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思南路上,沿马路的东侧的73号,是幢花园别墅, 原为 法国在华商人所有 ,里面有幢三层的西式小楼房。
这里是著名的周公馆。
周公馆就是当年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南京谈判期间,由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设立的办事机构。1946年5月,根据“双十”协定,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前往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6月,代表团在沪设立办事处。 1946年,中共代表团租下了这幢房屋,准备公开设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但国民党当局不同意。董必武果断提议说:“不让设办事处,就称‘周公馆’”。于是, 对外用周恩来将军寓所的名义,周公馆因而得名。
1946年~1947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董必武同志在这里工作、生活。
他们在这里领导中国共产党代表团,进行了一系列坚苦卓绝的工作,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赢得了各阶层的同情和支持,有力的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为促进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座楼房的一楼,是会客室。
会客室的面积不大。周恩来曾在这间会客室,接待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与国民党政府代表邵力子、吴铁城交换意见;会晤了张澜、沈钧儒、郭沫若、黄炎培、柳亚子、许广平等各界进步人士。周恩来曾四次来沪,多次在此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
这座楼房的外表很漂亮,还有小花园,但办公室和卧室非常简朴。
周恩来的办公室兼卧室,只有简朴的办公桌和床。衣架上挂着当年周恩来穿戴过的咖啡色礼帽和西服,办公桌上摆放着《大公报》、《联合晚报》、《华商报》等当时有影响的报刊。床边放着一只使用了二十多年的皮箱。
二楼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和宿舍。三楼正中为集体宿舍,时常作为办事处接待南来北往同志的临时住处。
董必武同志的办公室兼卧室在三楼朝北,是三楼各居室中光线最差的。工作人员曾想给他换房间,被他婉言谢绝了。 房间中也只有简朴的办公桌和床。
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和高尚品质,令人感动。
周公馆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环境险恶,斗争艰难。国民党特务机关,在周公馆边上设立监视点,二十四小时都有特务监视,监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办事处的活动,收集那些人进入办事处。周恩来乘车外出,也有国民党特务尾随。一次,周恩来外出,发现有尾随, 随即将车开回周公馆。国民党特务的车也跟了回来。周恩来下车后,走到国民党特务面前,严肃责问。国民党特务起先不承认,后来被迫说,他是小职员,为了吃饭,不得不这样。周恩来给国民党警察局长宣铁吾打电话提出抗议未果,又给国民党市长吴国桢去电,对方推诿不知情。后来,周恩来乘车外出,仍有国民党特务尾随。周恩来又下车前去责问,随员发现尾随的特务是上次的同一个人。周恩来继续给宣铁吾、吴国桢去电,得到的仍是推诿。
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就是在这样险恶的工作环境中,进行革命活动和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11月15日,国民党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关闭了和谈大门。19日,周恩来返回延安,办事处改为联络处。1947年2月,国民党当局限令办事处成员撤离上海,公开监视周公馆。
董必武继续留守,坚持斗争,直至3月5日撤离上海。
至此,周公馆完成了历史使命。
周公馆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