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子状元传奇》小序
文/陈守印
东原传奇事,状元父与子
原著毕长代,享誉载史籍
才女雷道菊,连载作分期
吾辈皆有幸,寻踪赴故里



第三十回 砥柱中流
上回书说到真宗皇帝驾崩之后,太子赵桢即位,是为宋仁宗,奉遗诏与刘太后、杨太妃同莅国政。实际上,按事前约定,受益出生后,刘德妃对外则称作自己所生的儿子,并且为其另选乳母加以抚养。而生母李氏已然完成生子的任务,则另居一宫,由刘氏分派两名宫女伺候,生子之事不得对任何人提起,形同软禁。李氏原本生性软弱,畏于刘德妃的威势,又因事前早有约定,加之已得与皇帝百日亲近欢爱之情缘,且又为皇帝生下一子,也就心满意足,不再奢求其他。直至儿子受益七岁时,才被定为才人。与宫中其他大多数嫔妃一样,默默无闻地度过了寂寞凄凉的后半生,在重病临死前,由刘太后加恩,才得以进位宸妃,年仅四十六岁。
刘德妃因找李氏代孕为皇帝生下皇子而被册立为皇后,从而实现了她母仪天下的梦想;真宗皇帝去世后又垂帘听政,直接掌控大宋政权达十二年之久。这段历史被后来的文学家们演义杜撰为“狸猫换太子”的荒诞故事,并以戏剧、曲艺、小说等等各种形式在民间大肆宣染、广泛流传。以至于近千年以来长盛不衰,让人们无不信以为真、津津乐道,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其实,实事并非如此,当时的刘皇后对皇子受益的生活和学习都是非常关心的,对李氏也没有赶尽杀绝,还帮助其找到了失散多年的亲生弟弟,并且封了官职。与其他嫔妃也都能和睦相处,从不妄杀无辜、滥施淫威。而且这刘氏对军国大事也确实具有相当的决策能力,经常能为皇帝屡献良策,让众多文武大臣自叹不如。即便是在真宗皇帝去世后,小皇帝赵桢尚不满十二周岁,如何能处理军国大事,此时的刘氏则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居中决断,开启了宋代太后垂帘听政的先例,在众多大臣的共同辅佐之下,政局相对稳定。然而时间一长,在身边少数别有用心之人的鼓动下,刘太后就有了效仿武则天登基称帝的念头,只是顾忌顾命大臣们竭力反对以及史官直言而书,才有所迟疑不决。
一日,为了试探群臣对自己改朝换制的看法,在群臣上朝时,刘太后示意梁灏道:“哀家常听人们对唐朝武后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梁老爱卿,你来说一说,这武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梁灏心中早已知道刘太后用意,如顺其自然,为刘太后歌功颂德,为其效仿武则天改朝换代登基称帝做吹鼓手,自己肯定会加官晋爵。反之,如忤逆太后意愿,或许不得重用,或者削职为民,或将沦为阶下之囚都可以想象。但想到真宗皇帝临终嘱托,想到国家的去向,想到民众的疾苦,便顾不得个人安危,对刘太后奏道:“老臣愚昧,不知太后是想听真实之话还是想听虚浮之言。”
刘太后面对满朝文武,只得说:“先帝在时,多曾向哀家说起梁老爱卿,故而哀家一向知道梁老爱卿乃是贤良忠烈之臣,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公正廉明、无私无畏。哀家既然问你,当然是想听真实之话,老爱卿无须多虑,直言便是。”
