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战告捷
陆军32师高炮营入寮9.23战斗纪实(下)
作者:原11军32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 陈刚
△ 1971.4我32师高炮营37炮1连3班调防前,在琅勃拉邦省孟塞战区阵地的合影(左起顺序):班长陶生财(炮长)、班副谢安生(1炮手)、笔者(3炮手)、刘守志(5炮手,后来老兵唐古座调入担任)、刘启勇(4炮手,上者)、高开国(2炮手,下者)、排长何英联(6炮手)、老兵娄贵祥(7炮手)

△中国援老筑路部队正在施工
四个月后。
9月23日.晨。云雾山中。早饭后,难得的空闲。
位于炮阵地下方,那片竹林子里,我们连部的“会所”。
这是竹林下开掘出大约五、六十个平米的平地.我们用竹子搭起了棚子,防雨的油毛毡顶棚上有大量的竹枝竹叶形成伪装。这是全进就餐和聚会的好场所。
在当年入伍的新战士中,我的绘画特长在连队战地宣传工作中得以发挥。连队司务长特地利用回国拉给养的机会,从境内的勐腊县城,捎来了笔墨纸张和水粉颜料。我在“会所”的面壁大纸上挥毫作画,而身旁则是来自各班的文艺骨干们,成组成群地进行连队国庆晚会出节目的排练。锣鼓竹板、胡琴笛子,还有欢声笑语,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时钟的指针划过了9时半。突然,阵地哨位传来了“一等”的呼喊。
接着,一阵又一阵的警报声在各炮阵地间此起彼落。
沿着齐人高的交通壕,我们“刷刷”地迅速进入炮位。
大雾弥漫。视线仅仅数十米。我们的炮口对准从营部标图班传来的敌情方向:正东。
“邻居”的57炮雷达翁作响,紧张地对空搜索。
“XX号方向(记不清当时的编号,但是可以肯定是我阵地面对的东南方向),F4C一批一架,距离10公里。高度2000,直行临近!”侦察哨位大声重复雷达的侦察结果。
这是一架刚刚与机群一起轰炸了北越的离群单机。兴许是从地面雷达的照射波中又闻到高炮目标的气味,于是,这只恶鸟转了方向,带着血腥气狠巴巴地扑向我们。
依然是浓雾厚积的空中,隐隐传来了敌机的引擎声,转眼间,轰隆隆如同滚雷压过我们头顶,环绕全防区向南而去。因为视线受阻,压满弹药、拉开大门的炮、枪群只能跟踪哑射。
紧接着,大雾开始由山顶自上而下退散。我连阵地所在的半山腰间朝天看,云雾缝隙间的蓝天如同星星点点,时隐时现。
转瞬间,轰鸣声又升调成雷鸣,敌机降低了足有1000米高度,绕过对面正东方向的大山,转由东北方向,以高度威胁的直行临近航路,高速向我们压来。
“XX号方向(还是记不清当时的编号,但是可以肯定是我阵地面对的东北方向),敌机高度800,直行临近”
“目标捕捉! 20(距离2000米)!”我连侦察班测距机手一声惊呼。6门炮的瞄准手(1炮手)齐刷刷踏下了电发火,雷连长电发火指挥枪的6个炮位显示灯发出了刺眼的光亮。说时迟、那时快,“雷公”果断扣下扳机,阵地上顿时露虏连声爆响,6门火炮喷出火舌。整个防区我连首发第一个集火点射。紧接几乎是一宴那,整座大山万钧雷霆呼啸冲天:随着57高炮发射的蓬蓬炸雷声,我连北面“邻居”所在的竹林上空,耀眼的橙黄亮光一团接着一团跃起;东面下方37炮2连的6门炮爆响一片,阵地顿时被硝烟尘土笼罩;背后西面高山上高机群18挺高机如同炒豆般争相发言。全防区的炮声枪声汇聚成震耳欲聋的万鼓齐擂。

△陈刚在炮位上
我所在的37炮1连1排3班。这是一个绝对甲种建制的强实力炮班。参加过援越实战和在我之前早到老挝的老兵占一半以上,来自广西籍大个子何英联排长,重庆籍班长陶生财,班副瞄准手(1炮手)谢安生,还有我的入团介绍人四川籍装填手(5炮手)唐古座,弹药手(6炮手)云南昭通籍老兵娄贵祥;我们同年入伍的新战士有:河北兵刘奇勇为航路、速度、升降角诸元装定手(4炮手),贵阳入伍的山东籍瞄准手(2炮手)高开国,我为距离诸元装定手(3炮手)。我班还有新战友中的老大哥,入伍前系党员村干的河北籍装填手和弹药手刘守志,前不久调炊事班,战斗时正巧送饭在阵地未归,于是增援到邻近的6班参战。

