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建党100周年--白云黄鹤是我乡”研学课程
之黄鹤楼上看武汉百年变迁(主楼篇)
基础教案(参考)
主题:七一建党100周年
核心:黄鹤楼上看武汉百年变迁
1、 基本情况
1、 研学时间:20分钟
2、 参与人数:30人
3、 研学地点:黄鹤楼主楼
4、 教具:毛泽东游蛇山老照片、奥略楼老照片
2、 核心思路
湿地花城——黄鹤楼上看百年武汉的生态变迁
(两江四岸“百里江滩画廊”、长江大保护、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活力之城——黄鹤楼上看百年武汉的经济变迁
(武汉长江大桥为代表的桥梁建设、武汉高铁网络、长江黄金水道、天河国际机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长江中游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百万大学生)
美好之城——黄鹤楼上看百年武汉的生活变迁
(小商品经济、改革开放、世界设计之都、武汉城市圈)
英雄之城——黄鹤楼上看百年武汉的精神变迁
(辛亥革命第一枪、抗日战争武汉保卫战、疫情防控武汉保卫战等)

3、 研学过程
1、 引入——在黄鹤楼穿越时空
欢迎大家登临黄鹤楼!今年在外交部举行的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上,对咱们武汉的推介语是:春赏樱、夏看荷、秋品桂、冬观梅,吃热干面,登黄鹤楼……俗话说不上长城非好汉,在武汉啊,可以说,不登黄鹤楼,不能读懂这座英雄的城市!
有着1800年历史的黄鹤楼,其前身是三国时代夏口城上的军事哨楼,六朝时已有仙话故事流传,经过盛唐诗人的题咏,到中唐时已是一大游宴胜地。宋元明清期间,黄鹤楼屡毁屡建,1884年清代最后一座同治楼毁于大火。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咱们现在这座黄鹤楼才重建落成,成为黄鹤楼公园的灵魂建筑,也是武汉最著名的地标。我们今天要在黄鹤楼讲讲武汉红色足迹,看看江城百年变迁。
2、湿地花城——黄鹤楼上看百年武汉的生态变迁
提问:我们现在的黄鹤楼是1981年开始重建,1985年正式开放。在此前,有长达101年的时间里,蛇山上是没有黄鹤楼的。那毛泽东1927年在蛇山是怎么写下著名的《菩萨蛮·黄鹤楼》呢?
讲述:清末的黄鹤楼被烧毁之后,有一座奥略楼在后来长达47年的时间里,都被游人当作黄鹤楼的“替身”。直到1955年,为了建造武汉长江大桥,奥略楼才被拆除。
奥略楼原名风度楼,是清末文人为纪念张之洞在武昌立下的赫赫政绩而在蛇山上修建的,但是奥略楼在长江大桥桥头堡的附近,也就是在古黄鹤楼故址附近,离长江更近,更贴合古黄鹤楼的临江位置。而我们今天的黄鹤楼地势更高,视野比古黄鹤楼和奥略楼要更开阔。
毛泽东1927年登蛇山写下《菩萨蛮·登黄鹤楼》,大致就是图上这番景致,临江而立,滚滚长江水激荡起他心中的豪情壮志,写下“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名句,流露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提问:看图上奥略楼时期的长江和堤岸,对比一下现在的长江堤岸,有发现什么不同吗?
