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日到4日,声音与图像——艺术现象学高端论坛在临海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内的迎春里民宿举行。
这场学术论坛,会集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科院、同济大学等10所国内名校哲学系的学者们。论坛发起人是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俊。
学术论坛开进民宿里,可谓是新鲜事,却又显得相得益彰。临靠着台州府城墙朝天门的迎春里民宿,闹中取静,学者们围坐一堂,开始探讨学术话题。
话题围绕着艺术和美展开。比如,南京大学副教授韩伟华谈论了米开朗琪罗未竟之作的美学价值,同济大学副教授张振华发表了对海德格尔与音乐的看法,等等。大伙各抒己见,时不时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探讨之余,学者们休息时,也会走出民宿,到附近闲逛——这是景区民宿的好处,随时可以步入紫阳街,品尝当地美食,感受府城的烟火气。

“在民宿里参加学术论坛,对我而言,是种全新的体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章启群说,“这里很静谧,像个世外桃源一样,不会被人打扰,大家可以专心地探讨问题。”
两日的行程,尽管匆匆,但临海台州府城的风景与民俗,也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临海的小吃,非常有江南的特色。”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文艺研究》副主编张颖说,“像乌饭麻糍、蛋清羊尾,既好吃,起名也很好听,当地百姓居然能把小吃的名称起得如此艺术化。”
临行前,许多上海、杭州的学者表示,台州很近,接下来有计划与家人一同,再来一次深度游。
本次论坛举办方的负责人,临海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何峰很早就有这一想法——把高端学术论坛,引入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

自2016年,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以来,从府城亮化、三线入地改造、新建生态停车场等项目工程,到增设22处公共休闲区块、改造新增24座旅游厕所,景区的硬件得到了质的提升。
“作为文化旅游区,府城的旅游已然可观,但文化方面,还需继续充实。”何峰说,把景区比作一桌菜,风景是食材,文化是调味料,两者合一,才能烹饪出一桌盛宴。
此番与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一同举办了艺术现象学高端论坛,何峰表示,这是一桩文化幸事,只有引入越来越多这样的“幸事”,才能夯实府城的文化地基。
文化地标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全方位的过程
——专访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俊

王俊是土生土长的临海人,生于1979年,先后就读于哲商小学、台州中学,在台州府城墙边,度过了童年与少年时代。他有写作天分,对人文学科颇有兴趣,在学业途中,也受到父母师长的诸多鼓励。
1998年,王俊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哲学系录取。不过,哲学并非他的第一志愿,而是服从调剂的结果。至今回想起来,他觉得,这次“调剂”,改变了他后半生的道路。
既来之,则安之。当年的北大哲学系,有着国内顶尖的哲学专家和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在系统学习过程中,王俊慢慢摸到了哲学的门道。本科毕业后,他前往德国继续深造,在维尔茨堡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王俊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现象学,这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指通过“直接的认识”描述现象的研究方法,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埃德蒙德·胡塞尔。
2009年,王俊回国,进入浙江大学工作;2017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浙江省首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浙江大学“仲英青年学者”;2018年,成为哲学系主任;2020年,担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从事哲学的学习和教学多年,他也清晰地看到了这些年,社会对于哲学这门基础学科认知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第一个10年,社会的风气比较务实,大家考大学会想着选一个好就业的专业,而很少选择像哲学这样不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学科。”
有一件事令他印象深刻。2009年,浙江大学大二学生选择主修专业,选择哲学专业的学生才3名,而哲学系的老师则有30多位,“场面一度很尴尬”。
但最近10年,这一情况开始逐年好转,越来越多的学生会选择攻读哲学。“像去年,哲学专业的报录比达到了5比1。”王俊说,这表明,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学生们的专业选择也变得多元化起来,“这是一种好的趋势”。
在研究领域方面,王俊除了从事经典现象学的研究与翻译,以及当代德国现象学的研究与翻译之外,也关注边缘性哲学问题,如生活艺术哲学、非洲哲学,以及教育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作为从临海走出去的学者,王俊希望,能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出发,为临海的文化和旅游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此次引进高端学术论坛,就是他的一种尝试。
“临海历史悠久,但其文化资源,从全省范围内来看,并不突出。”王俊说,台州府城文化旅游区的优势在于,这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府城墙等建筑保存完好,百姓还居住在这里,到处充满着烟火气。
他认为,传统当然需要构建,但更要打造一个前沿的、具有时代感的文化地标,“例如,府城正在打造的文化艺术节,建造实验性剧场等,都是朝当代艺术方向努力”。
当下的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中,人们往往会注重流量。“比方说,你做一个很丑的建筑,或者策划一起轰动的网红事件,都会带来流量,但这股流量,就是一阵风,过去也就过去了。”王俊表示,“文化地标建设,是一个漫长的、全方位的过程,不能只顾眼前,而需要慢慢形成影响力。”
以此次学术论坛为例,学者们所谈的,都是高深的哲学话题,似乎与临海并无直接关系。但学者们的到来,为景区带来了学术含量,这将是一笔无形资产。
“我所能做的,就是在学术方面做一些推动。”王俊说。
这次艺术现象学高端论坛
学者们说了什么?

张 颖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临海能够保存古代的建筑群落,包括东湖,包括府城墙,包括古镇的道路和院落,包括淳朴的世界观念和生活方式,构成我对临海建筑深刻和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美食,从形象和命名上都有很好的隐喻,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护持,一种精心的营造,我觉得这是一个细腻,温柔,又充满前进和建构感的努力,这两个方面融合在一起,构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能够维护其传统,生动有活力地延续其传统,又能够提高经济收入,构成亲切和有力量的临海风格,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章启群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初临临海,临海给我的印象是它的丰富性,就像是一个南北各种景观的微缩版,有山有水,府城墙依山蜿蜒曲折,让人联想到北京的八达岭长城,紫阳古街青砖黑瓦,古朴纯然,东湖灵秀雅致,极富江南风韵,虽然之前也去过杭州和浙东的一些地方,但这种丰富性很难在其他地方看到。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与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不同,古城的生活文化更具民间特色,比如剪纸、戏曲,他们的生存环境其实是很差的,就像哲学一样,他们本身就很难同快节奏适配,但临海古城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实例,这样的慢生活依然存在着,这是非常宝贵的。我想起海德格尔对苏格拉底之前古希腊那种万物有灵的神话世界的崇尚,他崇尚天地人神的共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这里,世界不是陌生的僵死的工具,而是与你融为一体的,活生生而触手可及的。学哲学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点抗拒现代化的东西,现代化总是有缺陷的,虽然我们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便利,但相应的价值观也有待更新,就像前些年那首歌《从前慢》所描绘的那样,我今年60多岁了,改革开放之前那种朴素自然的生活我是经历过的,我能体会现代人对于过去纯然简单生活充满着怀念。

尚 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不像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当代哲学强调多样性,临海作为千年文化古城属于江南地区非常具有自己特点的一个城市。整个老城区就是其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一个地方的饮食和这个地方的人的性格、语言等一致。作为北方人,第一次来到临海,品尝到了许多临海的特色美食,它们总体上比较讲究风味。中国的建筑和传统文化背后的世界观是一体的。临海的建筑和杭州的建筑属于江南文化这一个圈子,和北方的建筑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台州日报2021年7月6日5版
台州日报记者吴世渊/文 杨 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