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东
出版单位: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空房子》是刘东的长篇新作,我看了一下,立足于文本主题意蕴的讨论比较多,我就不做赘述。在这里我想立足创作诗学,从叙事出发,探讨一下刘东的叙事技艺。我想,有过阅读本书经验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刘东笔下的故事很吸引人。
那么,他的叙事动力是什么?刘东小说叙事动力的双擎就是悬念与成长。
有人也许会说,悬念是小说叙事技巧层面的概念,而成长则是小说的主题,怎么能把这样的两个概念并置呢?这一点儿不矛盾,打个比方,就像现在比较流行的混合动力汽车,48V+2.0T。一个电力,一个燃油,可以一样共同推动一辆机车平顺向前。
第一次读到刘东的小说是受《少年文艺》之邀为他的一个短篇小说写评论,这次读完《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空房子》之后,又找了一些刘东的其他作品读了一下,可以说他的作品具有较高的辨识度。他的很多作品都有这样共同的气质:思维开阔,构思精巧,编织绵密,环环相扣,叙述从容。
加拿大李利安·H·史密斯在《欢欣岁月》一书中论及儿童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时谈到底是什么让孩子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那一类儿童书时说“尽管他们(儿童)也许并不能清楚地意识到,是对想象力与戏剧性的本能追寻在推动着他们。这种探究好奇的天赋或者说是某种想要拓宽天地的渴望,无论你究竟称它为什么,它自然而然地属于儿童,也属于人类都拥有的童年时代。”我们再看儿童文学最初的那一类经典作品:1719年的《鲁滨逊漂流记》、1726年的《格列佛游记》、1808年的《尤利西斯历险》、1873年的《汤姆·索亚历险记》、1885年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还有1882年的《金银岛》……单是看书名,我们大概就能知道它们的共同点:冒险——“我们知道,好的冒险小说必须有出色的结构,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始终被兴奋、危险、悬念牢牢抓住。”——“除了一时的刺激以外,人物性格、故事氛围、思想内涵以及叙述技巧也是使一个故事成为经典的必要元素。”
正是在这样的源流之下,我们才有了这么多的冒险小说,同时,也因为以上的原因,真正能够成为经典作品的冒险小说也是屈指可数。无论是早前充满想象力和奇幻色彩的《镜宫》,还是这个悬念重重的《空房子》,从某种程度上讲,都具有冒险小说的气质。南海通过镜宫与同龄人交换人生是冒险,单如双一个人住进空房子也是一种冒险。台风中失踪的爸爸能否归来?为什么雪夜里房子外面会出现可疑人影和神秘脚印?爸爸失踪前为何购买的大额意外身故险?陶乐乐究竟有着怎样的病情和苦衷?妈妈到底经历过什么才成为现在的“如娜”?如娜身边的郭叔叔又有着怎样的意图?……悬念成为了推动叙事和吸引读者阅读的绵延不绝的动力。在《金银岛》里,我们的孩子们会遇见一个男孩,他的历险让小读者们也跟着喘不过气来,在《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空房子》里,他们分享到的还不仅仅是单如双的“历险”,还有他的痛苦与斗争,宽容与理解,勇气和智慧。当孩子们有机会与这样一位同龄“英雄”——他当然是英雄——在这本书里相遇,并分享过他的人生,生活对他们来说将比从前有意义得多,而他们也必将获得更多成长的勇气和启示。
作为叙事动力的悬念显而易见,甚至会让小读者一开始以为这是一部“侦探”小说,但是随着阅读的渐渐深入,另外一种叙事动力不动声色地平顺介入并贯穿全书,那就是成长。刘东是一只非常有耐心的蜘蛛,我在上文中列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就是一张作者用悬念编织的网——不仅不动声色地把充满好奇心的读者网络其中,这张网同时也建构了单如双及其同龄人共同成长的世界。所以,随着单如双的成长日复一日地在这个如迷的“网”状世界里展开,成长既是叙事的动力,成长本身也成为对以上重重悬念的回答。更为难得的是,作者不仅仅写了单如双及其同龄人的成长,还书写了他们身边的成年人的成长。单如双也正是以自己的成长体悟到父母的成长,并在这样的体悟之中理解父母,最终,长辈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像血脉一样,在单如双身上流淌,这既是家风的传扬,更是生命的延续——父亲永远离开了自己,但是,作为父亲最珍贵的那一部分仍然在儿子身上活着。
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一书中引述宋人陈善《扪虱新话》中以常山之蛇打比方,形容文章因结构而形成的气势:“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予谓此非特兵法,亦文章法也。文章亦要宛转回复,首尾俱应,乃为尽善。”《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空房子》开篇即坚信父亲一定会回来——相信奇迹一定会出现,但是,最终,父亲并没有回来,奇迹并没有出现。但是,读完全文,我们知道,其实奇迹已经出现,这奇迹在成长的每一件小事里,在成长的每一天之中。《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空房子》的结构也有常山蛇“首尾俱应”的魅力。
