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言诗 行军路上(1974年10月的绝密行动)
——从楚雄到老挝
文/ 梅楠梓
这是我根据当年的日记整理的。一个十八岁的小青年,怀揣着梦想,参加执行了援寮抗美这项绝密而伟大的任务,经受了严峻的考验,茁壮成长起来。
一、从楚雄到双柏
(1974年10月10日~11日)
楚雄出发晨雾濛,
午饭之后没歇停。
翻山越岭费时间,
傍晚赶到双柏城。
住在学校没有床,
课桌拼凑有些硬。
天不开眼下起雨,
滞留一天路泥泞。
二、双柏~墨江
(10月12日5时~19时)
早上出发天色暗,
行军车队不等闲。
巉岩叠嶂鹰高飞,
半天翻过哀牢山。
戛洒河边稍休息,
吃罢午饭再洗脸。
天黑才到墨江城,
安排住宿接待站。


三、墨江~普洱
(10月13日6时~15时)
紧张行军又一天,
下午即到普洱县。
举世闻名普洱茶,
逛到商店初次见。
其貌不扬啥滋味,
买来半斤作品鉴①。
分区招待看电影,
虽然疲劳也欢颜。
四、普洱~小勐养
(10月14日6时30分~19时)
普洱出发天气早,
一路向南奔思茅。
大道笔直景色美,
路旁棕榈大又高。
思茅曾有驾训班,
学员是从老挝招。
今天行军时间长,
勐养天黑才赶到。

五、小勐养~勐腊
(10月15日6时~17时)
今天路远出发早,
林中百鸟在欢叫。
到了勐腊边境县,
我们住进小学校。
去掉领章和帽徽,
货币换成代用票。
观看《打击侵略者》,
痛恨美帝气难消。

六、勐腊~芒塞
(10月16日7时~16时)
早上出发有点冷,
旱季清晨雾濛濛。
九点到达国境线,
向北凝望寄深情。
从此踏上外国地,
崢嵘岁月需拼命。
下午抵达芒塞市,
目睹老挝第一城②。

七、芒塞~版纳昆
(10月17日6时~15时)
芒塞前行路多弯,
路况不明走得慢。
下午驶上盘山路,
便道只有五米宽。
悬崖峭壁水流急,
危险路段不敢看。
夜晚宿在版纳昆③,
下午河中游得欢。

八、版纳昆~五指山④
(10月18日6时~11时30分)
一路经险实难忘,
九点渡过南乌江。
便道行驶扬灰尘,
终于看到新营房。
五指山下炸弹坑,
美国飞贼呈凶狂。
我们驻处较隐蔽,
营房建在山脚旁。

九、援寮三年从此始
艰苦岁月较漫长,
印度支那风雨狂。
援寮抗美任务重,
劈荆斩棘向前方。
部队任务按段分,
大干旱季斗志扬。
肩负重任使命在,
不知能否回故乡?
————
注:①当时的普洱茶3元一斤。
②芒塞市,是老挝与中国接壤的一个省的省会,规模较小。
③版纳昆,是一个设备简陋的临时兵站。
④因其形似一只手,我就称它“五指山”。
2021年7月3日于梨城報春軒


个人简历: 梅楠梓,原名李秀原,1956年出生,山东临沂人,72年冬入伍,在兰州军区服兵役,退伍后考入大学,毕业后从事教育工作,2010年提前退休,现居住在新疆库尔勒市。诗观: 诗从生活中来。
编者简介:编辑:原名:张俊侠,笔名依然,铜川市,【现住延安】业余爱好诗词歌赋。在诗词歌赋中感悟人生。都市头条(情暖今生)专题创作人。
诗观:繁华过处皆如烟,淡淡人生静静过。生命的长廊中,有你,有我,有花香,有阳光,足矣!

编者简介:张富贵,男,汉族,1955年8月8日出生,甘肃省泾川县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先后从事教育、军旅、公安和青海石油党群、职业技能鉴定、人事服务等工作,退休后定居西安。作品见《中国培训》《中国石油》《青海石油报》等纸刊及网络平台。诗观:抒心志,言真情,以诗歌为载体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