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递的章节中行走
张卫军
“宏村是一幅画,西递是一部书。”作为一个业余旅者,似乎也有同感,在水温徐徐升腾的春天,或许宏村就是一幅绝美的水墨丹青,徽派黑白建筑映照下的宏村,薄雾袅袅娜娜,小荷池塘悠悠绽放,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去欣赏,都有着诱惑眼球的盎然画意。
春如此,夏如此,每个季节都有每个季节如画的感觉,晚秋的宏村更是涂满了彩色,枯荷、燃烬了阳光的梧桐树叶,以及金灿灿的银杏叶,还有与白云一起轻轻游荡的炊烟,是大自然与乡村风情融合的、极致的美,是随意随心的写意泼墨,如画的美是宏村隽永的印记。
而我内心似乎更喜欢在雨色葱茏、少了人流滚滚的清晨,一个人静静地轻踩西递古村光滑的、油亮的青石板,静静地心无旁骛的聆听清脆的脚步声。此刻最美的应该是与西递呼应的、脱离了嘈杂的灵魂,所有的一切都被挡在心灵之外,仿如被青石板过滤了一般,如流水般纯净、唯美。
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间的西递村,三条溪水自东向西流淌,至村中合三为一,于是有了“东水西递”之说,或许“西递”之名源于此处。二十多年后再次踏上西递古村落,依然感到古村的清新、疏朗。
清晨拽着尚未睡醒的霞光,从昨夜曾有好梦的徽娘精品民宿出发,一个人漫无目的的沿着小溪行走,思想的纸页此刻已经清零,恍如一张可以创作的空白扉页,缓慢的以脚步曲曲折折地写一个人自在的小诗。
看老街古巷摇着尾巴欢快行走的狗儿,听穿越各家各户的流水声声,春雾随着浪漫的臆想在山野袅袅而起,在温暖的霞光里缥缈,哦,平流雾,此时的西递半空犹如浣纱女的绝佳杰作,以曼丽的纱笼让沁出清香的油菜花朦胧在诗意之中,婉约而闲逸,或是西递桃花源人家的另一种写意。
安逸的人生,静谧的美,春雾的美,极尽情感的排比和春天的煽情,在缱绻和浪漫中,让西递从岁月深处开始,不断续写着厚重的内涵。一道道从脚下走向巷子深处的青石板,有如打开了的历史书卷,字里行间让心扉徐徐起伏。
读西递,读有关“假胡真李”的传说,听胡氏后人的傲娇:“我们是李改胡,是婺源考水昌翼公的后人”,神思恍惚间从胡氏祠堂的黑白色中穿越至唐宋,胡家祠堂再现的是一段历史风云。“义祖大于始祖,儿孙后代不得复宗……”端端正正写在祠堂正中的《胡氏家训》,以包容天地的气度,旷达地悠游在黄山脚下。
走进西递,仿如苍穹之下历史的回望,岁月浓缩成一部荡气回肠的书,让所有的来者可以静静地读、静静地思、静静地走进前人的社会。西递是一部哲学著作,行走在富有沧桑感的老巷,犹如读一卷卷写着人间烟火的文字,感悟西递人的哲理。笃敬堂,一幅楹联让平淡的内心咀嚼许久,“读书好、营商好、效好更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西递人的务实和精明与时俱进,把徽州人读书、营商的艰难道路大白于广众,知难不难,浓缩了西递的一份精致。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田存一点子孙耕种”,富含佛性的西递,富含哲理的西递,如同一个传世千年的哲学大家,在传承中写满了乡村的善念和人性之美,是融合了人间烟火的美。
西递又是一部缀满了人间烟火的小诗,清代诗人曹文植《咏西递》“青山云外深,白屋烟中出。双溪左右环,群木高下密。曲径如弓弯,连墙若比节。自入桃源来,墟落此第一。”淡淡几笔将西递的景、西递形态入木三分,所有的情致都是生活的、淡淡的、乡村的雅韵,而我们夜间居住的、名为“西递徽娘精品民宿”的客栈,或许是西递众多精美味道中一道脱俗的春笋炒肉。
客栈是清道光年间的三品官宅改造而成,无论是木雕、石雕还是砖雕都沿袭了徽派工匠的匠心,雕镂精湛,在配上民宿主人情感的想象,红色的窗帘、红色的灯笼,配上大红色官椅、雕花的双喜莲花门,与深深的徽派长巷一起描写着西递的一段绝美风情。
更有长发及腰的老板娘,清澈中透着飘逸,优雅的古筝曲在手指的弹拨中回响在敞亮的老屋,生命最本真的恬静不经意间流落此处,我不知道是为青云弄长巷深处的老宅子所痴绝,还是因了那位白衣翩翩的长发女子而触动了藏在心扉的诗句:“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我没有走进雨中的西递古巷,而我在徽娘精品民宿的巷子里看见了挂在巷子上空的小花伞,看见了美美的西递、美美的红灯笼。西递还是一部充满了人间闲味的书,阳光下晒笋的老大爷,穿着朴素站在街角卖笋的老奶奶,忙忙碌碌、迎来送去的客栈伙计,还有穿着蓝布衣衫垫着脚在阳光映照下挂着腌猪腿的村姑,即使撑着拐杖静静望着游人的老人,也是以淡雅的笑靥浅显西递的雅、西递的纯,言谈举止浓郁着西递乡村的郎朗风情,如流水清澈,如山霭诗意,如徽娘精品民宿的一道老母鸡汤香气四溢,静默地走近、又走远,微微的徽州土话更如清清的瓷勺敲击青花瓷碗,脆生生的,是古朴的、素雅的、烟火的书卷。
小桥流水,青砖黛瓦,有人说“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或许西递是最好的注释。
西递是一部可以回味历史的书,是可以回味人生哲理的书,是浸透了人间烟火味的书,我在阅读西递的古往今来中,伴着乡村的鸡鸣狗吠悄然入梦。
二〇二一年六月六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