我出生农民,做过工人,当过兵,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罪,但我的人生经历很丰富。”
听了我这样的回答,她反问我:“那你后来不是经过努力了吗?”
我说:“确实是这样。当我吃了没有文化的苦果时,才开始发奋努力,决心要用知识来改变未来的人生方向。一个人只有在觉醒后,他的努力才是有意义的。这点,与他爱好的努力的本质区别在于,他懂得了自己需要什么。这种需要,不是被迫,而是自由的选择。”
小艾听了我的话,显然有点不太相信。换句话说,她有点不高兴了。我知道,当我们的生活定位和人生设定被别人产生怀疑时,你说什么,别人都不会相信的。我们常常是宁愿相信自己的失误,也决不会相信别人的真实。

前段时间,我们无意中谋面。久别再见,彼此客套了一下,也就随意聊了起来。
她问我转业后的工作。我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从事自己喜爱的文字工作。我问她的近况。她说,因为当年买学区房,20年的房贷把她的精神也压垮了。去年体检时,她还被诊断结果提心吊胆了好几个月,幸好回访检查结果是良性的。我们的话题又落到了孩子的身上。
我问她:“你的女儿大学快毕业了吧?”
她叹了口气,很失望地说:“提到她我就来气。”
我问:“你的孩子不一直都在重点线的学校读书吗?”
她说:“读高一下半年她就谈男朋友了,读书的魂没了。”

我有点担心了,问道:“那后来呢?”
她叹了口气说:“后来,后来我骂也没用,找班主任也没用,气死我了……”息了口气,她问我:“学生的天职不就是学习吗?”
我说:“理论是这样的,但你不能忽视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需要,合理的需要是一种健康的秩序。”
她微微皱起了眉头。
我接着说:“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也是很容易被他们感到新奇的事物所刺激的。当学习成为他们的精神负担而又不能获得兴趣的认同时,那种新奇的事物就会不时地冒出头来,以引诱他们尝试的可能性。”

此时,她的情绪好像有点不太乐观,没好气地说:“算了算了,反正就是这个样子了。”说完,她借故就走了。
看着小艾的神情和背影,我无法把她跟十多年前的样子联系到一起。想到陶行知的教育格言:“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有时我会想,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在教育方面难道就找不到一个符合孩子健康成长又和国家人才需要的教育观念吗?或许,国家已经找到了科学发展的教育理念,正在渐施渐行。只是,我不知道罢了。


作者简介:
一风,原名李业峰,江苏淮安人,退役军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集《格桑花开》《生活暗示》《心里的那条河》《天空的眼泪》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