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赏贵州作家刘传培老师的倾情之作:《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历次会议概说》「飘舞的剑」(302辑)

中 共 中 央
在长征途中召开的历次会议概说
刘 传 培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名党员,深知“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性,近来,不断从电视节目、手机微信、书刊杂志上反复学习中共党史,特别是红军长征这一段历史,让人特别的深受教育。长征途中,革命先烈们探索真理、不怕牺牲、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令人感动和肃然起敬。而在革命的危急关头,红军为什么总是能一次次的绝处逢生,一次次的转危为安,除了红军将士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外,几次重要的会议所作出的决定,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例如我们熟知的通道会议、黎平会议、遵义会议等。其实,在当年的长征途中,中共中央还真是开了不少的会议,有些是我们熟知的,有些是我们不熟知的,但在当时同样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一并作简要介绍如下。
一、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湖南省通道县召开临时紧急会议。会议听取了毛泽东主席的意见,改变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路线,而取西入贵州省。

二、黎平会议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黎平县召开会议,再次接受了毛泽东主席的意见,放弃了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改向黔北的遵义进军。

三、猴场会议
1934年12月31日至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瓮安县猴场镇召开会议,通过了在川黔边展开战略反攻,建立新的苏区的决定。
四、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遵义县召开扩大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路线,毛泽东主席重新回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岗位,中国革命从此转危为安。

五、鸡鸣三省会议
1935年2月4日至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川、黔、滇三省交界处的贵州省七星关区林口镇鸡鸣三省村召开会议,决定反攻遵义,并且博古(秦邦宪)向张闻天(洛甫)正式交出中央领导权。

六、扎西会议
1935年2月6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云南省扎西(今云南省威信县)召开会议,通过了遵义会议决议,决定恢复白区工作,总结了土城战役的失利原因,重新整编红军,确定了回师遵义的战略方针。
七、白沙会议
1935年2月15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省古蔺县白沙镇召开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再占遵义。
八、苟坝会议
1935年3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省遵义县苟坝村召开扩大会议,讨论了是否进行打鼓新场(今金沙县)战役,并确定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军事决策三人团,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主席军事方面的领导地位。
九、会理会议
1935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省会理县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批评了部队中的“右倾情绪”,点名批评了彭德怀、林彪、刘少奇、黄克诚等人,确定了通过彝区、继续北上的方针。

十、泸定会议
1935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省泸定县召开常委会议,决定中央红军过雪山与四方面军会合,并且派陈云同志去上海恢复白区地下党组织。
十一、两河口会议
1935年6月26日,一、四方面军达维镇会师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省小金县城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军北上陕甘建立根据地,准备实行松潘战役。

十二、黑水芦花会议
1935年7月18日至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省黑水县(亦称芦花县)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并集中讨论了四方面军的工作问题。
十三、沙窝会议
1935年8月4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省松潘县毛儿盖乡的血洛寨(藏语称沙窝)召开扩大会议,增补了红四方面军部分将领进入政治局,同时决定执行《夏洮战役计划》。
十四、毛儿盖会议
193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省松潘县毛儿盖乡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左、右两路军迅速执行北上东进的发展战略计划。

十五、巴西会议
1935年9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四川省诺尔盖县巴西乡召开会议,强调了红一、四方面军的团结和统一行动问题,等待张国焘、朱德率领的左路军北上,使中共中央避免了受张国焘挟制退向川、康边界的危险。

十六、牙弄会议
1935年9月8日至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主要领导人和徐向前、陈昌浩等在四川省若尔盖县阿西镇牙弄村召开非正式会议,联名发电催促张国焘及左路军尽快北上,同时决定右路军和军委纵队单独北上。
十七、俄界会议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迭部县高吉村(亦称俄界)召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张国焘同志错误的决定》。

十八、榜罗镇会议
1935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通渭县榜罗镇召开会议,决定红军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为陕北。
十九、吴起镇会议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红十五军团)在陕西省原赤安县(现吴起县)吴起镇胜利会师。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吴起镇召开会议,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开创了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
二十、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安定县(今子长县)瓦窑堡举行扩大会议,听取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张浩(林育英、林彪堂兄)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提出了扩大红军,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方针。
二十一、晋西会议
1936年3月20至27日,在红军东征取得胜利的形势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山西隰县大麦郊附近的上益千村(今属交口县)、石楼县罗村和四江村等地举行了扩大会议。会议全面讨论了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政策和战略方向问题。提出了扩大红军的计划。继续贯彻了瓦窑堡会议精神,使全党全军更加明确了党的抗日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与奋斗目标,进一步统一了全党政治和军事战略思想。这次会议对于我们党由“抗日反蒋”到“逼蒋抗日”的策略转变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十二、保安会议
193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保安县(今志丹县)召开会议,根据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决定放弃“抗日必须反蒋”的口号,转为逼蒋抗日。8月25日,根据会议的精神,发布了《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
综上所述,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前后历时两年的长征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和到达陕北后,先后共召开了22会议,其中:1934年召开了3次。1935年召开了17次(注: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结束前召开了16次)。1936年召开了2次。
这一系列的重要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危急关头不得不召开的会议,更是以毛泽东主席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场伟大革命实践。这些重要会议,进一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有效化解和解决了红军内部的诸多矛盾和外部的重大生存发展问题,从而挽救了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也由此成为了一个成熟的、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自身问题的政党。正如毛泽东主席所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以长征胜利结束为转折点,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不断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最终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72年的建设,当今之中国取得了令世人骄傲的成就,由一个极贫极弱、任人宰割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国际地位日溢提升的社会主义大国,傲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步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时逢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百年之路,艰辛不易而又无尚荣光。所有国人当永远铭记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永远缅怀为建立新中国作出牺牲和贡献的革命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实走好当今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此,由衷地祝愿党的事业万古长青,祝愿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2121年7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