见刘太后如此说法,梁灏便施礼道:“既然如此,请太后恕老臣直言:武氏从高宗一朝参政到篡唐称帝,前后历经五十年,不能说其一无是处。微臣以为其功劳主要有三:一是拓展了唐朝疆域,二是增长了人口,三是培养并保护了狄仁杰、姚崇、张柬之等一大批人材。然而其罪行有九:首先是以一身侍奉太宗、高宗两代君主,有乱伦之嫌。二是为泄私愤,采取借刀杀人之计,先后杀死自己的亲姐、甥女、堂兄等等数人,有残害手足之举。三是为夺取皇后之位,不惜亲手害死亲女,再嫁祸于有恩于己的王皇后。得手后,又将王皇后与萧淑妃砍去手足,泡在酒瓮中折磨致死,实乃歹毒至极。四是为擅揽朝政,接连幽毙两位太子,其残忍之心,令人发指。五是为自己君临天下,先后废除中宗、睿宗二位皇帝,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六是篡夺皇位之后,又擅改国号,令天下神人共愤。七是招揽男宠,秽乱后宫;纵容面首,祸乱朝政,为世人所不齿。八是任用酷吏,滥杀朝廷元勋重臣,致使冤案倾朝,屈魂遍野,危害大唐社稷。九是为一己私利,将李氏宗室贵胄杀戮贻尽。虽有三分功劳,难抵九大罪过,实乃唐代第一大罪人,华夏第一大毒妇,罄竹难书,当为后人之鉴。”
刘太后听完梁灏慷慨激昂的评说后,居然破天荒地大加赞赏道:“梁老爱卿所言甚是。正所谓忠言逆耳,全不似他人所说,或只颂其功而掩其过;或只言其过而避其功。老爱卿所言,皆是功过分明,恰如其分。当年先帝在时,常称赞梁爱卿为我大宋忠良正直之臣,并委以托孤之重任,今日看来,果然名不虚传。”说罢,遂打消称帝改制之心,并采纳梁灏四项建议:纳谏、任贤、黜邪、抑制皇亲国戚,为世人所称道。后人评价刘太后“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这应当说与梁灏等人的敢于直言善谏有很大关系。

当时,许多有正义感的朝臣们见刘太后有称帝之心,无不担心会在本朝发生武后之变,唯恐皇帝发生不测,导致天下不稳,于是便私下找到梁灏商议对策。梁灏听到群臣的担忧之后,冷静地对大家分析说道:“各位的担心不无道理,但是以梁某愚见,武后之变发生的概率不大,主要是当今太后与当年武后在诸多方面均有所不同。”
对梁灏的说法,有人赞同,也有人不甚理解,问道:“都是女人垂帘听政,又都有改朝换代之意,还能有什么不同?请相公示之。”
梁灏道:“首先是武后有亲子数人,无论如何废立,皆在其母子之间;其次是武氏有侄子数人,曾一度想将皇位传于侄子,自以为后继有人,才使其有恃无恐。再者武氏心狠手辣、不计后果,杀戮过重,冤案无数,导致天怒人怨。而今太后虽有武后之才,却处处谨慎,从未滥杀无辜。一来是身边无有至亲眷属作为臂膀羽翼,以至于孤掌难鸣、难成气候;二是自知与皇帝之间只有亲生之名,无有骨肉之实。只有与之互利互惠,才能同舟共济。皇帝安则太后宁,太后宁则皇帝安。诸位可以设想,如果皇帝出现不测,太后还能安生么?只怕是朝臣服而天下人不服也。以梁某所观察,太后并非无有取代之心,只是忌讳身后事尔。诸公试想,若是果真如此,这让史官如何记载?百年之后如何见先帝于地下?后人如何待其家族后人?据此,梁某以为,未来数年,朝廷之中肯定是大政不乱、小事不断。大宋根基(指仁宗皇帝)定会平安无事。诸公稍安勿躁,万万不可自乱阵脚,授人以柄。”
听完梁灏这番有理有据的透彻分析,大臣们无不佩服得五体投地,皆道:“梁相公不愧为先帝所倚重之顾命大臣,吾辈皆不及也。”
梁灏道:“梁某深谢诸公信赖,此事乃是天命所致,非人力可及也。请诸公耐心以待天命,切勿做无谓之牺牲。”
再说当年的小皇子—受益,作为真宗皇帝的唯一继承人,在皇宫深院所受到的待遇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在他的印象中,他有四位母亲:一是生母刘皇后,称为大娘娘;二是养母杨淑妃(受真宗皇帝委派抚养受益),称为小娘娘;再就是许氏、林氏两位乳母。相对于大小两位娘娘来说,他对两位乳母感情更为深厚,称为乳娘。直到他后来做了皇帝,为报答她们的抚养之恩,对她们先后加封。此时,按先帝遗诏,尊大娘娘刘皇后为皇太后,小娘娘杨淑妃为皇太妃,共同执掌国柄。