讲述:从这张图可以看到,此时长江边已经有硬质堤坝了。张之洞坐镇武汉时干了非常多的壮举,大兴实业、大办新学等,其中还包括大修堤防。当年,张之洞在汉口修了张公堤,在武昌一南一北修了二堤二闸武金堤和武泰闸、武青堤和武丰闸,至今都还在。新中国成立后,武昌重新把堤坝修建了一番。
百年前的堤坝虽然对江水有一定防御作用,但人和江水很难亲近,是分隔开的,而今天的武昌堤坝和江滩,它70%是绿化面积,20%是人工建造的各种娱乐设施,另外10%则是亲水平台,不光是防汛的重器,还是滨江风景长廊,人和江的关系更加和谐。
武汉有个著名的昵称叫“江城”,站在黄鹤楼上,可以看到长江、汉江在此交汇。其实啊,武汉的水资源远不止这两条江,武汉还是“百湖之市”,有166个湖和165条河。
百年前的张之洞时代,武汉因水而兴成为“东方芝加哥”,但那时候只有经济发展,没有生态意识。而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今天我们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为目标,是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事实上,武汉两江四岸的“百里江滩画廊”工程,在国内外已经成为了大江大河保护的典型,很多城市来武汉学习江滩建设模式,成为了武汉城市文化景观的代表和象征。在长江大保护的时代号召下,武汉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未来会有一个更美的“湿地花城”大武汉!

3、活力之城——黄鹤楼上看百年武汉的经济变迁
提问:俗话说“遇水架桥”,大武汉的桥相当有名。如今武汉有一景——在晴好天气里,临江登高可以一眼观数桥。试试看,站在黄鹤楼上,能看到长江上的几座桥?
讲述:1957年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而现在长江上仅武汉段,就已有11座大桥建成通车了。
毛泽东同志在长江大桥开建的第二年,也就是1956年写下《水调歌头·游泳》,他说“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作为新中国的经典建筑,武汉长江大桥不仅以现代化技术解决了国家巨大经济难题,还以其壮丽的外观展现出中国的新时代。
在毛泽东时代,他许下愿景说“将来长江上修上二十座、三十座桥,黄河上修上几十座桥,到处都能走”。大家知道现在长江上有多少桥吗?整个长江流域,已建的、在建的桥梁超过了200座,这是新中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我们一代代的桥梁建设者,靠着不畏艰难、实干兴邦的精神,改写了世界桥梁建设格局。其中,武汉的桥梁建设水平和力量非常重要,在桥梁界,有一种公认的说法是“21世纪,世界桥梁建设看中国,中国桥梁建设看武汉”,这是极高赞誉。在桥梁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领导这全国人民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天堑变通途”的故事一直在刷新,长江上的这一座座桥梁,是在向世界证明:中国人,能够起宏图!
不光水和桥,武汉自明朝起就被称为“九省通衢”,但这个称号现在来看,已经“过时”了。我们眼前,与武汉长江大桥一起联通的京汉铁路,曾是第一条连接中国南北的铁路,而今天,武汉的高铁网络辐射整个中国,4小时可达国内80%的主要城市,长江黄金水道通江达海,天河国际机场链接五大洲,武汉现在是“中国通衢”、“世界通衢”。
四通八达的交通是连接经济的主动脉,显示着武汉的经济脉搏强劲有力,是一座活力之城。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武汉是中国重要工业基地,“光芯屏端网”、汽车制造和服务、大健康等产业集群加快迈向万亿级,承载着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等重大战略,在全国和区域发展中地位更加突出。

4、美好之城——黄鹤楼上看百年武汉的生活变迁
提问:这些大事件、大布局,也影响着每一个在武汉居住、生活的人。来看一张老照片,有人知道这张照片的故事吗?
讲述:这张老照片在东湖宾馆毛泽东同志故居纪念馆有陈列。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来武汉,第一次游蛇山的场景。那是1953年的大年初五,毛泽东听完省市领导汇报后,一时兴起,微服私访来游蛇山。走到蛇山半山腰时,毛泽东同志和一个卖炸臭豆腐的老人攀谈起来。后来被人们认出之后,毛泽东和大家握手。闻讯而来的群众越聚越多,人挤人,时任武汉市公安局长的谢滋群曾回忆说,当时许多领导的鞋都挤掉了,后来派人上山找鞋,居然找回了两箩筐。
从这张照片,能看到70年前的生活水平,老百姓们穿着比较破旧,炸臭豆腐的摊位也很简陋。现在,黄鹤楼脚下的户部巷整修一新,也反映着个体经济的繁荣,别说臭豆腐了,几乎是想吃什么就能到吃什么。这种一日三餐不愁的生活,其实是非常大的幸福。我们的父辈年轻时还在为温饱奔波,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现在的年轻人啊,已经忙着减肥了!
