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房轶事二(小小说)
文/高加耿
今天,老高师傅的磨房迎来了一位特殊客人,他今年已是年满86岁的老人了。虽然年逾耄耋,但身体健康,耳目尚聪,还能驾驶得了奔奔三轮车呢。
他就是贺家湾乡白家塬的一位老农民,叫白永贵。年轻时,他跟着绥德的一位石匠学手艺。但由于小时候家里穷,没上过学。扫盲运动时,他也没识几个字,更不懂的算术。因此,好多年也只学的个"半接手"石匠。但是,他就靠这"半接手"石匠手艺和良好的人品,娶到了一位方圆几十里出名的,美貌贤惠的婆姨。她就是邻村刘家河有名的“富农”家女儿刘桂芬。后来,生了两儿一女。现在他们家已是四世同堂,重孙子也上幼儿园了。
今天,白老爷子驾驶着他的奔奔三轮车,拉着两蛇皮袋谷子,还有他七十九岁的老伴,来到老高师傅的磨房门前。
老人家把他的三轮车,停放到马路边的停车线内。熟练的将三轮车熄火、拉手刹,然后右腿一抬,轻松下了三轮,谁都看不出他已经是八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转到三轮车后边,打开车斗后门,对车斗内的老伴大声说:“喂!老婆子,咱到磨房了,你往前 面挪一挪,让我把谷子抱进去。嗨!不让你来,你非要来,不顶事,尽碍事”。显然,老伴耳朵不灵验了,眼睛璞愣了一下,仿佛听到了白老爷子的报怨声。她回呛道:“你嚷嚷啥了?嫌我跟着你碍事?那你去,前街上买点老鼠药,把我药死算了,以后你一个人就利撒了”。老太太唠唠叨叨地说着,狠狠瞅了老头子一眼,然后,不屑一顾的“哼”了一声,把头扭向街头。她像个小孩儿似的生气了。
”哎呀!白老爷子,您来了!”老高师傅听到说话声音,走出磨房。看到白老爷子,便打招呼:“怎么,今天来碾米,还带着老伴呀!”
“唉!好你个文安家哩(因老高师傅老家是文安镇的,所以老爷子这样称呼),今天,我一大早就去锄玉米苗,锄完了回家里,老伴说家里没米了,我白馍馍就酸菜,将就吃了点,喝了碗白开水,然后,把牛草倒上,鸡和猪喂了,就装上谷子来你这儿了。你不知道,我要是一顿饭喝不到小米稀饭,就觉得好像没吃饭一样的难受,呵呵!”老爷子看了看老伴继续说道:“可是你说这老婆子,我一动身,她也非得要一起来,说把她一个人丢在家里害怕,没办法,只好把她抱上三轮车,也拉来了”。
原来,他老伴是个残疾人。在1976年,村里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生一起塌方事故,砸断了她的双腿。因为当时医疗条件不好,在县医院做了截肢手术,虽然配上了慈善机构捐助的假肢和轮椅,但还是行动不便。她在家里闲不住,座上轮椅还能喂鸡,喂猪,或缝补衣服,柱上拐杖还烧水,做饭呢!今天,她听见老爷子要进城,加工小米去,嚷嚷着也要去,这就老俩口儿一起来了哈。
自从医院截肢到现在,四十多年时间了,她没进过几次县城。今天,她要进城转一次,看看延水县城里变成个啥样子了。
老太太座在三轮上,用她那干瘪的手指,理了理已是雪白的头发,眼睛一个劲盯着街道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尤其是看到年青漂亮的女人们,穿着吊带背心、超短裙、丝袜在三轮旁走过时,她一眼盯着看,目光跟着左边过来的,一直看到右边走远。心里想:这些女人怎穿的这么暴露,就不怕丢人?穿这么少,她家里人就不管管?但是,她没敢说出口。偶尔有路过的看见老太太盯着人看,觉得怪怪的,就停下来,用手机给老太太拍个照,有的像观看一种稀罕物似的,扭着头边走边看,还议论道:"这老婆婆,看脸上皱纹褶子,该有一百多岁了吧。还座着三轮出门,多危险呀"。
是啊,刘桂芬老太太是老了。可在四五十年前,她也是风姿绰约,钟灵毓秀,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俊女子,是个有良好文化传承的富家女子,只是家庭成份不太好,才选择嫁给这个为人忠厚老实的贫农家儿子白永贵。本来,凭着丈夫的石匠手艺和她自己的勤俭持家,这光景日月还算过得去,可是,命运多舛,一起事故,让她在轮椅上,坐了四十多年。这四十多年的辛酸苦痛,外人又能体会多少呢?。
高师傅帮着白老爷子,把两包谷子抱进磨房,便起动碾米机,开始碾米了。白老爷子拿来的是"晋谷二十一号"谷子,这是最近这两年才引进的新品种谷子,具有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强,米粒饱满匀称,色泽金黄鲜亮等优点。尤其是煮锅后,会有浓郁的米香味,而且开锅后米粒易烂、粘汤。所以,大家都喜欢这个品种的谷子碾的小米。
不一会儿,小米碾好了。白老爷子像个年青人一样,轻松抱起小米袋子,走出磨房,放在三轮车上。一看就是长期下苦劳动的人,才有的力气。
这时,磨房里又来了一位客人,骑着摩托车,后座上带了一袋子软糜子。此人身高马大,六十多岁样子,头发花白,络腮胡子。刚停好摩托车,就看见白老爷子,便大声说道:“嘿呀!老白叔!咋能见到您了,最近身体还好吧?”
