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
阜新李树成

1968年11月15日早晨,天气晴朗,阜新市四中学校的操场上站满了送学生下乡的家长和亲朋好友,解放牌敞篷汽车整齐的排成一溜在操场上等候,我们下乡的学生带着自己的行李和物品站在汽车旁,整装待发,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伟大号召,我们早就做好了随时出发的准备。学校的高音喇叭正在播放着在天安门前留个影的歌曲,让我们想起了在学校学习和红卫兵在北京天安门前接受毛主席检阅的情景,一种留恋和几分酸涩的感觉湧上心头。八点整,各班主任点名核实,人员到齐,我们上车装好行李,就向农村的广阔天地出发了,经过三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下乡所在地,辽宁省彰武县丰田公社,我被分到了四间房大队东梁生产小队,这个小队是全公社最富裕的生产队,日资1.5元,它为什么叫东梁小队呢?就是因为在一望无边的土地上,在村子的西头有一道山岗,中间只有一条进村的路,它象一座城墙守护着村里人的安全和福址,这个小队全村有23户人家,只有5户是外姓,其余全是赵姓本家,村里人特别团结能干,平常年景都能获得大丰收。傍晚我们青年点九个人在公社被大马车接到小队,四个男同学被生产队长安排到队部饲养员休息的那间屋居住,女同学被安排到大队付书记赵老八家的东屋住,我们放好行李,分别被派到社员家去吃饭,安置知青的费用国家早就拨给了生产队,我们吃饭的费用由生产队转给社员,我被一个叫二大爷的老社员领去他家吃饭,他们老两口没儿女,晚上吃的是红高粱米饭、炒盐豆子和萝卜条子咸菜,我们在外面冻了一天,又冷又饿,我吃的很饱,回到队部住处,点亮油灯,炕上是新铺的苇席,地上还有两口大缸,是生产队为我们淹的萝卜咸菜和酸白菜,饲养员煮牲口料,把炕烧的很热,我打开行李休息,其它三个同学也陆续回来,一问吃的都是高粱米饭大咸菜,有的人家还熬了土豆白菜,一天很累,谁也没再多说话,各想心事慢慢的就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生产队给我们发了生产工具,铁锹镐头镰刀和锄头,都没有把,还要我们自己到树林子里面去找材料,彰武县风沙大,四周都是农田防护林,库管员告诉我们说要找柳木的,使用起来轻巧柔软,在树林子里面材料很好找,我们拿回来让队上的木匠截好长短,再用碗碴刮去树皮安上就行了,晚饭后生产队在队部召开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欢迎大会,二胡笛子伴奏,村里的小学们跳起了忠字舞,作为回报,我们的女同学也为社员们跳了一段舞蹈,大会开始,队长和社员代表纷纷发言表示热烈欢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家落户,我们知青也逐个表决心,坚决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伟大号召,向贫下中农学习,扎根农村做个好社员,最后队长讲了生产进度,安排了我们知青的工作,冬季是打场的季节,我们四个男同学都被安排到场院里去打苞米,从此便开始了我们到农村的生产劳动。场院就在队部前面,四周是围墙,里面垛满了苞米高粱大豆,早饭后我们就进场工作,在老社员的指导下拿起悠荡槌砸苞米,成堆的苞米脱粒后捡去苞米瓤子,待有风的时侯,老社员拿起木锨把苞米扬上天空,使苞米和槽粕分离,再用扫帚扫去苞米堆上落下的浮渣,装进风车再吹一遍,剩下净米装好麻袋,有专人过秤,封口装车,生产队两掛大马车轮番向国家粮库送交公粮,在初冬的公路上,各村交公粮的大马车,跃马扬鞭,一辆接一辆,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派繁荣景象。
