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聚南泥湾
文/归途
"七一"前夕,老伴儿的几个闺蜜积极酝酿,在我们即将离开延安之前,小聚一次。而且,大家异口同声要求,我作她们的司机自驾游。时间:选定六月二十七日,星期天。地址:选在南泥湾。主题:上山采摘野果,重温儿时旧梦,享受大自然的风光;重游红色圣地,一睹南泥湾的风采,体验党的温暖和关怀。
清晨,大家匆匆洗漱用餐,从延安出发。我们一路高歌,激情澎湃,约四十分钟车程,来到南泥湾采油厂。这里是大家提前规划好的行程。安排第一站是到山上去采摘。
南泥湾采油厂座落在延安市宝塔区秋树林乡政府的所在地,是宝塔区地方政府早年所建的钻采公司的一块石油基地。企业改制后划归延长石油管理局系统管辖。就在南泥湾景区附近不远的地方。这里有我的两个小朋友在采油厂工作。他们早已做好了带我们上山采摘的准备,还买了许多的水果和矿泉水。在他俩的热情指引下,沿着婉娫崎岖的山路,我们一齐直达目的地。
秋树林的山,还是当年的那些山。可是秋树林的地,却不是原来的那片黄土地了。远远望去,满山遍野的洋槐树,茂密成林,叶绿成荫,花季刚过不久的树林里,仍然弥留着丝丝槐花的余香。绿荫中,间作了许多的山杏,挂满树梢枝头,半黄半绿的山杏,争相斗艳,似乎早有准备,托着一张张笑脸,等待着前来采摘的人群。走进山林,随便伸手摸去,便是一把把橙黄色熟透的山杏,放在嘴里满口香甜的味道,若有浅绿色的颗粒,便是甜酸甜酸的口味,瞬间,就会感觉到自己两腮紧绷、口水直流的窘迫。低头眯着下边,山地里的小草好似笑容可掬的样子,偷偷窥探着自己。于是,我便想起了自己儿时调皮捣蛋的模样。村里一群熊孩子常常围着光秃秃的黄土地上,那棵独一无二的老山杏树,攀援争抢毛杏的样子……
老伴儿笑眯眯的围着树庄转,一边伸手釆摘树梢低拉下来树枝上的小杏,一边开心的分享着她小时候的故事。她家的自留地,就在她家窑洞对面的山洼上,里边种了不同季节成熟的各种水果,父母带着她去,随便采摘。盛果期的年份,常常会招来邻村的孩子偷吃。她把自己的同学好友叫来相帮采摘。有一次,一位城里的女同学激动地说,一次能吃下去三个金老梨,结果只吃了一个,就吃不动了,那梨子长的太大了。
那年代,这种和谐温暖和幸福快乐的生活感觉,在别的村庄,孩子们的生活里是很难找到的。这种特殊的"待遇",一直伴随着她长大。她们家当时孩子少,又是村中村,当地人称"一家村"。她们家住的窑洞,离其它村民的窑洞远一些,家里除了父母和长他十岁的哥哥,再无她人,这与岳父母大人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也是分不开的。
小赵和小董,在小贺的率领下,已经摘了两塑料袋子熟透了的小山杏,小高和我老伴边摘边吃,兴奋不已,不一会儿胳膊上提的小萝框,盛满了各种型状的大杏小杏。向导小贺和小马仍然兴致盎然,跑了一面坡,又上一道梁,还在用心的盯着沟叉叉上的木瓜树。尽情的分享着山里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意境和画面,很快被多情的高姐发送给了自己的老公。
我在附近,早就听到"高姐"夫妻的手机对话:"快来呀,这里的山杏可甜了,满山遍野绿树环绕,山里可凉快了。""那好,你们等着,我们从志旦县城出发了.……"手机里的幸福对话,彼此感染了对方的情绪。好一对鸳鸯情侣,妇唱夫随。他俩是一对不甘平庸的年轻人,今天的小别,本来是各自追求完美、寻找梦想的生活旅程。未曾想到追梦追到一起来了,听说还有重量级的朋友要来。于是,大家暂时停下手中的采摘,共同期待着新朋友们的到来。
两辆小汽车,就停放在路边井场里的树荫下边。井场不是很大,但是很平整,也宽敞。小马是我新认识的小朋友,她带着自已的两个孩子,还没有上学。今天早晨五点多起床,就为我们策划好今天的行程。现在忙里偷闲,躺在自已的车后坐上睡着了。不甘寂寞的小闺蜜们,就地铺好野餐垫,玩起扑克来了。
小赵和小高,高手合作,被称为暄棋棋里的红炮黑炮"欧娃对",打"升级",当对家,那种配合,真是天衣无缝哦。一连三局,常常出其不易,以少胜多,连战连捷,无人敌拿。小贺常年工作在石油战线,玩牌本来也是强项,今天也不得不认输了。
整整一个晌午,金灿灿的阳光普照大地,但是这大山里地面上,特别是阳光下的树荫里,山风掠过,一阵阵的凉爽和倩意。大家一边饱偿着这里的田院景色,一边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一边耐心地等待着新朋友们的光临,一边欢歌笑语,天真烂漫,童心来复,疯狂地玩耍起了儿时的游戏。
下午四点左右,终于迎来那拨久久期待的新朋友。这种等待,在后边用餐的时候,我老伴儿说,这是一种"幸福的等待"。
来者是高姐家的小学同学,大家彼此,自我介绍,很快就熟悉了。一会儿都成了朋友。再次簇拥在杏树下,享受着这无边无际的山野风情。
