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邢台钢铁厂扩建,我爱人那批新入厂的职工,刚从农村来到城市,对平房小院的追求尚在欲望之中,楼房就闯进人们的心里来了。
1974年,工厂的三层家属楼群,就设计了一些建筑面积40平方米左右的小单元,准备分给入厂不久的职工。消息传出,住在单职工宿舍的,或在周围农村租房的,尤其刚结婚的双职工们奔走相告:有厨房,有厕所,还是上下水……既新奇,又高兴。“城市里的住宅楼都这样,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土老冒儿!”住过楼房的外地人说。
当时我在部队服役,算是照顾军属,我妻子也分到一个小单元,里外两间,是一层。等把几个包装箱和纸箱子及两个铺板搬进新家之后,小单元还是空荡荡的。摸一摸雪白的内墙,拧一拧自来水龙头,拉一拉电灯开关,心情美极了,这是我们第一次住房梦想成真。
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地添置了一些家具:双人床、迎门橱、沙发、写字桌……小单元被塞的满满的。等儿子女儿长大了,需要给他们安排各自的学习活动空间,于是我也学着其他人的做法,把阳台打开,向外扩大了一米,再安上门窗,封好,6平方米大小,支一个铺板,放一个小桌,成了儿子的书房。外间搭一个铺,女儿用,还兼有餐厅、客厅的功能。里间则是我和妻子的天地,经常是夜深人静之后,妻子占着书桌,我把吃饭用的小地桌拉开,看书学习写东西……
如果双方老人从下县来市里小住,床位还要重新调整。一般是加一个钢丝床,把两个沙发对到一块女儿当床用。40多平方米的小单元,有时候居住着老少三代6口人。那个年月里,六、七十平方米的老三室,真让人眼馋极了。
1998年,老伴儿单位集资建房,我真就搬进了当下居住的这个三室两厅的新房,多年的住房理想实现了。
三室两厅砖混预制板结构,多层建筑的楼房之间,是存放自行车和杂物的连排小房,后来,水电气暖一户一表改造,管道横七竖八,电线、网线、电视线,还有各家各户拉到楼下小房里的充电、照明的线,乱七八糟。没有物业管理,完全是靠几个楼长和热心人“自治”,有些住户在房前屋后见缝插针种些丝瓜眉豆,也算有点儿绿色,每年每户只需96元的垃圾费,自我感觉良好。
2018年,日子过的很愉快:把旧房子卖掉,又买了一 个电梯房,装修、收拾、搬家,完成了我的住房梦圆三级跳。
近几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房又有了新的“想法”:年大体弱,日渐衰老,天天爬楼梯,上楼下楼很不方便,特别是腿脚不好的时候很怵头,电梯房,尤其居住环境、配套设施、物业管理比较好的小区,老是在脑海里盘桓,挥之不去。许多在公园里活动的老朋友相继搬进新居,我和老伴儿进一步改善居住条件的思想日渐强烈。三季有花,四季常青,花红柳绿,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轩榭,交通、出行、购物、医疗方便的小区,真有点让人羡慕,又朝思暮想了。
这不,最近梦想成真,在天一城小区买了一套三室两厅两卫的电梯房。真是:小区就似大观园,菏塘岸边有我家,梦圆天一。
理想住房什么样?骑着驴想换马,水涨船高,理想住房就是不停地向着更加美好迈进。
美好生活越发展越幸福,真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