这对于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早在他不满五岁时,他的父皇就采纳朝廷大臣的建议,对他封爵建号,以系人望。授命他为左卫上将军,封庆国公,并规定月给俸钱二百贯。七岁时,又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加冠礼,再授忠正军节度使兼侍中,进封寿春郡王。制命一下,各州郡纷纷上书致贺。八岁时,以升州为江宁府,设健康郡,作为他的封地,被授予健康军节度使,加官太保,封升王。九岁时,确立为皇太子,举行了隆重的册封仪式,场面浩大,气势宏伟,举世瞩目。尽管如此,但是对于年幼的受益来说,无外乎是一场场的游戏而已。他依然和从前一样,除了必读的功课以外,仍专心于他的玩耍。直到他十一岁时,真宗皇帝病重,不能御殿亲理政事,再次诏令梁灏进宫问计。梁灏建议:从此以后赵祯进入实习阶段,既以太子身份监国,与两府大臣在咨善堂议政处事。如果实在不行,便与刘皇后同莅国政。从形式上看,太子赵祯居于外,实际上则由刘皇后居中决断。一是避免权臣或外戚篡位,二是给赵祯一个见习煅炼的机会。但是赵祯毕竟只是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完全不懂军国大事,只能听任刘太后摆布。
而这时,寇准因直言犯谏惹火烧身,刘太后将其罢免相位,任命自己的亲信丁谓担任丞相。这丁谓原本就是奸佞小人,只生得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看不得别人有一点好处,满眼里全无好人,一心只想将所有的人都踩于脚下。如今得志后只为讨得刘太后欢心,与刘太后的心腹内侍太监雷允恭紧密勾结、狼狈为奸,在朝内飞扬跋扈、排斥异己。为防止寇准、李迪等前相被再度起用,唆使刘太后下旨将寇准再贬为雷州(今广东湛江)司户参军;将李迪再贬为衡州(今湖南衡阳)团练副使。必欲置于其死地而后快。其他凡是反对者,无论是京官还是地方官,一律指为“寇党”,或贬黜、或流放。一时间,朝野上下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满朝文武百官人人自危,敢怒不敢言,甚至是不敢怒不敢言。有几位老臣便找梁灏商议如何为国除奸、为民除害。
梁灏见几人义愤填膺、情难自禁,便劝阻道:“诸公暂且息怒。古人有言‘多行不义必自毙’。丁谓、雷允恭二人眼下势力正盛,气焰嚣张至极,必然得意忘形,自露马脚,只是时机尚且不到。梁某以为,就目前局势来看,大家隔岸观火,静观其变即可。犹如打蛇,必打其七寸,一招毙其性命。不然的话,稍有不慎,则反受其害矣。”
大家见梁灏言之有理,都深信不疑,暂且停止了对丁、雷二人的评议、弹劾,耐心等待时机。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梁灏所料,丁谓与雷允恭的所作所为很快激起朝野愤慨,当时京城流传一句话:“欲得天下宁,当拔眼中钉(丁谓);欲要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寇准)。”后来乃至成为童谣,四处可闻。刘太后听到亲信们的多次传报后,也不免半信半疑,对二人也渐渐起了防备之心。
不久,河南有一位李姓富豪,自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系后裔,在风水先生的指点之下,看中了真宗皇帝陵穴附近的一块土地,想买来自用。在内部知情人的引荐之下,以巨额金钱贿赂丁谓、雷允恭。正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丁、雷二人见钱眼开,利令智昏,竟然胆大包天,将真宗皇帝陵穴擅自移动近百丈,满足了那富商的要求。
