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袁照:痛是梦想酿造的酒——一个阅读推广人的底色与情怀
原创 柳袁照
叶欣出了一本散文集《成长是痛的》,她寄给了我。我们没有见过面,她制作过教师、学生阅读书目,好像收进过我的书。谢云给她写的序,他是一个有担当、有见解,却有点“苛求”的老师。被谢云认可,是不容易的事情。本书出版不久,朱永新先生也写了读后感,朱永新是当代教育家,被他赞赏更是荣幸。
“成长是痛的”,为何用这书名?“痛”总是一件令人不高兴的事,把这么没有美感的字,凸显在书名中,一定有“痛的道理”“痛的理由”。以前,也曾在叶欣的个人微信公众号里,读过几篇她的散文与她写的歌,写得优美,不过总是透露忧伤的气质,正如这书名。
谢云序里有一段话,我甚为赞同,他认为“ 直面成长之痛,乐观面对生活。”是叶欣文字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谢云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来破译叶欣的文字和题目,他说:
“对叶欣来说,歌并非虚指,而有实在意义:她喜欢唱歌,偶尔也写歌,还在抖音里开了直播,而且一不小心,就圈粉无数。据说,粉丝们很喜欢她的知性和底蕴,喜欢她透过痛而传递出的对生活的爱恋。”
这一段文字是立体的文字,一个表面活泼,内心忧伤的人,是楚楚动人的。她有梦想,可是她实现梦想的路又特别崎岖与艰辛。她的梦优美,不仅仅是梦中的情形优美,而是她坚韧不拔地在做梦,即做梦时她的姿势。

我们认识叶欣,不一定面对面走到她身边,读完她的《成长是痛的》,她这个人自然就站在我们面前了。书中是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我们曾经熟悉,又远离,以致陌生。这个世界的另一部分,却是我们每一个读者自己,我们不敢面对的喜怒哀乐,或者说我们掩饰、隐蔽的情感,在那儿真实地呈现。《成长是痛的》有什么呢?
——那里有山村,是作者心中的温暖。那个山村是历史的一个缩影,是每天三次飘着炊烟的温馨画面。书中有一篇《炊烟》,把炊烟比作“远行游子心中最美的家园”。在别人看来,这个地方很平常,可一旦成为远走天涯人的“故乡”,那么,这个地方就会变得神圣:
“ 不论你身处何方,不论你如何辉煌,拨动你内心最深处那根琴弦的一定是故乡草屋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无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无论你经历了人生多少的凄凉,那随风飘荡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笼罩在边的温暖里,抚平你内心那一道道的伤痕。”
因为痛过,所以,才会感觉到山村就是心中那根琴弦。因为人生有过创伤,才会感觉那缕缕炊烟的温暖。
——那里有爱,有亲情,那是作者永远抹不去的画面。书中描写了许多人物,她们都是叶欣的亲人。奶奶、母亲、父亲,姐姐、侄儿等等,写人物是通过细节、画面来表达的。这些细节与画面,多少有些凄苦。作者对母亲、对三姐尤其情深不已。作者没有见过奶奶,奶奶对她来说,开始只是一个词语,而且是喊不出口的词语。许多年过去了,对奶奶的感觉越来越炽烈,书中有一篇《我也想喊一声奶奶》,其中有这么一段话:
“ 每每回老家探亲,我总会在父亲的陪伴下去给奶奶上坟,面对那座熟悉的坟冢,我无法言说内心的复杂情感,那座坟茔里躺着我的亲人,可是,我从来没有听过她对我切的呼唤声,也从来没有接受过她的抚摸和关爱。
每当我跪在奶奶的坟前,看着那燃烧的纸钱随风乱舞,我多么想痛快淋漓地喊一声,奶奶,您一直漂泊在外的孙女来看望您了,可是,我怎么也喊不出来。奶奶两个字,多么亲切的字眼,多么深情的称谓,可是,对我来说,却是陌生的,我只能,只能在内心深处对您喊一声,奶奶!”
