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黄冈》特约记者 田树兵 胡均星 发自湖北武穴
编者按:为发挥校长的示范引领作用,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引导广大师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推动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凝聚起武穴教育办学特色全国争一流、高考成绩黄冈争第一、综合考核黄冈保第一的强大合力,中共武穴市教育局党组开展“校长讲红色故事”活动。今天推出余川镇松山咀中学校长范立华讲述红色故事《抗日战争时期的张体学》。
抗日战争时期的张体学
追寻红色记忆传承红色精神。大家好!我是余川镇松山咀中学校长范立华。今天我讲述的红色故事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张体学”。
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中央决定从中央党校和延安红军大学抽调一批学员,到鄂豫皖高敬亭领导的红二十八军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实行抗日统一战线的指示。原红二十五军交通队长,在红军大学临近结业的张体学便是其中之一。7月上旬,毛泽东接见了郑位三、张体学等20多名即将前往鄂豫皖边区工作的干部。9月初,他们一行先后辗转到达黄安县(今红安县)七里坪。此后,直到抗战胜利,张体学主要战斗在鄂东,对鄂东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1月,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挺进皖中抗日前线。四支队东进后,在七里坪设立四支队汉(口)蚌(埠)通信处,负责照顾四支队留下来的伤员及家属、掩护中共在鄂东的领导机关——中共鄂东特委。为了警卫特委机关,张体学被留了下来,担任设在七里坪的四支队后方留守处警卫排任政治指导员。
1940年1月,鄂东、豫南、鄂中的人民抗日武装联合整编为以李先念为首的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独立游击第五大队与活动与鄂东北的新四军游击第六大队合编为第一团。不久又以一团一部为基础,组建了鄂东独立团,吴林焕任团长,张体学任政委。
1940年6月中旬,根据豫鄂边区党委指示,以独立团二大队和黄冈地方武装为基础,组建了新的鄂东独立团,担负东进开辟鄂皖边抗日根据地的任务。8月8日,张体学政委率新组建的独立团从王家坊出发,东进鄂皖边。9月至11月,鄂东反共顽固派集中数千兵力,对鄂皖边抗日武装发动了所谓的“三月围剿”,张体学、刘西尧和新任团长易元鳖针对顽军集中兵力“围剿”,决定分兵游击和发动群众,从而粉碎了顽固派的“围剿”。不久他们胜利会合并回到黄冈根据地休整、补充。这次东进,开辟了包括蕲春、黄梅、英山、浠水、宿松、太湖相连接的鄂皖边山区广阔抗日游击根据地。
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红色基因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淬炼锻造形成的先进本质、思想路线、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鲜明规定性。红色基因必须代代相传,才能保证不忘初心和牢记使命,才能保证红色政权永不褪色,才能保证红色事业兴旺发达。
松山咀中学坐落在大别山南麓,人杰地灵的余川镇,是莘莘学子的求学圣地,生活乐园。学校秉承“勤奋、严谨、文明、创新”的校训,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协作、勇于拼博的教师队伍,师德修养高、教学能力强。学校多次荣获“武穴市先进集体”、“武穴市文明单位”、“武穴市教学质量优秀奖,"武穴市教学质量特别优秀奖”等荣誉称号。我们将始终不渝地沿着先烈的足迹,响应时代号召、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拼搏。
(来源:武穴市教育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