在武汉是幸福的,有美食、有美景,还有实现美好生活愿望的机遇。武汉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设计之都,武汉现在还正领头大力推进9个城市协同发展的城市圈,黄鹤楼已不仅仅是武汉的黄鹤楼,更是中国的黄鹤楼、是世界的黄鹤楼!

5、 英雄之城——黄鹤楼上看百年武汉的精神变迁
讲述:封一座城,护一国人!在中国抗疫总体战中,武汉市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展示了责任与担当,广大市民承受了苦难与代价,也因而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与赞誉。2020年1月28日,钟南山院士在访谈中含泪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很英雄的城市。”3月10日,总书记飞抵武汉,亲临抗疫一线指挥。他满含深情地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再次被载入史册!”“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总书记为什么用了“再次”二字呢?那是因为在风云跌宕的近代百年,武汉早已一而再地显露英雄本色,浓墨重彩地载入史册,发生在武汉的大事件往往影响着中国的全局。
南宋,岳飞在鄂州(今武昌)屯兵七年,武汉成为岳家军大本营、收复河山之前进基地。大江大湖之城的磅礴气势滋养了英雄的军队,也传承着英雄的忠魂。
1861年,汉口被迫开埠后的城市转型,是中国近代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起义第一枪,史称辛亥首义。革命军人在三天内就光复了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在随后一个月内,全国13个行省相继“独立”,终结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1921年7月,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建党伟业,武汉不仅没有缺席,而且由于机缘巧合,成为出席党的成立大会代表最多的城市(武汉小组推选的2位代表是董必武和陈潭秋)。
1926年11月2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将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武汉继辛亥革命之后再次成为全国革命中心。从年底开始,陈独秀率领中共中央机关陆续从上海迁到武汉,武汉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中枢要地。上海沦陷以后,“到武汉去”成为文化界最响亮的口号。1938年6月的武汉会战,是抗战期间投入兵力最多、作战持续最久、歼敌人数最多、牺牲最惨烈的一场城市保卫战。此后,日军停止了其战略攻势,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丢掉了武汉,却赢得了战略。
武汉不愧是英雄的城市,过去是,现在也是。饱受战火洗礼却总能浴火重生,历经惊涛骇浪却仍然傲立潮头。大江大湖陶冶了它的坚韧和仗义,赋予它最危险时刻挺身而出的勇气。它本来就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化身。
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武汉人民团结一心並肩战斗,战胜疫情並采取积极措施,使武汉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武汉才能迎来春景共赏、山河无恙!
新冠肺炎疫情之后,黄鹤楼这个自古就赢得了无数英雄豪杰青睐的地方,也接待了许多抗疫英雄。登楼看到气吞云梦的雄阔之景,俯仰天地,思接千古,胸中难免激荡起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这也体现出黄鹤楼的城市地标作用,不止是物理空间上的地标,更是一种城市精神、人文精神的地标——百折不挠、屹立不
6、 结语
疫情之后,武汉正在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阔步向国际化大都市迈进。英雄的武汉再出发,将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建设者和受益者。
最后,想分享黄鹤楼上的一副对联:
万古河山,胜迹常留,叹百年时运维坚,三楚名楼曾付火
千秋邦国,韶华永驻,看一代英雄谋略,九霄仙鹤又乘风。
这幅对联和毛泽东在大革命低潮时期来蛇山咏诵的那句“心潮逐浪高”一样,都展现着天人合一、坚韧不拔的强大精神力量,希望大家通过这次游览黄鹤楼,也能有所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