小时候,叶欣是如何羡慕有奶奶的孩子,对孩子来说,奶奶就是港湾、就是护身符。可是在她出生前奶奶就去世了,对孩子来说,缺少奶奶的童年是残缺的童年。怨恨吗?怨恨,这种怨恨是深入骨髓的爱,是忧伤,是无法排解、无可奈何的忧伤。上述这段文字是一幅上坟图,在奶奶坟前,喊不出“奶奶”,此时此刻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都在心底里。那是最真挚、最深沉的爱。
——那里有最底层人的生活,虽然苦却快乐。《成长是痛的》几乎都是对过去生活的回忆,许多都是自己童年、少年生活的追忆。这样的生活属于那个年代,属于那几辈人的境遇。有一篇短文《地铺》,写小时候在家睡地铺,睡地铺是因为家里来了客人,母亲让出家里的床给客人们睡,自己及小孩子则睡稻草铺陈的地铺。
“ 在堂屋的地下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昏黄的油灯下,那些草显得尤为黄亮亮的,母亲将稻草一把把地使劲儿揉搓,这样下来,那些稻草就显得更加柔软顺滑。堂屋里扬起绒绒的粉尘,稻草的清香丝丝缕缕地飘散开来。母亲将稻草一层一层地铺开来,为了怕我们冻着又想让我们睡得舒服些,她把稻草铺展得又厚又匀,在上面垫上一些旧衣服,再铺上一个已经发黄的床单,把两床厚厚的被子压在上面,就这样一个简易却让我们温暖无比的“床”就做成了。”
读叶欣的散文,常常会产生联想。比如,这个地铺,我母亲也给我们铺过。我们家里有客人来了也这样铺地铺,我们的床也是这样铺的,似乎一模一样,带给读者,特别是我们这样年纪的读者亲切的回忆。这样的回忆是有些酸痛的,时过境迁,回忆起来又是也是快乐的。这样复杂的感情,属于我们这类人。
“母亲很少带我们走亲戚家,印象中,去了二姑家几次,走了四个多小时的路,还乘了船摆了渡,到了二姑家,晚上二姑把我们几姐妹安排在厨房边的地铺上。二姑父那个时候在乡里做事,是个让人羡慕的干部。像我们这样的穷亲戚,姑父是不屑一顾的,那时的我们不懂得这样的安排,是一种打心眼儿里的瞧不起,姐妹几个还是很开心地在地铺上叽叽喳喳,而母亲虽然什么都没说,心里却很不是滋味。地铺依然可以闻到草香的味道,但是却不是暖暖的。”
同样的地铺,不同的是情感。叶欣小时候母亲带她走亲戚,睡在地铺上,虽然是同样的地铺,但是场合不同,形成对比,突出了母亲的善良与为人的无私大度。穷人家与富人家不同的做法,泾渭分明,母亲从来没有让来家里做客人的任何一个人睡过地铺,而穷人去了别人家里,只有睡地铺的份,就显得做人有问题了,那是留在孩子心里的一道伤痕。

——那里有恨,有遗憾,那是爱酿造的苦酒。一个南方小村庄走出来的人,自然打上南方的柔情与细腻。偏偏不甘心原有的生活,奔向北方那个遥远的山庄,后来她说,无异于飞蛾扑火。作者在书的“开篇”中说:
“我毅然决然走进了那个一贫如洗的家。家里除了一张简陋的炕,几乎什么都没有。我就这样痴迷地嫁给了我心中认定的爱情,成了黄土高坡上的女人。”
贫穷不是苦,只要有爱就是幸福。作者接着写道:
“次年深秋,女儿降临,属于我的所有关于少女的梦幻彻底结束,孕育孩子成了我生活的全部内容。”
那些年作者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几乎忘掉了外面的世界,忘掉了一切。
“每天醒来,眼里看到的、心中惦念的,除了老公就是孩子。仿佛,我天生就是因为他们而存在,他们就是我全部的生活,全部的世界。”
我相信这是每一个女人从少女走向少妇都曾有过的经历,有的人,从此幸福美满一生;有的人却很快发现事与愿违,继续前行的路,是走向噩梦的路。叶欣属于后一种人。她的爱之梦的破灭,对这样知性女性来说是必然。不敢浑浊、不甘麻木。她在《我不该将我这一生远嫁》中描绘了一幅画面:
“每每望着残阳西下,一点点地,最终被黑暗吞噬,天空中挂着一轮清瘦的弯月,是那么地孤零、清冷,一如此时此刻的我。远处夜幕中楼宇,窗户里的灯光次第闪亮。窗户中散落出的那缕缕灯光,有谁能知,几缕温馨,几缕落寞?”
孤独,是一种清苦的灵魂的孤独。一个善良、有爱的人这幅月色图,呈现了她的本性。本来我不是很自觉为《成两长是痛的》写读书札记,因为叶欣是一个书商,后来她从山庄黄土高坡走进了北京,我怕书商找校长推销图书。我读了谢云的序才明白她不是一个一般的书商,谢云说:叶欣的所作所为,让我觉得,真正的书商,更应该是一个“阅读推广人”。这些年,叶欣一直兢兢业业地在做着“阅读推广”,我应该表达敬意才对。
叶欣的书里我们能得到什么?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怎么描绘生活的画面?怎么喊出生命的诉求?
读完《成长是痛的》,掩卷而思,我对自己提出了这些问题。静静地想了一会儿,提笔开始写作此文。朱永新先生读完此书,也有一段感想,他说:“ 我很喜欢叶欣的这本书,我欣赏她对于生活的态度。她说,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向上的痛,痛过方知是成长。她卖书,但她不做庸俗的书商,而是真正地把对书的热爱传递给老师们。”我认同朱先生的评价,她本质上不是书商,而是一个有情怀、从未丢失自己底色的阅读推广人,是我欣然提笔的理由。
2021年7月1日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