令人兴奋地不仅是这里的山水风光,而且更为感动地是这里的人文情怀。我仿佛回到过去几十年前,乡镇工作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
远处来了一对情侣,他们中间还有一个小男孩,正在兴致勃勃地赶到一个杏树的下边。我不由地凑近聊天。来者便是村里的农户,下午上山乘凉,顺便带着孩子一起来,体验一下山里人的生活。他们并没有反对这些陌生人进山,而是热情洋溢地分享,这些山和树的主人是谁?他们是怎样辛苦的栽上这么多树的。还把自己熟悉的…口味好吃的山杏,介绍给我们。临别时,他们又把自己采摘的一框山杏,赠送给我们吃。言谈举止间,满怀深情地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国家给农村的退耕还林政策好。
这山里人的朴素情怀,真实地表露了当前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农村老百姓的心声。真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鸣"唉!
下午,六点钟我们一起下山,来到了南泥湾景区。南泥湾的山还是那些山,南泥湾的川还是那道川。南泥湾的山川变绿了,南泥湾的道路拓宽了,南泥湾的村镇,真正变成了陕北的"小江南",南泥湾的香菇面飘香,南泥湾的精神红色传承,永放光芒。
我们行走在当年"三五九旅"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道路上,耳边响起一阵阵"大生产"的号子和歌声,时空仿佛穿越到当年红军战士大生产时的情景。
南泥湾湿地公园处,小桥流水哗啦啦的响,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民间小吃各种各样,牛羊仿真马蹄忙,游人遍地忙照相,山脚下的树林傍,白鸽成群喜洋洋,我们站在河道的垫脚石上,一会儿戏水,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拍照,尽情享受着这里美丽如画的无限风光。
不到半里地,就是南泥湾的红星广场。广场的东南角耸立着巨型红色党徽,我们在党徽前,庄严宣誓。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党的光辉照亮了我们毎个人的胸堂。听说,对面沟里新建了一所"二炮基地",仅供游客参观欣赏。
"三五九旅大生产"纪念馆,南泥湾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着无数英雄的形象和传奇故事,每到一处,每一幅画面都是千古绝唱。
晚上八点钟,我们返回南泥湾采油厂驻地。在那里,我的朋友早就准备好火锅宴,欢迎我们的到来。我们欢聚一堂,吃着火锅,分享着各自的感悟。然后,又是夜间烧烤,啤酒烧肉,海吃海喝,载歌载舞,梦想着一场心中的篝火晚会,尽情狂欢,直至深夜,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内心深处不由的感动和感谢这片黄土地,以及在这里曾经和现在生存的人们。
南泥湾真是个好地方。过去的南泥湾,是个米粮仓。在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上,毛泽东主席号召群众发动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生年自救,全民兼兵,亦工亦农,织布纺线,小米稀饭南瓜汤,拯救了延安。又靠小米加步枪,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挽救了中国,撼动了世界。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革命的道路上多么大的奇迹呀!
今天的南泥湾,延安市委、市政府又把这里建成红色旅游圣地,变成全国人民心中向往的延安精神革命教育实践基地。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延安人尽情挥洒汗水,继续努力创造奇迹,让这里产生更巨大的力量和活力,激励更多的人,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人类服务。服务全中囯,服务全世界。这是延安人民多大的光荣呀!
政府的举措,再显了党的英明和形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如今的南泥湾,真正变成了一片红色的土地,无论走到山上还是来到川里,无论景区还是周围的村庄,无论山水风光还是人文情怀,到处都有英雄的足迹,人民的榜样。真是延安精神光芒万丈。
我们同行的人,每一个灵魂,在这里,都得到了再一次的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