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小水滴
周末采风时,偶遇一位老者,骑着一辆三轮,带着一喇叭,一盆架,一脸盆,一毛巾,一推刀,一木梳,一凳子,在十字街口设置理发点。“他可不是来俺一个村理发,他走了一村又一村,来了一次又一次,理了一回又一回,十里八村的小学生和老年人,大都由他理发。”这位说话像老师的中年男子给我说。
三轮车一进村,固定地点一停放,各种理发用具置放停当,小喇叭就开启了:“理发哩来了!理发哩来了!“就这一句录音,重复一阵子,再重复一阵子。一个流动理发点就开始工作了。街坊邻居听到了,该来理发的,就来了,不用拥挤,不用排队。大家都很礼仪,你让我,我让你,街头阴凉处蹲着喷空儿,坐着抽支烟,等着洗头、理发。

在太公镇黄山村,前来理发点的群众给我说:“老段这人真不错,每隔二十天左右,人家开着三轮就来了,大家也想着他,他也该来了,习惯了这样形式的理发,简单、快捷、省劲、省时、省事,不耽误农活儿。”见老段正在给群众理发,我边拍照边和他聊天。知道老段这样设置流动点走乡入村为群众理发可不是一半天的事儿,他已坚持了三四十年了。老段一般上午下乡理发,下午在家理发。他服务的村子涉及卫辉的黄山、牛窑、田窑、来湾、寺庄、朱庄、宋庄、上枣庄、下枣庄等村。服务群体多是小学生和中老年人。
起初干理发时,在村上大队部干,后来又被聘至陈召煤矿为煤矿工人理发多年,之后又是自己单干,直至如今从步行到骑自行车,再到骑电三轮下乡理发。这个持着小推刀理发的手艺,用他的话说,真的不愿随意丢下。更何况农村群众还特别需要这样的流动理发员,给他们快节奏的新农村生活提供便利。
当然啦,老段下乡理发是收费的,费用也随着市场行情在逐渐调整。老段说,开始收费是0.25元,一直在变化,到后来的每人一次0.5元、1元、1.5元、3元、4元、到现在的5元。我们从老段理发费用的不断调整中,也反映出农村群众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家自然而然也接受调整的标准,毕竟亲自上门来,价格设置又非常之低。
老段干理发几十年,很热情,很酷爱,很专注,很投入。村上群众,有邻家来电说,有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登门理发,他会拿着小推刀,赶过去,入户理发。理完后,转身笑着就走了。
其实,在卫辉城里,理发店已经星罗棋布,高、中、低档,样样全有。即便在山乡或是平原乡镇和街道,包括人口特别大的村子,也有不少美发店日夜在营业。但是,个别乡下村子,因人口基数少,没有理发店,不少孩子或是老年人理发,就很不方便。老段流动理发点的出现,给这些人带来了快捷方便。从群众的笑容中,可以读出来,老段这样的做法还是非常受欢迎的。毕竟老段的理发手艺已经达到“师”级水平了。理平头光头,刮胡子刮脸,早都全活了。
老段,真名见段荣海,卫辉安都乡枣庄村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老段的流动理发点我赞成继续做下去。更何况这样的手艺还有人耍着。再说小喇叭里传来的“理发哩来了!……”的一串串声音,像午餐时端上桌的一盘卫辉烧杂拌,也蛮有味儿的。你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