“哈哈!是小李师傅呀!好多年不见了,这么些年,你都上哪儿干活了,连个音信也没有啊?” 白老爷子一边说着,一边拉着这位小李师傅的手,寒暄着…...
原来,这位小李师傅,十多年前和白老爷子在延安一家建筑公司的石工队,一起干过活,因为都是石匠,时间不长,便成了要好的朋友。由于白老爷子年龄大了,小李师傅尊称他“老白叔”。
说着,小李师傅拉着白老爷子,坐在磨房石台阶上,掏出一包香烟,散给白老爷子及同围的人抽。跟老爷子互相说了一些各自近况,感觉是很要好的朋友,久别重逢,感概万千的样子。
抽了一会儿烟,小李师傅突然拉着白老爷子的手,笑着对白老爷子说:“老白叔,好久没听到您老唱的咱陕北民歌了,今天你给咱来一段,怎么样?” 一听说白老爷子会唱陕北民歌,磨房边开小卖部的邻居小郭和马师父们,都走过来笑着,邀请白老唱上一段。
其实,白老爷子唱民歌是出了名的。去年春天,省电视台还来人,专门找老爷子唱名歌了,村里人说,他们让老爷子拢着毛巾,穿着白褂子,站在山洼上,山峁上,河畔上,到处唱了。全都录了视频音像。最后,他们离开的时候,给了白老爷子两袋白面,两桶菜籽油,还给了五百块钱呢!。
“哈哈哈!不行,不行,好长时间不唱了,词也记不清了,调也拿不准了,不中用了”。老爷子一直摆手,连着说不行,唱不了啦。
“你是不是看着老伴在了,不敢唱了,呵呵!”
“老爷子,别拿神宰巫的了,就唱上几句吧”
"是不是要老伴批准了才敢唱呀?"
“就唱上一段吧!”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央求着,调侃着白老爷子。架不住众人撺伙,白老爷子“咳!咳!”了两声说道:”既然大家都这么想听我唱,那我就干炒羊肚子,唱上两句儿?我人老了,气短了,唱的不好,嫑笑话噢!” “不要干炒,我给你拿瓶水蜜桃饮料去”。邻居小郭说笑着,跑过去在自家的冰柜里拿来了一瓶饮料,递给了白老爷子,马师傅也走过来,给他点上一支香烟,大家都乐呵呵地等着白老爷子开腔。
这时,只见 白老爷子右手托了托下巴,清了清嗓子道:"我今就给大家献丑了,唱个大家都很少听到的一首民歌,叫做《心疼你的人》。"
“崖畔上那个开花花,崖畔上红,
想起我那情哥哥我好呀么好伤心。
想你了我站在山峁峁上望,
听不见那马铃声来见不上个人。
牛儿那个散欢羊跑那个青,
什么人他留哈个人想人。
这世上拉里再有心疼你的人,
丢哈妹子整天价我泪格淋淋、
……
白老爷子用他那沙亚的嗓子,硬是唱出了陕北信天游,那婉转悠扬,高亢而苍凉的境界。虽然有点气短,但老爷子浑厚的嗓音,动情的演唱,引来了更多的观众,人们围着他,站了个半圆形的圈子,听他唱。一会儿叫好,一会鼓掌,一个个都拿着手机,抢录视频,就怕错过这真人现场板的原生态民歌演绎了。
白老爷子唱一会儿,歇一会儿,唱了《兰花花》,再唱《五哥放羊》,什么《打酸枣》,《掐蒜苔》,《小寡妇上坟》等等民歌,苦的,酸的,直唱的大家,时儿泪眼婆娑,时儿捧腹大笑。 相伴着白老爷子的歌声,老高师傅也把李师傅的软糜子也加工好了。
眼看着听歌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堵塞了街道, 老高师傅只好站在磨房门口,向小李师傅挥了挥手“示意”了一下。小李师傅看见后,这才对众人说:"大家伙安静一下,听我说,今天,老白叔唱了好多了,也累了,你们看老伴座在三轮车,还等着回家呢,今天就到此为止吧!”。众人听小李师傅这么一说,都转头看了看他老伴,也就不再要求他唱了,只是有几个年青人要求和他合个影,白老爷高兴的满足了他们这个要求。感觉自己好像突然成了“名星”了 。