消息传来,朝野震动、舆论哗然。梁灏对老臣们言道:“天赐良机矣!此时不动,更待何时?”于是老臣们发动百官一齐上本刘太后,弹劾丁、雷二人,说其二人相互勾结,包藏祸心,目无君父、图谋不轨,欲陷皇室于绝地。
正所谓“三人成虎”,更何况是百官齐奏。刘太后闻知后不得不信,并立即派出亲信前往查证,结果与大臣们所奏完全相符。刘太后不由勃然大怒,立即传旨将雷允恭及行贿的李氏富豪一起杖杀,暴尸街头,并没收其所有财产,家中所有男子终身为奴,所有女子终身为娼,永远不得享受大赦、特赦。将丁谓罢相抄家,财产充公,本人连同三族亲眷全部发配至崖州(今海南崖县)。丁、雷二人所打击陷害之人一律官复原职;二人所安插的亲信死党一律罢免。冤案昭雪、拨乱反正,朝中很快又恢复了正常秩序,黎民百姓安居乐业,五湖四海歌舞升平。

其实要说起这刘太后来,不仅具有治理国家的策略,而且对驾驭臣下也很有一套。有一天早朝时,她突然泪流满面地对左右大臣们说道:“国家多难,若非诸公齐心协力,怎么会有今天的安定局面?对各位的功劳,哀家永志不忘。请诸位卿家将子孙亲属的名单都呈送上来,以后若有机会,哀家一定要尽数予以封赏。”
群臣见此光景,哪里知道是计,无不兴高采烈地把自己三族亲眷的名单悉数报上,少者几人、十几人;多者几十人,有的甚至多达上百人。刘太后则让人将这些名单列成图表,贴到自己卧室的墙上,每逢大臣们举荐官员时,她都先与图表对照,凡图上有名者概不录用,只有图上无名者才能同意任用。原来她是用这种方法防范大臣们任人唯亲,形成难以控制的宗亲裙带团体、家族势力山头。众多自以为是的大臣们满以为会一荣俱荣、鸡犬升天,岂不知正好中了她的圈套。后来人们发现,凡是呈报亲属人数越多的人,离实权职位越来越远。
此事从始至终,刘太后几经细看,发现图表之内的数千人之中,竟然没有梁灏呈报的一个亲属,不免心中疑惑,便私下派人试探梁灏口风。来人问道:“太后意欲封荫朝臣,百官皆将亲眷名单悉数呈于太后,以求将来得到封赏,唯独梁相公一人不呈,不知是为何意?”
梁灏听后微微一笑,坦然答道:“纵观历史,凡为子孙谋取私利者,无不一损俱损,身败名裂,乃至于遗臭万年。吾辈受命于先帝,食国家俸禄,自当秉公从政,容不得半点私心杂念。吾之儿孙亲眷如有才干,自当通过科举搏取功名,由朝廷视其才能授予相应官职,或为国建功、或为民立业,皆可流芳百世,吾亦因之而心安理得矣。反之,吾之儿孙亲眷若无才干,即便得到太后封赏,也只能是虚居其位,日后或误国误民、乃至祸国殃民,必遭典刑重罚,吾亦因举荐失察而负连带之责也。孰是孰非,泾渭分明,何去何从,一目了然。”
刘太后听到亲信回报后,不由得更增加了对梁灏的敬畏之心。从此对梁灏逾加敬重,凡朝廷大事,必先行询问之。
起初,对于朝廷中发生的变动,年幼的小皇帝赵桢既无兴趣,更不过问,除了例定的陪太后坐朝听政之外,只是专心致志地练他的书法,以至于他的飞白书法独具一格,体势遒劲,颇有功力,在宋代皇帝中勘称首属。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赵桢逐渐成熟,对处理事务有了自己的主见。从十五岁起,就逐渐有了摆脱太后约束管制的主观意识。这一年,刘太后为他选立前朝勋戚郭崇的孙女郭氏为皇后,尽管郭氏貌美如花、温柔贤惠且多才多艺,他却十分不满,因为他此时正在热恋着与郭氏一同进宫的张氏,但是面对太后的强势他又无可奈何,而这张氏不仅貌若天仙,更难能可贵的是能够对他体贴入微,让他时刻难舍难离,因此心中难免抑郁。苦闷之时,他突然想到父皇临终前曾对他说过:若有大事可问梁灏的话,于是便秘密地召梁灏进宫,商议此事。
梁灏进宫后,见小皇帝心情不悦,面露愠色,知其不快,但又不便询问,只是耐心等待小皇帝发泄完内心不满情绪,听完之后也并不急于表态,却反问道:“陛下未曾出宫,可知民间婚姻程序否?”
