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溧水红花巷
文/庐苔根
沧海桑田,在悠久、厚重的历史土壤之上,如今的溧水已如花园,红花巷就是其中的一朵。 ——题记
在溧水区永阳街道(县城)大东门(明朝称“寅宾门”)街与中大街交汇处向西北,有一条(原先约两百多米的小)巷子,弧形像弓通往大西门街,这条巷子叫红花巷。近年来城区改建后,红花巷已经向北跨过大西门(明朝称“对阳门”)街,拉直了原先的“角尺弯”巷,再跨过小西门(明朝称“合清门”)街,穿过原先的“魏家塘”直至秦淮河沿。
红花巷是溧水县城最古老的巷子之一,其名屡次被改。这条小巷早先叫作“唐朝巷”(最迟应为宋始),后曾被称作“大街头”,俗呼“老街头”;解放后,溧水县政府招待所(“老一招”)建在大西门街与唐朝巷的北入口、并拓宽了马路,这条小巷就被称作“新马路”;上纪七十年代末县政府招待所(“老一招”)迁到现在的后巷(县政府大院北),原招待所就卖给了县活塞环厂做职工宿舍,过了大约四五年后又由县政府协调县活塞环厂将其招待所属地转让给了县文教育局下属的实险幼儿园(1984/1985年),于是,这条小巷由“新马路”改称为“红花巷”。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溧水县志》称这条小巷为“唐朝巷“,《顺治·溧水志》记述有“唐朝巷,在宣化坊西”。“宣化坊”,相当于原溧水县总工会的旧址,在县儿童图书馆对面。“宣化坊”实际是当时的县衙门口“承流”,“宣化”二坊之一。关于溧水县衙的位置《顺治·溧水志》做了这样的记载“县置于隋,其址未详。唐时故址,即今城隍庙也。元和间改县为白侯庙,而遂为城隍。县则移建于庙西数十武(一武为半步),至元升为州,而址仍其旧。明洪武元年(1368年),知州顾登始创于今所。次年复为县,知县郭云重建。自建县来增修者屡,皆无考,所可考者仅谯楼一记耳”。溧水旧治,县衙的位置,大体定位在原溧水县总工会的位置,现温州商业城西南角。据说当年开发建设时曾挖出过八字衙门的遗迹。因此,由宣化坊确定旧县治的位置,再由旧县志的位置再度印证了唐朝巷(红花巷)的位置。
在唐朝巷(红花巷)的西南面,即相当于原溧水县人民医院老内科楼处(目前已属溧水区第三医院的院区),曾经有“三圣庙”, 清咸丰年间毁, 清末光绪年间重建。“三圣庙”坐西朝东,大门向前正对唐朝巷(红花巷),接近白酒巷南端。在解放前,“三圣庙”之西、大西门桥下小河以东是一片荒芜之地,间有小块菜地;曾有从苏北、皖北等地逃荒来的一些农民聚集于此,搭建了一片低矮阴暗、潮湿拥挤的茅棚居住,以拾荒、砍柴、卖麦芽糖和卖苦力维生,逐步形成一个贫民区,最多时有三、四十户。抗日战争胜利后的1946年5月,就在这三圣庙建立了溧水卫生院(即后来的溧水人民医院)。
沧海桑田,在悠久、厚重的历史土壤之上,如今的溧水已如花园,红花巷就是其中的一朵。
———— 下图出自1982年出版的《溧水县地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