冬季公社搞水利工程大会战,向各村要人,工地劳动量大,生活艰苦,社员也都不愿意离开家,我身体好,无牵挂,队长就派我去出民工,我二话没说,捆起行李就到公社报到,工地上红旗招展,人欢马叫,人们干得热火朝天,我们四间房大队的任务是挖水渠,上宽两米,底宽一米,深两米,截面呈梯形状,我们每个人分十米长一段,民工都是各村抽上来的强壮小伙子,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我早就想和当地的社员一比高低,领工队长分好线段,我们就开始比赛似的干起来,锹镐飞扬,看谁先完成任务,在实践的较量中我曾几次第一个先完成任务,那种胜利的喜悦,无以言表,这也给我以后在农村的工作奠定了信心和基础。小伙子们都争强好胜,在工作休息的时侯,还要摔上一跤以决高下,在工地我是活跃的,傍晚吃过晚饭,有人还把二胡还带到了工地,拉上几曲给工友们增添乐趣,一晃到了月未,是民工换班的日子,我们村没人来接班,我继续干,这时工地总指挥找到我,让我回村去一趟,顺道给他也稍点吃的东西,总指挥是原公社的老书记,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是这一带的区长,他浓眉大眼相貌堂堂,文革退居二线,现在依然在前沿抓生产,他叫刘俊山,和我住在一个村,我回到村里就开始找他们的家,他家住在村子中间路北,五间砖房,高高的院墙,明亮的玻璃窗户,房顶还有一个食堂似的透气窗,大门紧闭,我扒墙头向里望,只见一个穿着黑色条绒上衣的姑娘拿着瓢在喂猪,我高声问到,这家是姓刘吗?姑娘说你找谁?我说明来意,姑娘开门让我进了屋,他拿掸子扫了一下椅子上的灰尘,让我坐下,然后倒了一杯热水放在桌面上,姑娘圓圆的脸蛋,白如凝脂,小鼻子小眼晴,嘴边还有一对小酒窝,弯弯的眉毛带着几分的妩媚,梳着一对齐肩的小辫,十七、八岁的年纪,亭亭玉立,没想到在这偏远的荒漠村落,还有这样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叫刘淑云,她给她的爸爸拿了些豆包和吃的东西装在袋子里交给我,她又顺便问了一下工程进展和她爸爸的情况,我回答后,离开她家回到工地,又干了一个月,来人替我,回到了生产队。
场院打粮食用不了那么多人,生产组长就带领我们俩个知青到马棚去铡干草,组长续料,我和另一个同学摇铁轮式铡草机,彰武县风沙大,草上都是灰尘,当我们把铡草机摇起来的时候,机器切草声嚓嚓作响,草沫尘土飞扬,一天下来,我们满脸灰尘,腰酸背痛,吐痰都是灰色的,下班回到住处都得先躺在炕上歇一会才去洗脸吃饭,生产队有十多匹马,还有牛和毛驴,每次铡草都要备很多的料,天天铡草成了我们的专业,转眼到了年关,生产队通过决算发了工资,自从下乡到年末,几个月艰苦的劳动和生活,我们连一片肉都没见过,太馋了,我们四个男同学决定要到县城里去改善一次生活,彰武县城离我们生产队有30公里的路程,我们走到公路张家站点,坐汽车到县城,那时县城只有几家国营饭店,吃饭还要粮票,我们买了肉馅包子,猪头肉和肝,每人还要了一碗鸡蛋汤,吃饱后,当天晚上没有回去的汽车,我们就住在大车店里,还沏了一壶茶品味生活,并商定到了明年再发工资的时候,我们要到北京去改善生活,再去看看天安门,第二天早上,我们在饭店又吃了一顿回到生产队。
我们住的那间屋,生产队为了装粮食,队长把我们安排到社员家去住,并固定在他家吃饭,年前村里家家杀年猪,我们男同学在房东赵鹏和家也跟着吃了一顿杀猪菜。春节我们是回家过的,过了正月十五我们回到生产队,队里开始为春耕生产做准备工作,队长安排我去跟车往地里送黄粪,装车卸车又脏又累,数九寒天,塞外大地北风呼啸,风沙扑脸,我戴着皮帽子,穿着妈妈给我做的棉袄棉裤,腰上扎着围脖,拿着二齿钩子迎着寒风一堆一堆的往地里扒黄粪,向劳动模范掏粪工人石传祥学习,宁愿一人臭,换来百家香!