小皇帝未能如愿以偿得到梁灏慰藉和对策,不免有些失望,亦反问道:“民间婚嫁难道也与皇宫中一样不成?”
梁灏微笑答道:“陛下英明。婚姻乃是人生之大事,受之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古以来无论何时何处何人莫不如此。陛下虽是万乘之主,但毕竟尚未成年,因此,仍须遵照先帝遣诏,听命于太后。不过,太后也并未要求陛下只能喜欢皇后一人。陛下只要让太后面子上过得去,喜欢谁、亲近谁自然是陛下的权力和自由。”
小皇帝听后,不由满心喜悦道:“朕常听人讲,老爱卿乃是智慧之身,今日看来,果然不假。”
梁灏谢道:“陛下谬奖,老臣愧不敢当。老臣年少时,曾与释道两教有过接触,多曾听闻‘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拨千斤、以不变应万变’之理。当前陛下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可耐心以待,不出数载,天命即至矣。”
小皇帝至此已经是心平气和,对梁灏言道:“老爱卿真乃是朕之心腹之臣,忘年之交。难怪先帝临终之前遗命于朕:于危难之时方可找老爱卿问计。今日一席话,朕受益匪浅,终身难忘矣。”
二十多年后的二月,仁宗皇帝生母李氏因病去世,年仅四十六岁。刘太后怕露出马脚让小皇帝知道实情,就想以普通嫔妃的规格悄悄地埋葬了事。
却不料宫中有人将消息传于时任丞相吕简夷,吕简夷情知此事非同寻常,便来到梁府征求梁灏的意见。待寒暄过后说道:“太后只想一手遮天到终日,岂知天下尽晓情。不知梁相公对此事有何高见?”

梁灏听后觉得问题严重,经认真思索后对吕简夷说道:“太后一生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只想瞒天过海,岂不知欲盖弥彰,反成掩耳盗铃。此事关系到皇帝生母名分,乃是国之大事,岂能潦草处之。丞相与梁某皆是先帝顾命大臣,又怎能视而不见,不闻不问。”
吕简夷见梁灏如此之说,便与之商议道:“既然如此,你我二人可于明日朝堂之上向太后讲清利害,使其改弦易辙,犹未晚矣。”
梁灏劝阻道:“此事不可操之过急,相公应知以柔克刚之理。太后性情强暴,二十多年来唯恐皇帝知晓此事,用尽千方百计、百般遮掩。如在朝堂之上,面对皇上与文武大臣谈论此事,则使太后自觉颜面扫地,恼羞成怒。太后将会不遗余力、以死相拼。从丞相角度来说,如以硬碰硬,则是以卵击石,不仅达不到应有效果,还恐怕会受到牵连,相位不保、乃至危及身家性命,岂非亲痛仇快?若请其在下朝之后,于偏殿之中单独接见吾等二人,以利害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其自行改变原来主张,则大事可成也。”
听到梁灏一番推心置腹的语言且又切实可行的思路,吕简夷叹息道:“还是梁相公虑事周到,无愧三朝元老之称,吾不及也。”
于是二人在次日早朝之时不动声色,待百官退出金殿之后,梁灏悄悄地告诉刘太后贴身太监:“请公公行个方便,传话于太后,就说吕、梁二人请求偏殿接见,有要事相商。”
刘太后听太监传话后,不免心中疑惑:这二人在朝堂之上未发一言,退朝之后不说有本要奏,而是说有要事相商,且要偏殿单独接见,估计是与李氏葬礼之事有关。看来二人是有备而来,如果不答应,恐怕二人不会善罢甘休。无奈之下只得点头,让太监回话:“告诉二人,就说哀家同意,让他们先到偏殿等候。”
二人与刘太后先后来到偏殿,不待二人坐稳,太后便迫不及待地问道:“不知二位大人有何要事与哀家相商啊?”