出于好奇,我特意了解了一下刘东作品的销售情况,从当当、京东商城了解的信息来看,他的书销量一般。这实在让我困惑。一方面,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当代少年小说实在太少,另外一方面这样优秀的作品又没有特别好的销量,所以既要特别感谢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这样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出版社和阅读推广人一起努力,让这样的书能够被更多的青少年读到。不过我倒是愿意以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中的一段话和刘东共勉:“作家从内心深处感到写作是他经历和可能经历的最美好事情,因为对作家来说,写作意味着最好的生活方式,作家并不十分在意其作品可能产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后果。”
(作者:舒辉波 来源:出版商务网)
-------------相关阅读------------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空房子》:成长,从直面现实开始
90多年前弗吉尼亚·伍尔夫散文《一间自己的房间》横空出世后,“房子”或“房间”在独立精神空间方面的意涵指向就逐渐得到了强化与认同。小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空房子》也不例外地继续表征房子的这一意涵,但与伍尔夫关注女性权益不同,儿童文学作家刘东倾其力关注的是青少年独立成长空间的话题,同时还给“房子”添加了另外一些相关意涵。
小说中,主人公16岁高中生单如双家里有一套空置下来的房子,这座空房子先后安顿的是单如双父子两代人的身体与心灵:单如双的父亲单一方曾常常一个人在这座空房子里待着,单一方失踪后,单如双因为和母亲如娜的关系变得紧张而借机进入空房子里学习,在这里逐渐探明父亲的诸多秘密,单如双对父亲的怀念和守候、对个人情绪的修复与梳理是在这座空房子里完成的,单如双诸多同学私密的青春“纪念册”也都被寄存在这里。“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空房子”,这是有了丰富人生阅历后的成人单一方所发出的人生感言,作为这一信息的接受者,单如双一度雾里看花、不明就里,但到后来有了真切领会、深刻体悟,一如其所言:“这所房子就像一个对焦镜头,只有通过它,我才能看清楚自己大脑中的一些记忆。”进而言之,小说有如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和宣示:人的情感、回忆、秘密、精神这一类东西虽然无形,但一定是要有具体的有形的物来承载的,看似虚空的房子实则有“容”;而且,人固然住在房子里,而被赋予了感情与意义的房子也同时住在人的心里。
在长篇小说尤其是儿童小说中进行这样形而上的探讨,难免会让人为小说的可读性担心。作为一个乐于也善于关注青少年儿童精神成长的作家,刘东不负众望,他举重若轻、恰到好处地把控着叙事的节奏,让小说一直充满磁性,比如说空房子里洗手盆上突然冒出来的单一方的洗漱用具;雪夜里房子外面的可疑人影和神秘脚印;单一方失踪前购买的大额意外身故险、他日常手工折纸里隐藏着的秘密,都道出怎样的隐情?其失踪后公司面临着的危机能否成功化解?病得很严重的同学陶乐乐究竟有着怎样的病情和苦衷?被单如双错失了的陶乐乐发出而又迅即撤回来的那条微信内容是什么?当年老妈如娜为生产单如双曾遭受过什么样的罪?单一方失踪后出现在老妈如娜身边的郭叔叔有怎样的意图?李宗强爸爸向老妈如娜大献殷勤又为的是哪般?单如双冒名顶替老妈如娜的微信,老妈如娜和关老师能否被他一直成功蒙在鼓里?单一方会否如家人所愿安然返回?这扑朔迷离的一切环环相扣,诱引着读者迫不及待地要了解下文,而刘东气定神闲地打开一个又一个“套娃”,让一桩桩真相渐次浮出水面,读者会惊觉,原来一切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玄虚离奇,事情的发展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却又摄人心魄耐人寻味。
表面看,《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空房子》写的是一个少年寻找父亲、重新认识父亲和等待父亲归来的故事,但实质上讲述的是一个少年如何重新认识自我、调整心态和直面现实的故事。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成长故事。小说聚焦父子两代男人的成长,让单如双这个正经历成长蜕变的少年在对亲人的思恋中与曾经是莽撞少年的父亲展开有意义的精神对话,在已经成功度过青春叛逆期的昔日少年单一方的对照和启发下,今天成长中的少年单如双的心灵世界得以被有效地进入和打开。单如双是一个丰满而立体的形象,他有时暴躁鲁莽,会和男同学挥拳动粗、会与母亲发生龃龉,有时又心思绵密,愿与女同学推心置腹、能机智帮助出走女孩;他有时很强大,强大到可以自救和救人,有时又很脆弱,脆弱到心理世界会在瞬间被怪念头攻陷。毕竟,他是一个成长中的男孩,充其量是一个站在成人世界大门口向里窥视和探望的准成人。
单如双始终坚信父亲会在某一天奇迹般地归来,这当然源于其对父亲无法移易的爱,但更有这样的因素存在,那就是他一直不愿意接受现实,不愿意直面父亲可能已经死亡这样一个残酷事实。而父亲的失踪、奶奶的辞世、母亲的抑郁、同伴的离别,这一系列意外都迫使单如双重新打量生活和思考人生,他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也不再逃避现实,开始学会适应充满变数的生活,学会尊重成人的感受与选择,尽力修复和维护亲情与友情。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意味着获得,同时也意味着失去,意味着与亲近的人、眷恋的世界、熟悉的生活的渐次走远。而“失去”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所以惟有正确看待成长中的得与失,才意味着向人生成熟迈出了坚定的一步。
小说中单如双之所以对空房子恋恋不舍,就在于房子所关联着的父亲的故事与命运,而当他欣然接受了家里变卖空房子应对危机这一事实之后,方意味着其放下了心中的不当执念。刘东巧妙地从猝不及防的意外发生这一角度入手,讲述这样一个饶有意味的成长故事,这不仅对于青少年读者体会成长中的爱与痛富有意义,就是对有过种种人生历练的成人读者也大有启发。
(来源:文学报 | 乔世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