向贫下中农学习,就是要学习他们的吃苦耐劳精神,队长组长叫咱干啥,咱就干好啥,扎根农村,就是要努力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好社员。生产队地多,年年种不完,全村从队长到每个社员都有一种紧迫的使命感,送粪也是争分夺秒的搶时间直到种地前送完为止。转眼柳树发青大地泛绿,到了开始种地的时节,生产队给我的任务是跟着犁杖去种苞米给种子上粪,彰武大地,地旷人稀,垄很长,滤粪一根垄得分三段,每个人一段,点种子的妇女分两段,他们全是种地的行家里手,只有我是第一次干这样的活,年青的妇女紧跟在犁杖的后面点种子,一步点一堆,三到五粒种子,步履飞快,我提着沉重的粪撮子,弯腰小跑着跟在她们后面往种子上面点粪,扶犁杖的老把式在前面把鞭子甩得叭叭山响,大马犁杖飞驰向前,我急的手忙脚乱,有时还点不到种子上,汗水顺着我的头发尖往下滴,这汗水和我的辛劳一起都溶入了这片黑土地,初春乍暖还寒,有的人还穿着薄棉袄,可我热,汗水湿透了我的秋衣秋裤,干什么都有窍门,在老农的指导下,我站在垄台儿上,按着垄沟里种子的距离,一步一点,不但粪能准确的点到种子上,还轻松自如,由陌生到熟练,渐渐地在犁杖的往返中,我还能赢得一点休息的时间。起早贪黑生产队全体人员都在拼力的抢时间多种地,到了芒种没种完的地就养草喂马,等来年再换着种。先期播种的地块出苗了,妇女们就去薅苗,男社员开始耪地,组长带领我们十几个人到地头按顺序先后排开,组长先耪第一根垄,他速度快,草除的干净,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跟在后面你追我赶拼力向前,耪地我不陌生,在学校放署假下乡支农时我们干过,用锄头先摘净苗根的杂草,然后在苗的两旁一面一锄,连铲草带松土,一步两锄快速前行就可以了,六月的天,骄阳似火,一望无边的大地连个风絲都没有,我们耪了一垄又一垄,又渴又热,多想吃根冰棍儿凉快凉快呀,可是在这远离县城的大地里哪有卖的呢,地头只有被太阳晒热的两桶水,在地中间是不能去喝水的,再渴也要坚持把地耪到地头才能去喝水,无论是上午下午中间都有一个小憩的休息时间,去了喝水,大家就坐到一起拉家常,说说村里村外的奇闻轶事,老农们说到兴奋之处,讲的眉飞色舞,我们坐在一旁静静的听,津津乐道、忘记了疲劳,时间长了他们还讲一些男女之间的事,原来在农村的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情趣的故事。
耪完地,趁空闲生产队为我们青年盖了四间房,还套了院墙,木匠为我们打了桌椅板凳,碗厨,我们买了锅碗瓢盆,还抓了一头小猪喂养,从此我们的女生就开始做饭,男生挑水拾柴,磨米磨面,我们青年就有了自己的新家。村里人也常来我们青年点串门,我接触最多的是两个生产组长,主要是向他们探讨干庄稼活的技巧问题,还有一个是大队的赤脚医生,他文质彬彬,还有半个知识份子的架式,我们常在一起下象棋,他是公社老书记的长子,他的妹妹就是刘淑云,时间久了我不去他家,他的弟弟还来找我,有时他出诊不在家,刘淑云还能陪我下上一盘象棋,她和我们一样,也是初中刚毕业就参加农业劳动的学生,下象棋,她是初级水平,走棋慢,但很认真,我每次和她下棋,走完一步都得等着她,她圆圆的脸蛋,白净细嫩、小鼻子小眼睛,弯弯的眉毛,嘴边还有一对小酒窝,笑起来非常好看,她象一朵含露欲滴的玫瑰,娇妍可爱,她手里拿着两个吃下来的棋子轻轻的嗑哒着凝神思考,她的爸爸在公社很少回家,她的俩个小妹妹在桌子上写作业,她的妈妈忙着家务,看到我们下棋,抿着嘴笑,在这偏远的小山村,我们远离父母,晚上是最怕寂寞的时候,在这里,我确享受着和家一样的温馨。
入夏,生产队的犁杖给庄稼趟地,我们给牲口圈起粪,割草垫圈沤肥,通过半年多的生产劳动实践,我已经进入到了生产队主要劳动力的行列,230斤的盐袋子别人扛不动,都是我从马车上把它揹进队部仓库的,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太阳晒黑了我们的皮肤,风沙吹糙了我们的脸,繁重的体力劳动练就了我们的筋骨,艰苦的生活环境让我们迅速的进入了成年。