吕简夷见刘太后态度生硬且阴阳怪气,一时按捺不住,便忘却了梁灏事前嘱托,单刀直入反问道:“微臣闻听太后要将李娘娘草草埋葬,不知可有此事?”
刘太后闻听此言,脸上果然招架不住,立即责问道:“哀家埋葬一个病死的宫女,难道还要请示宰相吗?”
吕简夷最听不得这种不知深浅的话语,不由一时性起,针锋相对道:“如果真是普通的宫女,微臣还真是管不着。只怕不是一般的宫女,事关国家大体,微臣虚居宰相之位,才不得不问。”
刘太后一听话中有话,更是怒不可遏:“好你一个吕简夷,简直是胆大包天,难道你想离间哀家母子不成!”
吕简夷还想进一步回击,却被梁灏一把扯住,示意稍停。然后上前施礼道:“太后请息怒,自古以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吕丞相也是一番好意,请太后不要怪罪。目前,李娘娘的身份已是天下尽知,只瞒了皇帝一人。皇帝已然二十几岁,也只能是瞒一时算一时。依老臣愚见,为太后千秋之后以及刘氏家族后人着想,请太后一定要厚葬李娘娘,以保全太后与皇帝的母子之情。即便是以后皇帝知晓了自己的身世真相,也会顾及太后的养育之恩及葬母之情,从而保全太后名节,厚待刘氏宗亲。老臣年已七旬,从未谋取私利,今日之言,亦为公尔,请太后三思而后行。”
刘太后听梁灏说得通情达理,自己亦感到心悦诚服。再想到自己已经是六十几岁,常感身心交瘁,精力大不如从前。时值风烛残年之际、来日不多,也应当为身后及家族考虑。于是便顺水推舟,对二人说道:“既然如此,哀家就依两位爱卿所言,厚葬李宸妃。只是哀家身后之事,还要仰仗二位爱卿成全。”尚未说完,话音竟然有些哽咽。

听到刘太后竟然能够说出如此合乎情理的这一番话语,吕简夷与梁灏皆感到意外,连忙叩谢道:“微臣多谢太后隆恩,惟愿太后凤体千载永寿、万寿无疆。请太后安歇,微臣告退。”说罢,一齐退下。
出得皇宫之后,吕简夷方才对梁灏说道:“吕某鲁莽,难以自控。今日若非梁相公周全,险些误了大事!”
梁灏摆手道:“吾辈同为顾命大臣,共赴国难,何分彼此?”