老高师傅给小李师傅装好了软米,并用绳子绑在摩托上,这时小李师傅向白老爷子的三轮车走过去,拉着老爷子的手,说道:“老白叔,今天您又让我过了一回民歌瘾,等改天有空了,请你到我们家里来,再好好听你唱”。
小李师傅转过身,问了声刘老太好,顺手掏出三百元钱,塞给白老爷子。说:“老白叔,今天咱俩偶遇,也没给您带点什么礼物,这三百块钱您拿着,给婶子买点啥吃的,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这怎么能成呢?不过年,不过节的……,怎能让你破费呀”。白老爷子怎么也不肯收小李师傅的钱。
“老白叔,咱爷俩多年没见了。我本应该上门拜见您,可为了那个烂光景,常忙的人没顾上来一回,你就别递达了,让人家城里人笑话咱”。老爷子满含热泪,点了点头:“好吧!那我收下,记得过段时间了,来我家吃桃梨子来噢!”,“好的,我一定来!”
两人依依不舍的告别。小李师傅骑着摩托车,向南驶去。白老爷子也骑在三轮车上,准备起动。这时老爷子的手机响了。
“喂!我在城里了,…你奶呀,我也拉着,…没事,进城前,我给她穿纸尿裤了,…一会儿,我后街道上给你奶奶买个生日蛋糕,就起身回来了,好的知道了。”
打电话的是白老爷子的孙子,显然,关心他奶奶行动不便不是。进城后,要是内急了,怎么上厕所呀? 好在,老爷子想得出这一招,用纸尿裤。哈哈!哈哈!老爷子还真是个有心人唉。
磨房暂时又回复了平静,老高师傅回味着白老爷子唱的民歌,开始打扫房子。突然,发现窗台上放着白老爷子遗忘了的一只塑料手提袋,只见里面装着一些资料。老高师傅好奇的打开看了看,有一页纸张上写着,《农村人口意外伤亡救助申请》等等字样。
原来,五年前老爷子的大儿子,在榆林打工时不幸遭遇车祸,年仅四十九岁就去世了。白老爷子忍着巨大的悲痛,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瞒着老伴和正在上大学的孙子,料理了儿子的后事。
老高师傅无意中了解了白老爷子这些不幸的事,一股无名的酸楚,涌上心头。
人们常说,人的一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三件事:即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老年失儿女。
说到白老爷子,年少时父母双亡,中年老伴又遭遇事故,半辈子不离不弃的照顾着,老了老了却又受丧子之痛。哎呀,真是不幸中的不幸,三件事他都遇上了。
老天爷为什么把这么多的不幸,都加在这样一位善良的老人身上呢?!
好在,有众乡亲们的帮助和政府的关怀,白老爷子没有倒下。他顽强的挺过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幸,凭着坚强的毅力,托着年迈而刚强的身躯,渡过了一道道难关。
现在,孙子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到村子里,当上了村里的第一书记。一方面他想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另一方面,也可以好好的照顾爷爷和奶奶的生活。
老高师傅将白老爷子的塑料手提袋,捎给了专跑乡里拉人的“村村通”小面包车司机,专门嘱咐:“记得亲手交给白老爷子”。然后,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沉重心情,回到了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