七月初,在生产队全体贫下中农的推荐下,我出席了彰武县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积极份子代表大会,开会回来,队长让我看青,大地苞米趋渐成熟,转眼之间就到了五谷丰登的金秋时节,开始割地,全村强壮的劳动力一起上阵,大地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割苞米进度快,我们就下来和妇女们一起在地里扒苞米,扒好的苞米装上马车拉回到村里的场院,苞米杆按户分配直接装车送到社员家,正当我们扒苞米进入高潮的时侯,队长让我去替牛倌放几天牛,他到菜园子去种菜,放牛很轻松,闲遐还能抽空看看书,奇怪呀,每次生产队劳动都是捡重活给我干,这次正忙的时侯为什么让我来放牛呢?到后来扒完苞米,同学们才告诉我,你扒的苞米杆太干净了,分给社员谁家都不要,原来每年社员吃粮都是根据自己需要报数量,扣除粮款,剩余的工分到年末决算开现金给社员,每年交公粮超出任务部分国家都多给钱收购,鼓励广大农民交公粮的积极性,今年上边有新政策,规定每口人年定量为450斤,家里小孩少的粮食明显就不够吃,这样村民们在扒苞米的时侯就动了心眼,在这个村子23户人家中,有18户姓赵,都是本家,那四家外姓也都是姑爷子,就公社书记一家人和他们没有亲戚关系,我是费力不讨好。忙完秋,我又被派到公社去出民工,这次我们大队的任务是给修桥打水泥的砸石头子,生产由大队的赵海峰负责,我负责伙食管理,出门在外民工劳动很辛苦,我广泛的争求他们的意见,把伙食搞好,换着样做,让他们吃好才有力量完成任务,工期结束,我又被抽到公社和电工埋线杆给大队安装广播喇叭,这时年末征兵开始了,全公社30个兵员名额,知青只有3个指标,要求严格,不光是要身体好,出身好,还得要工作和政治表现好,选拔兵员,先由小队推荐,大队评选,最后公社优里拔优,年末是收获的季节,我面临三个选择,一是当电工,二是生产队有意让我当政治队长(付队长),三是参军入伍,好男儿志在四方,我们就应该把最壮丽的青春献给伟大祖国的国防事业,到前线去,为祖国站岗放哨!通过体检政审,1969年12月10日我接到了公社送来的入伍通知书,晚上我到刘淑云家准备把当兵入伍的喜讯告诉她,她的妈妈坐在炕里,在煤油灯下做针线活,她挨着她的妈妈坐在炕头靠着墙,我坐在挨着炕沿的椅子上给她们讲当兵入伍的事,今年我们公社征的是铁道兵,全国哪都去,现在部队的驻地在保定,离北京很近,我高兴的讲着,这时就听她的妈妈对刘淑云说,看你、过几年还不回来,灯光很暗,这时我才仔细看她的脸,只见她泪眼模糊,泪水顺着她的脸颊往下流,滴在她胸前的衣服上,想起我们在一起下象棋快乐相处的日子,现在要分别了,很痛心,讲不下去了,我眼含着眼水离开她家回到了青年点。
一年奔忙,四季芬芳,在这个偏远寂寞的小山村是她陪我度过了那青春最美好的时光,在离别的前一天我本该到她家道个别,可是远处的同学来看我,还住在了我这里,没办法分身,第二天早上我们新兵到公社集合奔赴部队,当拖拉机路过四间房大队的时候,路边站满了欢送的人群,通过一年的共同劳动,淳朴善良的乡亲们、我们有了感情,他们举手向我至意,我也挥手向他们告别,再见了,乡亲们,同学校友们,再见了,东梁生产队、我的第二故乡和那片厚重的黑土地!到如今已经过去了50多年,回想起那段知青生活,让我终生难忘。
李树成
2021年7月5日稿

简介
李树成,1968年下乡知青,69年12月入伍服役于铁道兵68团参加京原线、沙通线铁路建设,73年复原回到家乡阜新在市陶瓷厂供销科工作,业余爱好文学写作,现已退休享受晚年生活。
投稿加微信zxq13910331606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