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一年后 才二次
解放的的绥宁县
路福贵
5
千里追踪擒匪首
湘西的土匪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有的子承父业,有的三代为匪。他们也曾经被历代政府清剿过,有的甚至是“五起五落”。
但是,他们在旧社会总能“东山再起”,“雷打不死!”
他们的祖传经验就是“水银泻地,无孔不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其中最有效的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这次绥宁县数百个匪首,又故技重施。他们事先准备好逃跑通道,准备好化妆衣物,随时准备开溜。
当19个营的解放军,从十个方面进军之时,泰山压顶,雷霆万钧。
特别是分割围歼,向心合击之时,真正能够脱逃跑出包围圈的,不过是少数。
可是,他们逃过了解放军的追捕,却逃不过广大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
此时,整个江南农村,已经普遍成立农会,村村站岗,到处放哨。很多匪首是在潜伏流亡逃窜中被抓获的。
还有个别的匪首,潜伏很深,迭出怪招,另辟蹊径,逃出包围,溜之大吉。
但是,他们的好梦也不会长久。绥宁县组织了“军民小分队”、“飞行组”,远地追捕。
即使有少数匪首逃亡外地,也是入地无门,上天无路,一一落网。
匪首易朗照,是反共救国军华南总部第四纵队第一支队长,官封上校。
他血债累累,顽固到底。身躯高大,武功高强。
他在逃跑时,狡猾地选择了水路。他从仙福桥上了一个木排,假扮“放排工人”,在木排搭了一个窝棚,过常德,下洞庭,远走他乡。
解放军136师415团侦察到这个情报后,和当地政府商议,决定成立追捕易朗照的“飞行小组”。
由侦察排长许汉章带领,挑选苦大仇深、斗争坚决的民兵易舜章、易尧美为组员。
从11月11日,开始了艰苦惊险的千里大追踪。
解放初期,交通不便。他们风餐露宿,走路9天才赶到常德。
几经周折,深入滨湖港汊,终于找到“熊太春木行”。
这个木行的老板,在易朗照当乡长时,曾经当过乡队副。
飞行组堵住三个门,逐个清查,却发现晚来一步,易朗照昨天搭乘木排去了武汉。
此时,案件发展急如星火,跟踪追击已经变成公开抓捕,稍有迟疑就有可能传出消息,打草惊蛇。
但是,此时,天公不作美,洞庭湖刮起了滔天巨浪。许排长当机立断,拼凑6块光洋,雇请一只“双飞燕”小划子,迎着风浪,飞跃八百里洞庭。
小船接近鲇鱼口时,在暮色苍茫中,用望远镜察看,终于在堤岸上发现高个子易朗照。
他们上岸后又急行15里,两面包抄,走到迎面相撞时,易朗照仍然没有发觉。
霎时间,易舜章抱住他的腰,易尧美用绳索套住他的脖子。
易朗照还想蒙混过关:“我是老百姓!”易舜章拉下他的口罩说:“好一个老百姓!”
易朗照面如土色,瘫软在地。哀求说:“晚公老子(易姓宗族班辈称呼)你们来得真快!请就地给我一枪算了……”
但是,易朗照表面装出害怕的样子,甚至浑身瘫软,这又是他的花样。
实际上,他是在麻痹对手,窥测方向,以求一逞。但是,飞行组也百倍提高警惕。
当时,还没有现代化的警具手铐。他们用湖南特产——棕绳,结实地捆住了匪首。
棕绳的另一头,牵在飞行组员手中。日则同行,夜则同眠。
他们在第二天赶回常德,为了给国家节省住宿费用,仍然住在“熊太春木行”。
当天晚上,夜黑风高,易朗照又借口“讨烟抽”,用烟头之火,烧焦了捆绑在身上的棕绳索。
紧接着诡称“我要大便,请给我解手纸。”易舜美左手拿着棕绳,将右手握着的手枪并入左手,腾出右手往口袋里摸纸。
就在此时,匪首易朗照挣脱绳索,扑通一声,跳水逃走。一夜搜索,无影无踪。
但是,许排长他们连夜联系当地政府,四处设卡,逐户盘查。当地民兵觉悟很高,站岗放哨,搜查严密。
又过了一个白天。晚上九点,一家姓李的木行里,十几位放排工人正围炉烤火,议论逃走的嫌犯。
突然走进一人,全身湿透,自称走夜路不慎落水。李是民兵,一面稳住他,一面派人报信,许排长再次将他擒获。
1949年12月6日,许排长率领的飞行小组,行程2500里,胜利回归。
他们押解着匪首易朗照,回到大坪。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热烈欢迎。
随后,经过上级批准,召开了万人公审大会,依法公开审判,处决了匪首易朗照。
按照“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立功受奖”政策,人民政府设立了“土匪自新登记处”。很多土匪登记自新。
注意右边那位青年,面带微笑,眼神充满新生希望。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