“跟着爆音,狠狠打!”“雷公”发威了。
全连第一个集火点射后,我班的火炮几乎就没有停过火。整座火炮如同千钧列车驶过,炮座大盘有节奏的上下振动,滚烫的炮弹壳一群又一群地散落在掩体里;炮身指向空中,怒吼着喷吐火焰,在频繁强烈的后座和复进中,由倾斜转为几乎的垂直;黄色、绿色、青色混合一起的浓烟,弥漫着整个炮阵地,呛得人几乎呕吐甚至室息;炮身两侧的四个诸元手、瞄准手密切协同,谢班副打完第一个全连集火的电发点射后,高开国紧接着用人工发射,把点射变成了骤雨般的连射。装填手唐古座很沉着,接过弹药手何英联排长和娄责祥递上来的炮弹,一夹再一夹,连续不停地压入炮膛。
△陈刚(中)连长雷跃捷(右)
与年仅16岁的战友刘宁(左)
陶班长拼命向天空挥着红白指挥旗,但大家压根儿就听不见他的口令,全班就一个动作:开火,不停地开火!
后来的战斗总结得知,炮群中单炮发射炮弹,打得最多的是我班,53发,理论射速18秒,战斗射速乘3,差几秒1分钟。
战斗继续。
“邻居”的57炮弹在目标的航路线上低空爆炸,由于敌机临空于头顶,我们都戴上了钢盔,然而,纷纷散落的弹片还是构成了对地面人员和火炮器材的威胁,最近的居然砸到我们的阵地。其中的有拳头大的一块被我完整地保存至今。
开火最为过瘾的当然是山顶的高机枪群。
当时,山顶的天空已经散开了云雾。4连、5连的18挺高射机枪是在同一时刻捕捉了目标的。事后,几乎是所有的瞄准手和诸元装定手,都这样描述当时的战斗情景:仅仅800米的高度和远不到2000米的斜距离,敌机硕大的机体和三角机翼几乎填满我高射机枪的瞄准具光环的中心圈(点)。这是高射机枪最有效的射程。当半山腰的炮群响起第一阵排炮后,仅仅是一瞬间,这9挺双管14.5和9挺单管12.7的高射机枪随即开火射击。27根大口径枪管几乎都是没有一丁点喘息的连射,一箱又一箱满满腾腾的弹药,宴那间化成暴风般的剩空利剑,数以千计的高射机枪曳光弹狂追那只恶鸟,各式各样对空的侦察目镜都看到:这架被美国人吹嘘为最先进的超音速鬼怪式喷气机,在密密麻麻、红红点点的流弹群打击中,一个翅想的摇晃,尾部冒出了淡淡青烟,接着,越发地摇摇晃晃,直至消失于视线。
稍前的一刻,四连出现了险情。敌机开始临远,一位排长手握一根长约一人高的竹竿,竿头上套有指挥旗,跃上掩体顶部,挥舞呼减:“停火!”,话音未落,近身的高射机枪打着长连射,密集的大口径高机枪弹跟着敌机的踪影,呼啸着齐刷刷地横扫过来,把指挥旗拦腰打成两截。这位鲁莽的排长惊出一身冷汗,赶紧跳回掩体。
随着对空射向的临远,敌机的轰鸣声减弱,各阵地上“停止射击”的口令竞相传来,整个防空群的45个炮口和枪口开始平静。
营部标图班不停地把警戒雷达的报告,标示如下:目标(敌机)于20公里处突然消失(坠毁)。方向西南。
随后,我远程雷达的数据显示:敌数架T字头的螺旋桨战斗机伙同直升机飞往该地点,活动盘旋及起降,云云。 
当日,防区内。我援老作战高炮部队、步兵部队和筑路工程兵部队,派出了几百人组成的搜剩分队,三人为一组,分别带着机枪、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等武器和电台前往敌机坠落区域,在丰沙里省和琅勃拉邦省交界处的原始森林里,进行拉网式的大搜捕行动。两天后,搜剩分队报告,在密林的山涧处发现了这架鬼怪式喷气飞机的残骸,敌飞行员则早已遁逃,杏无踪影。
至此,1971.9.23战斗,鸣金收兵。

