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回伊犁
文/段清华
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伊犁是我的第二故乡,89年冬季高考落榜后投笔从戎,一直到98年10月因工作调动离开伊犁,我一直在武警伊犁州内卫支队服役。先后担任过州支队直属中队文书兼军械员、支队政治处报道员、军校毕业后担任过支队政治处组织干事、直属大队一中队排长、支队政治处宣传干事和伊宁市中队代理政治指导员等职。参与处置95年伊宁麦西来甫事件和97年“2,5”“2,6"反革命骚乱暴乱,可以说我曾经把青春年华和热血汗水奉献给边陲伊犁。
伊犁也是我爱人安小红的娘家。再回伊犁的梦想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秋收的季节是游子思念父母最心切的时侯。我的老丈人病逝快15年,丈母娘对女儿的想念也久思成疾。
2017年9月9曰,正值休年假的我和爱人安小红从古都西安踏上西去伊宁的列车,再一次回到被誉为”塞外江南“的新疆伊犁,回到果瓜飘香的阿力玛里一兵团第四师61团园4连。丈母娘的病情一下子好转了许多。爱人也像离巢燕子飞回窝,整天守在家里陪妈妈,无心与我去会友观景。
我曾在武警伊犁州支队战斗工作生活过8年,这里有我青春岁月的足迹和很多心心相印、血肉相连的战友。9月11日中午,从伊宁火车站一下车,我们夫妻俩就被州中队炊事班老班长景志学夫妇邀请到位于天山后街的民餐厅为我们接风洗尘。州中队原政指袁东风夫妇、四川达州89年3月份入伍老兵刘杰都热情地参与了聚餐。天山后街两边当年还是一片低矮的维吾尔民居,如今取而代之的是星罗密布的商住楼群,当年的伊京公园也不复存在,在公园原址建设了伊宁市多功能体育运动中心,从伊宁火车站到天山后街,新发地经开区,中俄风情融合、汉维哈民族融合的各式大楼比比皆是,楼房前街道边的花红草绿、绿化美化…
回忆起当兵的那些年在部队曾经受到官兵们的照顾帮助,我感激万分,一连向袁指导夫妇,刘杰班长敬了好几杯酒,战友深情融入酒中,多年不沾酒的我禁不住老首长和战友们的热情相陪,酒后醉倒在从伊宁返回阿力玛里的班车上,丑态百出,惹得爱人雷霆大怒,又是掐腿又是臭骂,我发誓今后再不沾酒。可没有过几天,当同中队的老战友,霍尔果斯市发改委主任王凯航派人将我接到霍尔果斯圣泉大酒店,参加在霍尔果斯工作的州支队战友聚会时,浓浓战友情和伊犁老窖的酒香再一次让我迷恋沉醉。
那天晚上,我见到了阔别近20年的张曙光、孔令高、李尚、彭善军、戴颜贵、任晓明等好战友,追忆血与火的激情岁月,心潮澎湃,感慨分千。无论职务高低、富贵贫贱,一块当兵的战友永远都是打不散的好兄弟。
在伊宁市的杨志军、成功弟、范世波、郭红科等战友的一再盛情相约下,我又几次赴伊宁市与他们小聚,还见到久别的卫生队队长马新安,后勤处政治协理员杜学记,州中队老队长谢忠康,还有支队机关炊事员马玉德、罗永恒夫妇,许多同年兵和90年、91年士兵、战友,深深感受到战友情的纯洁永恒!尽管多年不见,他们对我当时在支队政治处当干事时的点滴小事如数家珍,让我心里暖暧的。
受伊犁《锐角》总编何金良老师之邀我还参加了在伊犁河海景公园举办的"庆国庆中秋双节联谊会“,结识了像罗岱兴、何太平、李琼华、张水放等文朋诗友,吟诗诵词,载歌载舞,度过了一个欢乐美好的日子。
随后在都拉塔口岸原管委会主任我的好战友邓小辉热情邀请下,我组织诗人何太平,音乐教授韩玉民,歌唱家李琼英等文艺采风5人小分队奔赴察布查尔都拉塔口岸,受到口岸干部职工高规格的欢迎。几天的采风考察学习,也让我感受到中哈边贸的日趋繁荣,口岸卫士、边防官兵的奉献精神难能可贵。
李琼英老师为戍边官兵激情演唱《军营飞来一只百灵鸟》《玛丽雅》,我也触动颇深,为战友们朗诵了自已创作的《再访小白杨》:
再訪小白杨
作词/段清华(陕西)
再访小白杨,
来到哨所旁,
排排白杨齐列队,
欢迎老班长。
离别八年回故乡,
梦里常见小白杨,
啦啦啦……
思念的泪水顺着歌声淌。
抚摸小白杨,
合影照张像,
铁打营盘流水兵,
咱们同站岗。
阔别多年回边疆,
今日又到哨所旁,
啦啦啦……
欣喜的泪水随着歌声扬!
再回伊犁,让我又一次陶醉在草绿花红、山青水秀、瓜果飘香的塞外江南。

作者简介:段清华,生在华山下,长在渭水畔。曾经军旅十余载,痴心写作终不悔。先后在军内外各类报刊媒体发表文学作品近百万字,其中《习 仲勋和华山的不解情缘》、《特等战斗英雄刘吉尧的华山情》、《渭南帅哥王鹏走向中国歌坛》等散文和纪实文学荣获大奖。现任陕西省文学创作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及省内外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和《陕西广播电视报》特约记者、华山中学玉泉文学社顾问。由他创作歌词,戴建华谱曲的《再访小白杨》已经在军营内外,大江南北传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