第二天,刘太后传旨:“李宸妃穿着皇后服饰入殓,棺材内盛满水银,三宫举哀,从西华门出丧,殡葬于洪福院。”由于监护周密,消息封闭,仁宗皇帝毫不知晓。这让刘太后甚感欣慰,特地派人奖励梁灏黄金一百两、白银一百锭,蜀锦一百匹。时值湖南遭受水灾,梁灏随即将其全部转手捐献于灾区,自己分毫不留,令知情者赞叹不已。
一年后,刘太后因病亡故,遗诏皇帝赵祯尊皇太妃杨氏为皇太后,听政如同旧制,军国大事与杨太后一起裁处。
太后葬礼过后,朝廷中重臣们围绕刘太后遗诏,对杨太后还要不要垂帘听政一事,争论不下。真宗皇帝安排的顾命老臣们认为:既然刘太后已经病故,皇帝已经成年,就不应再由杨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而近年来由刘太后提拔起来的权臣们则坚持遵照刘太后遗诏,由杨太后继续垂帘听政,否则就是不忠不孝。
双方各执一词、争执不下、不可开交。这时,由御史中丞蔡齐等多位老臣提议:“我们大家多说无益,不如请梁相公评论仲裁。梁相公乃是三朝元老,说话处事历来公平公道、公正无私。不仅为先帝所倚重,也为刘太后所信任。今日之事就请梁相公来做个公正裁决,梁相公怎么说,咱们就怎么办,不知众位大人以为如何?”
见双方皆认可这一提议,于是,梁灏便出面说道:“垂帘听政在我大宋朝并无先例。太祖皇帝在位时,曾立下铁制:皇位不得付与幼主,唯恐主幼国疑,这是人所共知的事情。先帝在太子年幼、不能亲政的情况下让刘太后垂帘听政,实为无奈之举,不得已而为之。经过十多年之证明,刘太后的确有治国安邦之才干。现如今,刘太后已然仙逝,皇帝经多年参与处理军国大政,不仅成年,处政业已成熟。比如设置谏院、理检使等等,均是皇帝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或避免了用人不当、决策不力乃至冤假错案的发生。恕梁某直言,杨太后虽然仁义宽厚,品德足可母仪天下。但性情犹豫不决,不足以安邦治国。梁某以为,还政于皇帝才是先帝遗诏之本意。若如此,即可以告慰先帝于九泉,又可以恢复祖制于当今,岂非朝廷之幸事,社稷之幸事,百姓之幸事!”
梁灏这一番话有理有据、不偏不倚,得到了全体宰臣的一致同意。于是,在宣布刘太后遗诏时,删去了“皇帝与(杨)太后共同裁处军国大事”一语,杨太后只存名号,退居保庆宫,称“保庆皇太后”,颐养天年,军国大事交由皇帝一人处置。至此,赵祯终于结束了儿皇帝的傀儡生活,走上了独立执政的道路。这年轻的新皇帝到底能否撑得起大宋江山,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简介:
毕长代,中共党员,东平湖管理局退休干部。热爱文学,擅长写作,著有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父子狀元》、散文集《人生随笔》。
现任东平水浒诗院院长,创办了《水浒诗刊》为主编,兼任东平县作协楹联艺术研究委员会特邀名誉会长
都市头条因您而精彩!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头条号】【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共赏好诗词头条号】【河头店不忘初心文学社】老师们!【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下设14个编辑窗口!如下:【向幸福出发文学社】【儒子叟国娇】【一片冰心在玉壶】【蓝天白云】【影子】【真心对你】【荷塘月色】【香】【乡愁】【姜海修】【品墨竹】【你安好我安心】【西门吹雪】【雪冰心】本团队下设26个专题!如下:【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文学社】【河头店不忘初心文学社】【文学范耕净土】【中医中药益寿延年】【共赏好诗词】【美声主播乐园】【专注原创字画】【专注原创歌曲】【专注原创摄影作品】【专注原创对联作品】【唐风宋雨寄君情】【千里与君同】【同醉唐风宋雨中】【有缘千里来相会】【唐诗宋词知多少】【东风送情笛声悠】【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蓝天白云书屋】【都市茅棚】【温馨书苑】【月湖草堂】【闲庭竹韵】【真心诗苑】【月色荷塘】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感恩相遇【都市头条向幸福出发编辑部】老师们!自2021.2.22日起本编辑部将免费为身边有团队精神的、有困难的、有利于大众的人和事做宣传!《用行动传递爱,用爱将心相连》本作品图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