△上级慰问
后面几天,我国《参考消息》,登载了一条消息:9月23日,英勇的老挝爱国武装防空部队,在上察的孟夸地区,击落美帝国主义入侵的喷气式战机一架。
此次战斗,遗憾的是在我防空群中,空军57高炮2营,我营的37炮3连,计有24门炮没有开火。究其原因,是指挥员的战斗决心出现偏差,战斗过程中对敌情的处置不当所致。
我营37炮3连是当时评先活动的四好连队。战斗当时,3连客观上因地处低部,云遮雾障,炮手们未能直接捕捉目标;但主观上则是指挥员处置情况优柔寡断,战斗决心过于拘谨保守。跟踪爆音,集中火力拦阻射击,是高射速小口径高炮在不利气象和缺乏雷达诸元条件下常用的战术。况且,高炮部队防空作战的战机多数是转瞬即逝的。这次战斗,我炮群开火射击历时不过一分钟。可是直到结束,3连的6门炮未发一炮,不能跟上全营大多数炮枪连队的集火抗敌。其事后总结,留下的是教训。

△陈刚学习摄影途中

△陈刚(中)参加高炮师战地摄影培训班
而57炮2营,虽居比我连和“邻居”还高出了一程的有利地形作为阵地,则因指挥员瞻前顾后,影响战斗决心,先担心临近的敌机发射反雷达导弹,过早关闭了炮瞄雷达,致使全营18门在当时我军装备中尚属先进的中口径高炮丢失目标;后在炮群小口径高炮营以抓住云隙目视捕捉目标和兄弟营的57炮1连勇开雷达自动诸元相继开火的紧要关头,又未能及时改用人工诸元开火射击,致使全营丧失战机。战后受到了上级严肃的批评。
△总结经验研究战法
胜败乃兵家常事。以上分队总结失利原因,在后来的11.28战斗中英勇作战,表现不凡,这是后话。
尽管部分的高炮分队出现差错,但整个战斗则以我无伤亡而敌机被击落的0:1完胜而结束。今天看来,平心而论,我营14.5和12.7的两个高射机枪连战绩最为突出,敌机被高机枪弹打击中弹的概率最大。
然而,这仅仅是事后总结的推理,不能武断为事实。高炮作战,但凡开火,战绩则均摊。因为,一切发生于瞬间,谁也无法证实敌机被击落因其某炮弹、某枪弹,因其来自某发射的身管。
当日,各参战炮、枪连队的炊事班,拿出了平时舍不得吃的猪肉罐头,炖上酸菜、粉条犒劳阵地上的弟兄。“雷公”把自己买的,然而我已经记不清了,究竟是红塔山还是红山茶牌的香烟,散发满阵地,大家以水代酒,却几乎,真是有点醉了。
△32师高炮营通讯班
国庆节前排练节目的欢声笑语再度在“会所”里响起。那战地墙报,恐怕那位雷姓的连长和文中未尽笔墨而同样受全连敬重的指导员及副职连干,不会放过我,肯定是要重新书画,无非是添了如下的内容:
1971.9.23.我师;我营;我连:首战告捷!

△作者所在连雷连长(前排左1)副指导员(前排左2)与连队部分战友合影。陈刚(后排左1)
(全文完)
特别感谢我连河北籍战友刘守志,新近给予的事实核准。
图文编辑:艾宗升
⊙编后
这是我在军旅从事新闻摄影老师陈刚的作品。现将他尘封近半世纪的军旅战斗故事之一奉献给广大读者,了解上世纪70年代中国援老筑路十万大军之防空作战的其中一次鲜为人知的战斗过程。

△陈刚18岁时在援老抗美前线
陈刚老师在军旅几十年,他工作兢兢业业,废寝忘食,新闻敏感反应迅速,脑勤眼亮手快,信息闭塞的七、八十代,他能做到图片新闻“不过夜”,是见报率高的关键因素。无论条件怎么差,都要想方设法到新闻一线抓拍之后,迅速开设随身携行的“简易暗室",快速冲印之后立即发稿。他创造的新闻图片“湿冲湿放法",就是典型的野战型摄影记者的模板。在他的影响下,后以电视采编为主要职业的我,他的“快反模式”被我运用到军事教学、作战纪实及电视新闻采编播,使我走到央视军事记者行列。
如今,数码时代的今天,我延用了这种方法,让单反拍摄的新闻图片快拍快发。
陈刚老师在军旅时期,经历了援老抗美、79年自卫还击、84年者阴山骑线拔点、84年老山首轮防御作战的战地采访。影像数万张,其中上千幅图片新闻发表于《国防战士》、《云贵民兵》、《云南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文艺》、《后勤》杂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等报刊。转业后任天津电视台经济频道总监。退休后受聘任国外大学影视专业教授,主讲电视纪录片。
一一编者
投稿邮箱:553125930@qq.com
电话:15687887886/1388848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